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是指生产力诸要素的投入、利用组合及与之般配的产出比率,不同的组合得出不同的产出结果。建国初期,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主观经验的不足,我国简单否定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片面强调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在投资体制上采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用行政计划手段直接进行资源的配置,这种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的局限日益明显地表现了出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和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尽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国进行了许多改革的尝试,但终究因为没有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而收效甚微。证券市场的引入能从根本上帮助我国摆脱行政计划配置资源的困境,通过资金投入和配置的导向,实现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1.证券市场扩大我国投资主体的范围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我国的投资主体实际上只限定为政府一家,这种单一投资主体的模式在资金供应的规模和投向上有着很大的局限。因为它只能利用国家财政的有限积累,而难以长期得到巨额资金的补充。即使发行公债,也因为没有证券市场的流通而难以为企业和公众所普遍接受。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它只能关注政府选定的目标,而很难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这种投资体制必然导致投资的匮乏和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此两者的交互作用又会造成他们进一步的负循环,也就是说,以有限的积累资金供应选定的重点项目,造成一定时期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失调的经济结构导致产出效率的下降,而产出效率的下降进一步致使积累的减少和资金供应的匮乏,如此循环往复,困难将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不能不是我国目前老企业资金匮乏、设备陈旧、产品单一、资金成本较高、筹资渠道不畅等;支柱产业,高科技新兴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地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等重要原因。
证券市场的引进可以将投资主体由政府一家拓展延伸至企业、家庭和个人。这就大大增加了投资资金的来源,因为二级市场的流通交易,可以将所有的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吸引进来,这就能将政府、甚至银行都无法筹集的各种短期的少量资金都汇总起来,从而使得支持重点项目的资金远远超过财政一家投资的规模。不仅于此,投资者购买的是最有效率和成长潜力的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也只有这类企业才最有能力在市场上进行兼并、收购和重组等,这就使得社会资金流向最有效率和最有成长潜力的企业,推动社会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这种发展将推动资本积累加快和配置合理良好,从而纠正原来的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www.xing528.com)
2.证券市场加速我国产业创新的步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新科学技术的研制开发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缺少相应的资金配套机制。因为高科技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行业,在政府投资资金相对匮乏的条件下,政府首先考虑的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日常项目投资,而不是对高风险行业的资金投入,因为资金的匮乏限制了这种投入,也承担不起这种投入的风险。出于谨慎的考虑,政府也难免会限制其他投资主体在这方面的投资,这就必然阻碍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至少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更加大了科技产业投入的力度,但终因政府一家投资的财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将该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到期望的水平。显然,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植和倾斜,更要求形成一个与之相配套的资金投入机制,及动员全社会承担起风险的资金力量。
证券市场的引进则能提供这样一种资金供给机制。因为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来募集大量的资金,而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大多有较强的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他们偏好买入高科技、高收益和高风险的股票,这就为高科技产业注入了资金。因为证券市场的投资是许多投资主体分散进行的,实际上也就是将风险摊薄了,即便有什么闪失,许多经济主体的承受能力要比任何一家单位、甚至是政府要强得多。不仅于此,通过证券市场投资确实要比政府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小得多,因为股份制企业的监督激励比政府的监督激励要健全、完善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投资者愿意也敢于向高风险、高回报和高科技的行业投资,这些行业就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发展速度相应要快得多,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将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证券市场波澜起伏的重要原因是投资者偏好炒作各种题材,特别是关于创新的题材,并由此引发兼并、收购和重组等各种活动,这表明不仅是高科技企业能够得到资金的补充,而且是创新的项目本身也能获得资金的支持,高科技创新因此能够长生不衰,推陈出新。微软、辉瑞等企业大都是以证券市场为依托发展起来的,那斯达克指数的一再攀升也是有利的佐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