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型管理的概念是美国军方、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太空局等在管理飞机、舰艇、火箭等大型武器装备的研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20世纪50年代前,产品开发规模比较小,复杂程度也不高,从产品概念、设计和更改、研制到交付的全过程常常是由一组人手工管理便可控制。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在冷战和军备竞赛的背景下,随着美国军方对新式武器装备的需求增加,投入大量军费,研制先进武器系统。美国国防部把武器系统的研制交给承包商完成,因此,该承包商就获得了武器系统开发权,军方行使控制权。
先进的武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变得非常复杂,涉及多个科学领域,研制难度增大。人们认识到,这样复杂的产品不可能再由一组人来控制设计和制造,常常需要多个公司的广泛协作。如果没有约束、控制和管理武器系统研制过程的能力,军方便难以获得满足性能要求的、按计划完成的、不超过军费预算的产品。在处理各种接口问题和横向协调时,面临大量的跨系统和跨组织的更改,经常产生混乱。由于产品的开发可能经历好几年,若遇到项目负责人员变动的情况,很可能丢失了许多重要的信息。
当时,军方对大型武器装备的采购感到管理不力,对承包商的沟通和控制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造成了不少损失,其管理混乱状况如图4-1所示。
图4-1 武器系统的采购无章可循
鉴于此,美国军方认为,必须建立一个规范的、可靠的、科学的体系来控制工程更改,以确保最终产品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为了避免混乱情况的继续发生,美国国防部,特别是美国空军,率先提出了AFSCM375《系统管理条例》。美国空军在1962年,在研发喷气式飞机某型号时,为解决承包商的控制和通信问题,制定和发布了另一个用于构型管理的标准,即AFSCM375-1《研制和采购阶段的构型管理》。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构型管理标准,该标准提出了基线、技术状态记录和买卖双方的责任等概念。
图4-2是美国空军的第一个构型管理标准的框架。
从此以后,美国军方和国防部相继制定的其他构型管理标准(MIL和DoD标准)都遵循这一标准。例如,MIL-STD-480《构型控制——工程更改、偏离和超差》、MIL-STD-481《构型控制——工程更改(简要形式)》、MIL-STD-482《技术状态状况纪实、数据元素及有关特性》、MIL-STD-483《系统、设备、军需品与计算机程序的构型管理》等。
(www.xing528.com)
图4-2 美国空军的第一个构型管理框架
美国空军提出构型管理有两个目的:一是如何按照性能、功能要求作为总的系统研制基础,来定义系统的采办过程;二是提供一个详细的“路线图”,控制在该系统的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工程活动。
美国军方运用构型管理标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是标准的数目过多、目标分散,某些要求重复,标准中也有不协调和不能很好利用最新技术的成分。为此,美国国防部于1992年4月颁布了MIL-STD-973《构型管理》标准,代替这些分散的军用标准。至此,构型管理统一了认识,形成了一门管理学科。
构型管理是系统工程管理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系统工程在大型复杂产品研制中的应用。
从承担武器系统研制的承包商们的立场来看,他们从长期的商务活动中,特别是从新产品开发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军方的构型管理要求是“利大于弊”,有利于规范和改善它们的产品研制过程。构型管理与公司的利益相一致。
通常,大型武器装备具有下列特点:
(1)分散设计和制造,产品相当复杂。数以万计的零件和一二十种系统的集成。
(2)开发周期长。要记录设计和工程更改的历史。
(3)业务流程严格。须遵循明确的设计规范和过程定义。
(4)业务保密性高。信息的组织和安全十分重要。
为了得到军方和政府的合同,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承包商们知道,必须强制性地贯彻构型管理标准,才能获得订单和改善武器系统的研制管理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