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北管团体外,泉港区还先后成立区北管研究中心、北管协会,民间自发组织的北管乐团仍有增长的趋势,如老年北管乐团及筹建中的少儿北管乐团,对比传统的民间乐社,人员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早期的从业人员多为农民或半职业艺人,目前则涵盖不同职业,虽然参与者还是泉港当地人,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或艺人,教师、机关人员、军人、工人、个体户、大学生、中小学生,兼职的专业演职人员(如芗剧演员、高甲演员等)都是团体的成员。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什么北管并无特别的经济效益,却仍有这么多的人乐于加入其中?这个问题曾让笔者十分困惑,但通过多次实地调查,终于发现原因所在:
首先,北管经过一代代传承更替,它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与血液,承载着祖辈的梦想和期待,学习北管,将其沿续下去已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何况学习北管一直都是免费的,既不需要任何费用,平时还能与社友们聚集在一起交流感情,外出表演增长见识,多学习一门技艺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民间北管社团多以乡村为单位自发组建,每个村都有几位精通技艺的知名北管艺人,看到别的村有北管乐队,村里自然会有热心者也积极筹建北管队,所谓“输人不输阵”,闽南人这种好胜的性格也是北管能持续活跃在乡村的主要原因。(www.xing528.com)
第三,北管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这是一种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6]。对于民间的从艺者而言,也有更多的机会成为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享有更高的荣誉。也实现着从“民间艺人”到“民间艺术传承人”和“民间音乐表演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的提升,赢得社会和百姓更多的认同和肯定,实现自我价值。体现着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各地专家学者对北管的考察研究使他们对自己本土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新的价值判断,并由此获得坚守地域文化的信心和动力。
最后,泉港民间社团很多,艺人多才多艺,每个人手里都有两三个拿手乐器,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社团之间转换角色,游刃有余。除北管社团外,还有芗剧团、高甲剧团、木偶剧团等,它们因为神诞日这个强大的市场需求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些专业演员是北管社团的主要兼职人员和稳定的后备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