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抄传本记谱法优化指南

手抄传本记谱法优化指南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些手抄传本较为清晰明了,如图8-3《四大景》,虽然只有一个拍板记号,但谱面十分整洁,字体清秀,可见抄谱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谱字中还配有歌词,且歌词位置、距离与谱字相对应,这就进一步提示了旋律的板拍位置,易于译谱与识别。

手抄传本记谱法优化指南

早期的北管手抄本使用有别于南音的传统记谱法——工尺谱,是可动唱名记谱法,即首调唱名法,这种可动唱名记谱法主要流传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与宫廷固定工尺谱记谱法相比较自由,在不影响曲调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可以超越调高的约束,自由地实现不同调性的转换,更为简单实用,适合民间百姓使用。从目前可见的北管工尺谱手抄本看,一般情况下,曲牌不标明调名,这也是明清以来绝大多数刊印本、手抄本的方式,繁琐腰板、虚板、歇板等节奏符号较少,也少变化音记号,仅标有头板的标记作为备忘,突出工尺谱骨架的作用。作为习艺者,其对音乐风格的把握与润色则依靠前辈的口传心授与感悟。正如清叶堂《纳书楹曲谱》所言:“板眼中另有小眼,原为初学而设,在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细细注明,转觉束缚,今照旧谱不加入。”[1]这给演奏者留下二度创作的空间,因此同一曲子在不同艺人当中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演奏上细微的差别。

图8-1 庄锡宝家族手抄传本封面

摄于2013年

图8-2 庄锡宝家族传本北管谱式

摄于2013年

如上谱,是庄锡宝家族民国时期传下来的手抄传谱本,可见到手抄本较为工整、简化,记谱格式为直行书写,行次由右向左,在谱字旁有头板“×”的符号及表示延长记号“…”,谱字之间还留有空隙(空格),它表示乐句、乐逗的划分,演奏时需要有短暂的气口或停顿。音的长短或停顿与字与字的间隔有关系,音较长的,字下便留有空格,反之则紧密连接,这样的标记比较直观易懂,许多器乐谱中都可以看到。除此外没有太多节奏上的明细划分,当然,对于绝大多数节奏并不复杂,曲式结构又较简单的北管来说,这些的记录基本上可表现出旋律的整体框架。绝大多数手抄传记谱中,不区分高低八度谱字,如“一”与“乙”“上”与“仩”等在乐谱中是没有音组或音高上的区别的,但笔者注意到,上谱中有“合”“士”等谱字,这用以提示演奏中旋律的自然走向。当然在演奏中原位演奏或是高、低八度演奏的方法也根据艺人当时状态即兴性发挥,这一点,在北管演奏中恰恰用得比较多,艺人们习惯将某个本应该自然下行的旋律,突然翻高八度唱奏,然后再回到原音位,以突出其清亮。

有些手抄传本较为清晰明了,如图8-3《四大景》,虽然只有一个拍板记号,但谱面十分整洁,字体清秀,可见抄谱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谱字中还配有歌词,且歌词位置、距离与谱字相对应,这就进一步提示了旋律的板拍位置,易于译谱与识别。该谱字中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有的歌词记写在两个谱字之间,如“花开三月天”的“三”写在“尺工”两字中间,“士(仕)女的王孙戏耍秋千”该句中的“的”“王”“耍”“秋”等多字都在两个谱字中间,这并非没对整齐,而是表示该俩个谱字处于同一板或眼当,即这个歌词在跨两个或几个音。

(www.xing528.com)

图8-3 《四大景》谱式 图片由黄嘉辉提供

谱8-1 《四大景》译谱

该谱例同样没有调名,但这种可移动的首调唱名记谱法,在读译时,虽不标明调高,但其音乐的结构、曲调不会改变,只存在整体音乐高度上的差异,“原俗乐宫调名所体现的调式内涵,在调名的功能方面由此消退”[2],但在应用上的方便显而易见,这也是明清以后通用的可动唱名记叙法方法。

一些手抄本虽用工尺谱字书写,但有所调整,应是当代艺人抄写的,如下例,已将原竖式右至左的顺序改变为横行由左至右书写,拍板上除保留头板记号,还有延长音记号、表示八分音符的下划线、符点等,这明显受简谱的影响,虽不是规范的工尺谱,但不失为创举。

图8-4 《二锦板》抄本谱式 图片由黄嘉辉提供

谱8-2 《二锦板》译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