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乐”作为乐种名词,包括明乐与清乐,然而从明治时期开始,明清乐一词也被用来指清乐,虽然两者的历史背景、内容和风格并不相同。当时部分清光刊本收录的曲目包括明乐乐曲。
(一)渊源
如前文所述,北管在明末清初,特别是清中期,随着闽粤交通经济的发达及全国地方戏曲的兴盛而传播南方,以不同的乐种和名称盛行于闽粤两地,又在十八九世纪随着闽粤福佬语系移民(以漳州地区为主)陆续传入台湾,汇聚成北管。日本的明清乐,主要是清乐,在大致相同的时间随着两国演上交通与贸易的发展由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江浙、福建、广东等地通过官绅、文人、商人等传入日本长崎。漳州、泉州、厦门等闽南一带,因移民与长崎交往频繁,被看作明清乐的主要传出地。中国聚集的地方被称为唐馆,唐馆曾修建了三座寺庙供奉戏神:一个为江浙人所设,一个为福州人设立,另一个给漳州和泉州人。因此,日本清乐中保存着《漳州曲》《漳州四季调》《平和调》《漳州踊》《漳州四季》《厦门流水》等闽南音乐及舞蹈,旋律多采用五声徵调式,这在漳州地区民歌音乐中较多使用。以片假名注汉字的歌词为北方官话但夹有闽南译音。日本天保年间(1830—1843)的《唐人番仓日记》也有这样的记录:“宝永六年十年,长崎奉行,入津破泊中,招来唐人十八人在奉行所举行唱南京歌跳漳州舞的活动。”[38]这是漳州歌舞流传日本的多个例证。
清乐与北管虽然传入地不同,但传出地相同,乐种来源相同,也具相似的历史与地理背景,在音乐与内容上也一脉相承,是名称不同实质相同的同源乐种。
令人有点疑惑的是,台湾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曾从东京购得一批工尺谱抄写本,其中,有乐谱标为《北管琵琶谱》《北管月琴谱》《北管管弦乐谱》的抄本,其中曲目包括《鲜花调》《八板起头谱》《到春来》《湘江浪》《九子连环》等,另有《北管算命曲》《北管八板头》等两首乐曲[39]。这些曲目在台湾北管中均可找到,为何日本清乐也称为北管,难道清乐不是从大陆传播而是直接从台湾传入日本?但研究中又发现其中一琵琶谱的封面题为“王谱南管北管大全”,内页注有“直隶王君锡浙江陈牧夫传西板琵琶谱”,可知,这是关于北派与南派的琵琶谱,北管应当指琵琶流派,故清乐与台湾北管有直接交流说服力尚显不足,但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传自明清俗曲的事实却毋须置疑。
清乐抄本中还存有以“西秦”为题头的乐谱,如《西秦乐意谱》,该乐谱集有数种不同的版本,可见其流行的广泛性。另有《西秦顶板》一曲目,这与前面以“漳州”为题头的乐谱应一样标明来源地广东,西秦戏是广东代表性剧种,从日本与广东的地缘关系及19世纪两地的海上贸易情况看,西秦戏作为清乐的源流之一也是合理的。
虽然台湾没有西秦戏这一剧种,在北管曲名或抄本中也未见以“西秦”为题头的曲目,但如笔者在第三章所述分析比较,西秦戏与台湾北管的唱腔板式可以相互对应,有数量众多的共同剧目,且北管古路戏的戏神即“西秦王爷”。可见,西秦戏也是台湾北管与日本清乐共同的源流之一。
(二)内 容
清乐包括歌曲、戏曲、器乐曲等内容,现将其与北管分别对比分析如下。
1.歌曲
清乐传入之初,绝大多数为歌唱作品,所以,保存在清乐谱中的歌曲数量也是最多。如闽人林德健著《清乐曲谱》全部内容都为歌唱作品,其姐妹篇《清乐曲谱乾之卷》中也有不少是歌曲之谱。这些清乐乐谱存版,主要保存在日本长崎县立长崎图书馆、日本东京上野学园大学日本音乐资料室、日本国国国会图书馆等处,除去完全重复、再刊、翻刻的,共计有80余种乐谱,349首作品,以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乐谱为例,将刊印的共同曲目对比如下,以了解作品的普及状况:
表5-7 清乐曲目对照表
续表
从唱词内容看,有表现市民生活、情感和心声的,如《满江红》《剪剪花》《亲母闹》《凤阳歌》;有些反映男女爱情,如《九连环》《算命曲》《茉莉花》《久闻歌》;也有描述赞美大自然的,如《耍棋》《鱼心调》《四季曲》;还有一部分是唐诗、宋词歌曲,如《乌夜啼》《秋风辞》《关雎》《月下独酌》,上述表格所示,许多曲目在多部清乐乐谱集中都存见,说明这些曲谱在当时流传甚广。
现以《算命曲》为例,与北管比较如下:
谱5-7 《洋峨乐谱·坤》之“算命曲”
《清乐曲谱》之“算命曲”只有工尺谱而无歌词,如下:
谱5-8 《清乐曲谱》之“算命曲”
《花月琴谱》所记录的作品,大多为歌词而无工尺谱,所列出的歌词内容上,多有错误用字,如同艺人的手抄本谱字,但不影响主体内容:
掉条板凳先生你请坐卟,奴念八字我的先生你著你听,又。[40]
除上述三部清乐作品,另有乐谱作品也存在《算命曲》的工尺字谱:
谱5-9 《清风雅谱》之“算命曲”
谱5-10 《声光词谱》之“算命曲”
再对比台湾北管“细曲”之“绣花鞋”:
谱5-11 台湾北管之“绣花鞋”
泉州北管“曲”之“算命曲”:
谱5-12 泉州北管之“算命曲”
(www.xing528.com)
上述多个谱例比较来看,有的只有曲谱,有的只有唱词,有的既有唱词又有曲谱,虽然曲调有一定的变异性,但总体来说,可见的唱词内容、音乐的基本框架、节奏骨架和旋律进行都显示为同一作品的多样化,它们的渊源关系是无疑的。
再以清乐《四季曲》和台湾北管《到春来》作比较:
谱5-13 北管“到春来”与清乐“四季曲”之比较
两者均为五声宫调式,曲调旋律几乎相同,两者均为工尺谱,但清乐只有谱字而无拍板记号。北管《到春来》结尾多了一句作为收尾句。
从唱词来看,清乐《四季曲》:
到春阿来,到春来阿来阿,牡丹芍药共盆花儿开。胡蝶儿下飞下,飞来飞去成双成对。
夏至更添愁,夏至更添愁呀,无情冤家一去不回归,这想阿思阿,害得奴家如痴如醉。
秋景更伤悲,秋景更伤悲阿,鸢鸯枕上梦见郎回归。惊醒阿奴阿汗珠滴透红领锦被。
雪花飘,冬气雪花飘阿,谁家吹笛好似郎吹箫。弹琵琶阿琴声弹出凄凉之调。
北管《到春来》:
到春来,到春来,芍药牡丹一齐花儿开。蝴蝶儿飞,飞来飞去成双成对,哎哟,哎哟。独坐好伤悲,无情才郎一去不回归。这想思害的奴家如痴如醉,哎哟,哎哟。
夏至更添愁,哎哟,哎哟。负心冤家一去把奴罢,嗳哟。想当初吓,不皆与奴当天盟咒,英嘤哎哟,英嘤哎哟。懒上梳妆楼,哎哟,哎哟。手攀乌云鬓,泪珠双双流,嗳哟,对菱花吓,照的奴家颜容消瘦,英嘤哎哟,英嘤哎哟。
秋至更伤悲,秋至更伤悲,哎哟,鸳鸯枕上梦见郎回乡。惊醒奴香汗湿透红罗锦被,哎哟,哎哟。挂起罗帐帏,挂起罗帐帏,哎哟。无情月色照着奴香闺。牙床空半边,无郎来睡,哎哟,哎哟。
冬至雪花飘,谁家吹笛好似郎吹箫,弹琵琶唱出凄凉之调,嗳哟。
忽听把门敲,急叫丫头快快把门开,却被丫头来耻笑,哎哟,哎哟。
虽然清乐《四季曲》比北管《到春来》曲文篇幅短小,但两者都借春夏秋冬四季来咏物抒情,唱词内容也大致相同,仅是表达句式上的稍稍差异,北管多了哎哟等衬词,并不影响整体一致性。
类似这种曲牌名不同但却为相同的作品还有不少,如《洋峨乐谱·坤》和《清乐曲谱》中都有《茉莉花》,《花月琴谱》中虽然没有,但却有《含艳曲》,其歌词与前两乐谱中的《茉莉花》唱词相同。《刘智远看瓜打瓜精》的本事与台湾北管戏曲《夺棍》相同。再如《花月琴谱》中的《月花集》与后两乐谱中的《剪剪花》唱词也相同。这种同一曲牌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在传统音乐中较为常见。
2.戏曲
相比歌曲,明清乐中的戏曲虽然不算多但又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在清乐中。如《清乐曲谱》中辑有曲目13首,戏曲便占8首。林德健在长崎时传授《劈破玉》《桐城歌》《双蝶翠》《四不象》《赵匡胤打雷神洞送金娘》《讨芦柴》《孟浩然踏雪寻梅》等规模较小的折子戏或唱段。金琴江流派中也有一些戏曲曲目,如长原梅园传有《西皮调》《二凡调》《二凡串》《二凡断》等曲目。但清乐中具有完整戏曲故事的则极少,代表性的作品为《雷神洞》,包括唱腔与道白。它与台湾北管及闽粤外江戏的《雷神洞》故事内容完全相同,均讲述赵匡胤于雷神洞解救被绑架的赵京娘,两人因同乡同姓而结拜兄妹,赵匡胤送京娘回乡。再有,清乐的《翠赛英》与台湾北管的《大思春》故事内容相同,《金线花》与台湾北管的《秋江别》、漳州南词的《秋江》等故事内容相同,《武鲜花》则与台湾北管的《戏叔》同样讲述潘金莲与武松的故事。
在曲牌的使用上,台湾北管和日本清乐都有数个曲牌连缀的形式。如:
《三国志》:[劈破玉]——[桐城歌]——[双叠翠]——[四不像]
《赛翠英》:[劈破玉]——[桐城歌]——[双叠翠]——[串珠连]
台湾北管,也同样有曲牌连缀的形式。如:
《劝友小牌》:[劈破玉]——[桐城歌]——[素落]——[双叠翠]
《思秋》:[劈破玉]——[雁儿落]——[桐城歌]——[素落]——[双叠翠]——[银柳丝]
对比可见,《劈破玉》《雁儿落》《桐城歌》《素落》《双叠翠》是清乐和北管常用的曲牌,现在这种曲牌连缀的组合,在传统戏曲中已极少见,但由台湾北管细曲和日本清乐中大量运用的情况来看,想必在清代中国十分盛行,才可能会传至台湾和日本,又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得到完好的保存。
3.器乐曲
器乐合奏在清乐中数量较多,在现日本出版的清乐文献中占相当的比例。如《洋峨乐谱》二卷,乾卷为乐曲集,所收各曲地词;坤卷则是歌集,词曲对照,实际有许多相同的,可见,这是为了歌者与奏者的不同需求需编印的。据《东峨乐谱》乾卷等收集的,81首曲牌中,与北管相同的曲牌有:
表5-8 洋峨乐谱与台湾北管相同的曲目列表
从《月琴乐谱》《月琴新谱》《大清人男女之图》等奏乐图所提供的信息可知,当时演奏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坐奏、立奏、坐立奏结合者;可以是清奏、奏舞、奏唱,奏唱舞俱全者等;也可以是集体奏、独奏、三人奏、五人奏、六人奏。乐器主要有月琴、提琴、琵琶、四胡、清笛、锣、拍板。
表5-9 台湾北管与清乐乐器比较图
相较而言,北管的主奏乐器为提弦或吊鬼子,清乐的主奏乐器为月琴或胡琴(京胡),两者的乐队弹性较大,都没有标准编制与席次座序,清乐中有围桌演奏的情形,桌上设有香炉、花瓶等饰物,这与前面所讲的苏滩、漳州南词相一致,可见它们的一脉相承,反倒是围桌合奏的形式,在台湾北管中鲜见。
上述可见,依乐曲种类和数量看,歌曲和丝竹器乐合奏是清乐的主要内容,戏曲数目最少,吹鼓乐则鲜有乐谱记载,但笔者认为应当是式微所致。通常中国民间欢庆或庙会等场合少不了鼓吹类喧嚣的乐器,既然有戏曲、器乐曲和歌曲传播日本,便少不了鼓吹类乐曲。且清乐的传播与江户时代日清频繁的贸易关系十分密切,江户时代的日本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称中国船为唐船。以1688年入长崎港的193艘商船统计,福建86艘,浙江40艘,广东30艘,江苏23艘,其他地区14艘。我们可从史料中偶有的记载查证,这些商贸与鼓吹乐的关系:一艘中国大帆船晚上由多艘驳船拖回长崎。击大鼓、吹唢呐等热闹非常,张挂甚多绢织,乘客众多……元旦,长崎街上有吹唢呐、打锣敲鼓的男子,到家家户户门前表演。女人、小孩在门口赏小钱给表演男子。[41]这里没曲目记载,如果说清乐中可算得上鼓吹乐曲子的,恐怕要属《西奏乐意谱》中的《狮子》一曲了,从图像中可看到太鼓、板、小鼓等打击乐器。而在北管中,鼓吹乐却在生活中扮演着非常的角色,使用十分广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