知识要点
中国武术随着华夏文化已经绵延了数千年,植根于人民大众。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逐渐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受到中华子孙的喜爱,而且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1.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源于古代狩猎和战争,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人类早期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防卫和攻击技能,为武术的形成提供了萌芽契机。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频繁发生,在部落战争中,远距离的使用投掷器等武器,近距离的使用棍棒等武器,这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步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商周青铜器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优良武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甚至也出现了一些通过比武来一决高下的赛事,自此,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火不断,在这乱世之中,武术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来。尤其是铁器的出现,又把武术带到了一个高度。人们开始装备精良的武器,不断操练,各种战术与攻防技术,此时武术比赛开始普遍起来。
秦、汉、三国时期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很快,在这样的环境中,武术从之前的单纯的军事技能衍生出竞技,从而使得武术向表演方向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养生的元素融入了武术当中,由于当时很多人痴迷于丹道,想要练就长生不老丹,在这种消极的风气影响下,武术的发展受到了阻力。
进入到唐代,为了能够选拔更多的武术高强的人才,设立了武举制,这种考核方式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刀术也逐渐取代了剑术被更多地运用到军事当中。诗人李白年轻的时候也练习过剑术,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时颇具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的出现为民间武术的教授、发展和交流奠定了基础。也出现了很多以习武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向表演方向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武术流派纷纷崛起,各路英雄好汉层出不穷,比如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一代宗师黄飞鸿、南北大侠杜心武和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云深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武术书写新的历史篇章创造了条件。武术成为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国家提倡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在群众性武术活动中,太极拳是最适应人民群众需要、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性最长的一项活动。为了倡导太极拳锻炼,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整理、创编、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单行本和挂图,由于全套共有24个动作,人们又称它为“24式太极拳”。24式太极拳的创编是太极拳发展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大事,它使古老的太极拳赶上时代的步伐,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它的全民健身功能。1978年邓小平为日本友人题写了“太极拳好”四个字,高度评价了太极拳的发展和作用,再一次对这项大众化的武术运动加以肯定和推广。
健身武术不断广泛流行,竞技武术发展的步伐也没有落下。1954年国家体委组建竞技指导科武术队,现代竞技武术迈出了第一步。1957年武术被列为竞赛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武术运动队。从1958年全国武术运动会开始,几乎每年都有十几个单位报名参加全国性武术比赛。实行武术竞赛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运动队抓好训练工作,在竞赛中互相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套路运动技术水平。
武术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体质的增强,还有精神、道德等更高层面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正如古人云: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2.现代武术的分类
武术运动发展到今天,它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按性质和功能进行分类的,也有按运动形式进行分类的。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武术是现代武术的活水源头,现代武术吸取传统武术的技法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异。现代武术的竞技价值和健身价值显得更为突出,它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1)按照功能分类
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实用武术等。
①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指高水平武术竞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它的特点是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超负荷、突出竞技性。竞技武术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至今已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竞技武术大致包括竞赛制度、运动队训练体制和技术体系三大部分,以竞技武术为形式的国际性武术比赛有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及洲际性武术比赛。竞技武术在国内是以全运会为最高层次,以全国武术锦标赛为龙头,以套路、散打为竞技主要内容的结构模式。套路竞技内容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和其他拳术(第一类为形意拳、八卦、八极,第二类为通背、劈挂、翻子,第三类为地躺拳、象形拳等,第四类为査、华、炮、红、少林拳等),其他器械(第一类为单器械,第二类为双器械,第三类为软器械),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集体项目等;散打竞技是按运动员体重,分为11个级别而进行的实战比赛,以决胜负。在技术发展方向上,套路是以突出竞技特点、提高技术水平和鼓励发展创新为基本内容思想,使技术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散打技术以强化体能、技法全面、突出个性、快狠巧准为主。竞技武术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进入奥运会。
②健身武术
健身武术是以普及为基础,旨在强身健体而开展的群众性武术活动。它的特点是大众性、广泛性、自觉性、灵活性、娱乐性。健身武术涵盖的内容广泛。“源流有序,脉络清晰,风格各异,自成体系”的拳种至少有一百多种,还有流传于民间的不同风格的套路以及各种功法等。健身武术的内容也包括针对武术普及和全民健身计划制定的“段位制”和“健身养生”锻炼方法。健身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武术的广泛普及,推进了武术的社会化。
③实用武术
实用武术是以部队和公安武警为对象的实用武术。它的特点是简单实用,一招制胜。特警部队、防爆警、公安等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有四科,即射击、奔跑、游泳和擒拿格斗,其中擒拿格斗技术将散打规则中禁止部位作为重点攻击点,鼓励狠招。
(2)按照运动形式分类
武术运动按照运动形式分类,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
①套路运动(www.xing528.com)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演练形式又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
单练,指单人演练的套路,包括徒手的拳术和器械。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假设性实战演练。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及徒手与器械对练。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攻防格斗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如单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②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斗智、斗技的对抗实战形式。目前列为武术竞赛的项目有散打、推手等。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拥、捋、挤、按、采、捌、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黏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手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进行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3.抱拳礼
武术界中的抱拳礼是由“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是在国内外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要领是一手握拳,另一手抱着拳头,合拢在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图3-6-2)。古代练武之人切磋时抱拳礼有两种。一个是右掌左拳,一个是左掌右拳。道德经31章讲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因此右掌左拳的话含有决生死之意,但是左掌右拳只是切磋而已。
现在常用的抱拳礼为:并步站立,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高与胸齐,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
图3-6-2 抱拳礼
学习要求
1.了解武术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2.了解我国武术发展的历史。
3.掌握抱拳礼。
教学提示
1.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武术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
2.关注武术运动,了解近年来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发展。
兴趣导航
十八般武艺
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也称“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常见于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指使用各种武术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武艺发展的面貌。现代人对“十八般武艺”的理解是泛指多种武器或多种技能。
2011年5月23日,十八般武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十八般武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作为军事术语出现在兵书上,“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撰《翠微北征录》。该书卷七记“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但没有给出“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主要有四种说法:
1.指“刀、枪、剑、戟、鎲、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与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鎲、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这种列法,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消失,也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这也是为今天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排列方法。
由此可见,所谓“十八般”,并非仅仅局限于十八种兵器,而是古代多种武艺的概说。实际上,冷兵器时代产生了许多武器,其数目远远超过了“十八般”。晚清和民国时期,“十八般兵器”成为各个武馆的必需陈设,而成为中国武术和武馆的象征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