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神与游神
接神与游神是闽南重要的民俗活动。相传上一年腊月底是诸神升天,在天上欢度春节的日子,过了春节又奉玉皇大帝旨意返回人间各司其职,维护人间各地安宁吉祥。于是民间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接神”仪式。清嘉庆《惠安县志》载:“先除夜六日,言百神有事上帝,画幡幢与马仪从于楮,具馔焚而送,至正月初四,乃迎而复之如送之礼,于灶尤谨。”于是当地百姓就会杀牲蒸粿,为神饯行,中春节上元节期间,又举行隆重的游神活动,当地人也称为“出游”,“境主”彩旗前导,鼓乐齐鸣,抬着宫庙里的神像游春巡境,祈求在新的一年能够获得神明的庇佑。参加出游的人少的数百人,多则几千人。这一民俗活动,清代就有记载,《泉州府志》引《温陵旧事》形容泉州的游神活动盛况:
每年正月,各铺、境推举出德高望重,而且富于资财都为主事,集合资金,定期设醮,然后迎神,周巡其境。境内居民,家家户户置几案,焚香楮甚恭虔……
今日泉州和台湾民间的“巡境”民俗活动指的就是迎神。参加出游的老中青少皆有,少的数百人,多的一两千人。出游的队伍有旗队、车鼓队和神轿队,每一顶神桥前都有一人鸣锣开道,轿夫根据所抬神像的性情等特征来确定抬轿的运作。若是文官,则平稳前进,少作颠摇,若是武官,则尽力颠神轿,摇出各种花样。从本村宫庙出发,绕道几十公里,一路浩浩荡荡,旗幡漫舞、鼓乐喧天,香烟袅绕、鸣鼓助喊,以为神威。旧时游神时还常见扮神出游的乩童出场,乩童多赤裸上身,披头散发,腰围红肚兜,下系白裙,手持刀斧自砍户背,或用长针刺穿双颊,或爬刀梯、过刀桥,或坐钉椅、睡钉床,或赤足走火炭,或手入油锅,表演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恐怖幻术。送神或游神的队伍中总有北管唱曲吹奏的助阵,路经村庄都要歇脚停留奏乐唱曲,不同的乐社之间还会摆开对阵,比演技、比效果、比阵容、比曲目的丰富性,甚至要比出高低方可罢休,引得路人阵阵喝彩。
(二)乞彩(www.xing528.com)
乞彩也是泉港民俗中保留的活动。在元宵前后几日的白天,村里宫庙便会组织采仪队到前一年家中有添丁、起厝、进财、结婚或做寿等大喜事的人家中讨彩钱。有的村落抬出宫中神像到村内巡行镇境并乞彩,鼓乐前导,旌旗招展。众善男信女在大厝埕或宫口燃起火堆,轿夫抬着神轿从火堆中一跃跳过,意在为神像焚身净化,矫健和身姿和利索的运作也博得围观者的喝彩不断。有的村落还组织彩旗队、锣鼓队,热热闹闹地把宫庙里的彩饼、桔子、白花(代表添丁)等供品带给受乞人家。受乞人家就要准备红包和香烟给彩仪队等,如果一家有多种喜事,就乞多彩。
(三)妆阁
妆阁是闽南一带的古民俗,是中州士族南迁而遗留下的习俗,是用于迎神赛社的化装游行,也称迎阁。许山地在《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的点点滴滴》中称:“宋朝的讶鼓,现在还存在于福建漳、泉的‘迎阁’,但事实上恐是讶鼓的转音,这颇类于宋人的肉傀儡。”[8]可见妆阁的历史悠久。其形式就是用木板和各色彩纸妆扮一个小小的“戏台”,每一阁都在一个故事情节,或是有名的戏出内容,如嫦娥奔月、貂蝉吕布、陈三五娘、哪吒闹海、昭君和番等妇孺皆知的典故,四周糊扎上各种彩绸花卉,飞禽走兽。每一彩阁还要挑选十二三岁的男女童装扮相应的人物,站在阁枋上由四个大人抬着从宫庙出发,绕着大街小巷游行。妆阁是最容易引起百姓兴趣和评头论足的表演,更是村与村之间竞争强烈的项目。漂亮的形象、精致的装扮与艳丽的服饰都会引来人们啧啧的赞叹声,这也让出钱出力的村社感到胜人一筹。妆阁队伍中通常还穿插着北管、高甲戏、南音、芗剧和其他歌舞表演,所经之处,男女老幼必定出门迎阁,热闹非凡、场面宏大,万人空巷,“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天”[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