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历史遗迹-莫高窟

敦煌-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历史遗迹-莫高窟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端,南锁阳关,北控玉门关。“敦煌”是盛大的意思。古人习惯以敦煌为界,出敦煌向西,称为西域。丝绸之路进入新疆的3条路线,是以敦煌为分歧点。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城东南25千米,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面对大泉河畔的三危山。这是汉代属敦煌郡的龙勒县的旧址。汉武帝时,有一名叫暴利长的犯人,被流放到敦煌屯田。

敦煌-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历史遗迹-莫高窟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端,南锁阳关,北控玉门关。它是当年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边防重镇。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位于古城的东南郊。

早在公元前11世纪,敦煌就有少数民族生活着,后来有游牧民族先后占领这块地方。汉武帝时期,为了安定边防,先派张骞出使西域,随后打通了从甘肃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内地移民不断来这里开垦,建起乡村和城市,敦煌逐渐成为通往西域的重镇。

“敦煌”是盛大的意思。又因城在鸣沙山下,古称沙州。汉武帝在河西所置四郡,以敦煌郡最靠西,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地。古人习惯以敦煌为界,出敦煌向西,称为西域。丝绸之路进入新疆的3条路线,是以敦煌为分歧点。如果把河西走廊比作古代中西交通的咽喉,敦煌则是随时能够张合的唇齿。

随着敦煌的繁荣,商业也兴旺起来,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一朵艺术奇葩在这里出现了,这就是莫高窟的开凿。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城东南25千米,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面对大泉河畔的三危山。石窟分成3至4层,延绵长达1.6千米,现存有壁画和彩塑的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为4.5万平方米雕刻有2000余件,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最早建于前秦建元二年 (公元366年),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历1000多年的经营创造,才形成如此的规模。

莫高窟的石窟大小不等,最小的37窟,人刚好能把头探入,最大的16窟面积达268平方米,最高的96窟高40米,从山脚直到山顶,像一座9 层的高楼。佛像也很有意思,最小的仅十几毫米,最大的高达33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石窟内的壁画,内容可分为经变、本生故事、尊像、供养人、图案装饰等。经变就是佛经故事,本生为释迦的前生,尊像即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色彩鲜艳,线描清晰,十分生动有趣。这些壁画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莫高窟这个巨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不愧是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

1900年,在第17洞窟中发现了一个藏经洞,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10世纪近10个朝代的各种历史文书文物五六万件。这些文物是20世纪初我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震惊中外学术界的大事。可是在旧中国,这些具有重要历史、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从1907年到1925年期间,先后遭到英国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沙俄的鄂登堡、日本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美国的华尔纳等人的偷盗和掠夺。他们对王圆篆道士进行政治上的诈骗和经济上的收买,从而勾通王道士肆意窃取和破坏莫高窟文物。仅斯坦因一次就劫走写本、文物29大箱。建国以后,为了更加妥善地保护莫高窟的文物,国家多次对洞窟进行维修和加固,洞窟面貌焕然一新,使这颗明珠重新放射出光芒。

除莫高窟外,敦煌还有许多名胜古迹。(www.xing528.com)

白马塔位于敦煌县城内,是为了纪念后秦佛教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途经敦煌时死去的白马而修建的。鸠摩罗什是后秦时僧人。生于龟兹,幼年出家。后来到长安,同其弟子800余人,翻译经书380多卷,系统介绍了大乘空宗派的唯心主义学说。白马塔是一座土塔,至今保存较完整,塔身共分9层,高约12米。从现存土塔塔身和塔第二层上的镌石、镌木的刻文看,为明代喇嘛塔的风格。

鸣沙山在敦煌城南5千米处,山为流沙积成,东西绵延20多千米,海拔1650米,山体高达数十米,沙峰起伏,沙脊如刀。在鸣沙山上,人们只需在山头轻轻拨动沙粒,便会听到酷似鸟叫的沙响声。人们常常为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所吸引。更奇妙的是,在这五色沙山环抱之中,有一个为人称妙的名泉。它南北约百米长,东西约25米宽,泉水清澈如镜,游鱼自得其乐。虽地处几十米高的沙壑中而从不干涸。人们根据该泉的形状,把它称为月牙泉

沙河故城遗址位于敦煌县城西的党河西岸。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咽喉要道。故城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称敦煌郡,为汉武帝所列4 郡之一。公元400年,西凉国在此建都,公元421年西凉国亡。清常钧《敦煌杂钞》写道:“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汉敦煌郡治。经党水北冲,圮其东面。雍正三年 (1725 年)故城东另筑卫城。”即现敦煌城。故城呈长方形,城墙残高16米。东墙已全毁无余,南、西、北三面仍有断续城垣。西北角留有城墩,比城墙高出一倍多。

敦煌西南有一座被沙丘掩没的古城,叫寿昌城。这是汉代属敦煌郡的龙勒县的旧址。唐朝改名为寿昌县。寿昌故城的城墙还有一部分露在沙丘之上,其余均被滚滚黄沙吞噬殆尽。紧靠寿昌城,有一防沙林带,穿过林带就是南湖镇。南湖人民之所以能在沙漠包围之中生产和生活,得益于地下涌出的4股泉水,其中最大的一股流量为每秒0.8立方米。一座石砌的坝,将涌出的水拦成一小湖。这坝古来就有,叫黄水坝。湖畔长着水草,引来喝水的马、骡和羊群。这一池清水原名叫渥洼池,汉代叫寿昌泽,天马出渥洼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汉武帝时,有一名叫暴利长的犯人,被流放到敦煌屯田。他在渥洼池边发现一匹异常英俊的野马,暴利长将这匹天马献给汉武帝,并诡称马是从渥洼池中跳出来的,故成了天马。汉武帝见此马果为人间少有,就信以为真,专为此下 “宝鼎天马诏”,赦暴利长无罪,聘请为上客,并作《天马歌》,把天马比作驱风行雨的龙。

古玉门关在敦煌西北,也叫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得名。自汉魏以来,它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之北路的必经关口,关呈方形。四垣保存较为完整,城垣高约10 米,周长100 多米,西北两墙各有一门。全为夯土版筑。古代跨出玉门关就是出塞,唐朝诗人王之焕的 《出塞》就是一首有名的出塞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阳关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也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隘,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关址已不可寻复,只剩下矗立在红色砂石峰上的一个古烽火台,遗址地面有墙基痕迹。

现在敦煌仍是西北高原公路交通的一个枢纽。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敦煌这枝古代艺术之花开放得更鲜艳了。流传千古的敦煌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未来的岁月中,它必将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