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西接太湖,东临阳澄湖,京杭大运河绕城而过,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有“东方威尼斯”之称,与杭州齐名,享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苏州在古时候曾叫 “姑苏”,唐张继有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又有人称这里为吴中,宋陆游有 “吴中近事君知否”的诗句。两汉时,这里称 “吴会”或“吴都”,晋代左思有《吴都赋》。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筑“阖闾城”,为苏州城的开端。秦在此置吴县,为会稽郡首邑。项羽起兵于吴,置吴郡。南朝梁太清三年置吴州,隋朝时,因吴州境内有姑苏山,乃改吴州为苏州。
隋唐两代,随着大运河的开凿,苏州成为江南的航运中心,经济十分繁荣。五代十国时,苏州人烟稠密,街市繁荣,城中营建了大量花园、佛寺,一派升平景象。此后历代,苏州修建了众多的园林,集中体观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苏州园林名冠天下。苏州现存古典园林有15 处之多,其中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和狮子林被称为四大古典名园。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面积最大的一座,现占地约5公顷,位于苏州市娄门内。这里本是唐代文人陆龟蒙的故宅,元代为大宏寺。明朝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弃官还乡,买下寺产,用16年的时间建成宅园,起名拙政园。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曾为这座园林题铭作画,并作 《王氏拙政园记》。当时园内建筑稀疏简朴,但山水布局一直保持到现在。王氏之后,拙政园几次易主,迭经兴废。1860 年至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李秀成忠王府的一部分。现在的拙政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由中(拙政园)、西(补园)、东 (归田园居)三部分组成。
中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园景开阔疏朗,极富自然情趣,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是全园精华所在。主厅远香堂三开间,回抱于山池之间。建筑采作四面厅做法,四周长窗透空,廊庑环绕,居全园景物的主导地位。堂东隅为枇杷园,园内有玲珑馆、听雨轩、海棠春坞等建筑,植有枇杷、海棠、竹、芭蕉等,幽静典雅。堂北即是一片湖池衬着两个小山岛,山岛上各有一亭,分别命名为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其间竹树掩映,鸟鸣蝉吟,为夏日消暑胜地。岛西北为见山楼,三面环水,昔为李秀成的军机处。见山楼是一座二层楼阁,建在水中,有桥可通北岸和西岸,被认为是拙政园布局中的画龙点睛之处。
西部补园,面积近一公顷。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以一座滨水的方形鸳鸯厅为主,厅的北半部称为 “三十六鸳鸯馆”,南部称为“十八蔓陀罗花馆”。东部园较为空阔,建筑稀疏,山势缓平,树密草丰,别有一种自然清旷的意境。而西部的最佳景致是浮翠阁与倒映楼。
归田园居又称东园。它的特点是规模较大,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宏丽,布局以建筑空间的变幻见长,尤其是东部庭园造景,室内外空间穿插错迭,迂回曲折,很有情趣。
从整体上看,拙政园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吸收传统绘画艺术,因地造景,景随步移,创造了 “山花野鸟之间”山水相映的自然风光,实为江南古园之杰作,以致于有人认为它在设计上 “毫发无遗憾”,这绝不是过誉之词。(www.xing528.com)
处世和而厚,
生平直且勤。
——拙政园绣绮亭联
苏州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像名冠东南的虎丘山、夜半钟声的寒山寺等,都是广大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苏州自古是渔米之乡和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它地处长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间有 “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语。苏州丝织业自古发达,吴绫与楚绢、蜀锦、齐纨、鲁缟齐名;苏绣同湘绣、蜀绣、粤绣并称我国四大名绣;苏州的雕刻和年画等工艺都极负声誉。
历史上,苏州是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地方。唐代书法家张旭,宋代名相范仲淹,明清时的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文学家冯梦龙等,均出生于苏州。曾在苏州作官和游历的,有白居易、刘禹锡、文天祥、况钟等。
唐代杜荀鹤写过这样的诗句: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现在,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游览城市和轻工业城市,正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