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民众的福祉,天神安努和恩利勒呼唤了我名字:汉谟拉比——虔诚的王公、敬神之王——去使正义在国中光大,去消灭邪恶和罪行,去使强不凌弱,去像太阳照耀大地一样照耀芸芸黔首。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
1901年,铭刻着《汉谟拉比法典》的黑色闪长岩石碑被发现于古埃兰王国首都苏萨,法国考古队将其运回巴黎,收藏于卢浮宫博物馆。该石碑原本树立在两河流域古城西帕尔的太阳神沙玛什神庙中,公元前1200年左右,位于今伊朗南部的古国埃兰入侵两河流域,埃兰国王舒克特如克那浑台一世将铭刻法典的石碑作为战利品带回苏萨。石碑高2.28米,上部有浮雕,描绘了太阳神沙玛什向国王汉谟拉比授予王权的场景。在古代两河流域,太阳神沙玛什是真理与正义的化身,并掌管诉讼和案件的审理,是公正之神。浮雕中右侧端坐的是太阳神沙玛什,他坐在他的专属神庙“白光房”之上,右手握着“权杖之环”,伸向站在他面前的汉谟拉比。汉谟拉比头戴王冠,左手置于腹前,右手举起向神致意。王权,或者说象征着公理与正义的审判之权,正由太阳神沙玛什授予国王汉谟拉比,从而也预示着石碑上所铭刻的《汉谟拉比法典》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石碑铭文分正反两面,由上到下分栏,正面23栏,反面28栏,共51栏。《汉谟拉比法典》由前言、条文和后记三部分组成,现代学者将法律条文的内容分为282条,其中第82条至第99条缺失。《汉谟拉比法典》用阿卡德语楔形文字写成,规范的语法与丰富的词汇使其成为学习阿卡德语的范本。
铭刻法典的闪长岩石碑(www.xing528.com)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任国王,统治时期为公元前1792年至公元前1750年,其在位期间开疆扩土,先后兼并拉尔撒、马勒库、马瑞、埃什嫩那等城邦,征服亚述,统一了两河流域,使古巴比伦王国走向强盛。为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以及树立古巴比伦王国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汉谟拉比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与颁行即是其中重要的法律措施,铭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被放置于巴比伦、尼普尔、西帕尔等城市的神庙中供人们阅读。汉谟拉比也试图通过制定法典的方式,让各地民众认同他是代表正义的太阳神沙玛什在人间的代理人,而他也将在古巴比伦王国中代替神灵行使正义的裁判:使强不凌弱,匡扶正义,铲除邪恶。汉谟拉比通过神的授权和法典的创制成为正义的化身。此外,领土广袤的古巴比伦王国从地处一隅的城邦成为统一两河流域的霸主,规模空前的王国同时也面临着统治上的诸多困难,境内既有传统势力根深蒂固的城邦国家,也有游离不定的游牧部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体、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利益诉求汇聚在新生的古巴比伦王国之中,苏美尔文化、阿卡德传统、阿摩利习俗在此交织。因此,新的内外形势也需要一部新的法典,来规范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建立新的秩序。
美国众议院中的汉谟拉比浅浮雕
古代两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契约和法律传统。最早的楔形文字文献中包含大量的经济文献,经济活动的繁荣因而衍生出众多的买卖凭证、租赁契约、借贷条款和财务收据等。因此,规范这些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的法律,以及案例判决文书也成为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两河流域,成文法典的创制也具有悠久的传统。约公元前24世纪,乌如卡吉那改革中就已包含立法活动。公元前21世纪,乌尔第三王朝统一了古代两河流域南部,区域性国家由此出现,也同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8世纪,政治上的群雄并起也使古代两河流域出现了众多法典,《苏美尔亲属法》《李必特—伊什塔尔法典》《埃什嫩那法典》相继被创制。这些法典中所涵盖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包含财产、继承、婚姻、家庭和刑事判决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汉谟拉比法典》也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法律传统下产生,并借鉴了之前已成形的两河流域法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