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戏对琉剧种的推测优化

闽戏对琉剧种的推测优化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建在中琉关系中有特殊地位,福建戏曲流传于琉球是毋庸置疑的,具体剧种则难以辨识确定,中国剧种繁多,同一个剧目往往存于多个剧种中,以多个甚至几十个、上百个剧种的方式移植并存在,声腔各不相同。(一)流行于福建的北管剧种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期,政府极力推广官话。这应当不是巧合,暂且可以作为考察闽戏入琉的参考。

闽戏对琉剧种的推测优化

福建在中琉关系中有特殊地位,福建戏曲流传于琉球是毋庸置疑的,具体剧种则难以辨识确定,中国剧种繁多,同一个剧目往往存于多个剧种中,以多个甚至几十个、上百个剧种的方式移植并存在,声腔各不相同。一个剧种的许多剧目在来源方面模糊不清,很难追根溯源。仅凭剧目名称难以定论。依笔者的推断,这里应同时有两种情况,即流行于福建的以官话演唱的外来戏曲及福州、泉州一带方言土语的地方剧种。

(一)流行于福建的北管剧种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期,政府极力推广官话。作为官方行为,册封与受册必然使用官话,随同带去的作为正式场合交流的戏曲,也必定是经朝廷审阅并认可的,能与官方对外交流语言一致的官话戏。

1.曲牌名称比较

王耀华教授曾结合《通航一览》《琉球关系文书》《甲子夜话》《琉球往来》《唐歌唐舞集》等,初步统计,御座乐“乐”13首,“唱曲”65首[12]

“乐”的曲目有《太平乐》《万岁乐》《难来郎》《太平调》《桃花源》《不老仙》《长生苑》《芷兰香》《万年春》《贺圣明》《乐清朝》《凤凰吟》《庆皇都》。

“唱曲”的曲目有《送亲亲》《一更里》《相思病》《为学当》《杨香》《寿尊翁》《寿星老》《正月》《王者国》《百花开》《天初晓》《颂皇清》《为人臣》《为人子》《上蓬莱》《一年才过》《日丽中天》《春色娇》《乾道泰》《诗歌事》《奉霞觞》《千岁爷》《纱窗外月》《四时采茶》《四曲儿》《五唱歌》《论治》《春大景》《邦家调》《升平调》《太平颂》《青山曲》《新啰》《感恩泽》《福寿歌》《庆盛世》《颂太平》《古啰啰》《闹元宵》《欢乐歌》《想乡歌》《太平歌》《寄生草》《明良时》《熙朝治》《太平调》《击壤歌》《喜祥兆》《功德颂》《圣寿颂》《御园词》《二南颂》《四季歌》《四大景》《十三腔》《勤情歌》《数落》《双叠翠》《四不相》《急三枪》《三句半》《道情歌》《四时景》《清江引》《四时莲花落》。

表5-1 琉球御座乐与部分北管曲目的比较

①② 曲名不同,文本一致。

2.唱腔的比较

琉球存有一首《急三枪》,戏曲唱词:“笑杀那官察,怎么渔家乐,官不差民不饶无烦无恼。”该唱词与《唐歌唐舞集》中的《急三枪》唱词惊人一致:“笑杀那官察,怎比渔家乐,官不差,民不饶,无烦无恼。”这一曲牌在多个剧种中存在,见谱例:

谱5-1 昆曲《三枪》

谱5-2 京剧《急三枪》

谱5-3 琉球《急三枪》

佚名手抄本

杨丽霞译谱

将该曲调套入琉球《急三枪》唱词,也十分吻合[13]

另外,在田野调查中,笔者查到漳州南靖金山庵后四平戏抄本中也有一首《急三昌》,应当是《急三枪》的笔误,曲调与昆曲《三枪》大致相同。

谱5-4 四平戏《急三昌》

吴炎祥手抄本

杨丽霞译谱

四平戏在明末清初传入闽南一带,一度十分盛行,漳属各县都有职业四平戏班社,然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在与本地剧种和外来声腔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中州官话唱白的闽南四平戏终于消失。如今,受闽南四平戏孕育滋润的高甲戏、芗剧、白字戏等剧种仍活跃一方,但四平戏这一古老而辉煌的剧种却销声匿迹了,如果能找到两者之间的关联,也不失四平戏研究另辟蹊径的好方式吧。

南词为坐唱曲艺,源于苏州滩簧,明末传入福建,有行当角色,保持官话演唱,其中有一首《击三枪》曲谱如下:

谱5-5 南词戏《击三枪》

苏水泉手抄本

杨丽霞译谱

《琉球剧文和解》文本中记录了不少念白,作为备忘录,记录者还在原文旁标上仿汉语的发音,便于准确发音,从这些念白的发音上,可以推测剧种大致的用语。

《望先楼》中的念白

仔:哎吓,连母亲也不来护我了?

妈:儿吓,非是娘不来护你,争奈我家不如他势,斗甚闲气。

仔:哎娘吓,学中朋友都是向他。

妈:唔,你这些年纪不晓得么?儿吓,你今且忍耐,做娘的明日送你去对先生说就是了。

《夺伞》中的念白

皂隶:威武威文——

包公:下官监察御史,今有小事告状,不免坐堂判断。长班,叫那光棍来。

皂隶:晓得,大老爷叫你。

包公:你两人伞有记号没有?

丑、外:伞是小可的,那(哪)有记号。

上述俚语尽管在语法上有些错误,但明显属于官方用语,而非福建方言土语。

《琉球剧文和解》之《饯夫》中有贴唱的《一更鼓儿天》唱词:

一更鼓儿天,[又][14]儿夫征西,摆下酒筵。摆酒筵,就把行来饯。[又]

二更鼓儿深,[又]此去边关,万里长城。到了时,早寄阳关信。[又](www.xing528.com)

下略

在漳州南词中有一“哭五更调”,其唱词也为“一更鼓儿天”:

谱5-6 南词《哭五更调》

苏水泉抄本

杨丽霞译谱

南词于明末传入福建,源于苏州滩簧,保持官话演唱,虽然唱词内容有较大差异,南词还加了很多衬字,篇幅得以大幅度扩展,但两者表达的哀怨情绪相似,主体唱词的格式也十分接近,两者是否为同一唱腔,有待考证,但早期南词演唱均为坐唱形式,一般有三五至十余人不等,分别操二胡三弦笛子、鼓板等乐器,三面围坐一方桌或长方桌,桌上设有花瓶、烛台、香炉等饰物,有桌围、椅披等铺陈。清乐《音乐杂志》《月琴乐谱》等著中的合奏图中,演奏者均围桌而坐,桌上同样设有花瓶、香炉等物。这应当不是巧合,暂且可以作为考察闽戏入琉的参考。

图5-1 《月琴乐谱》之清乐合奏图

图5-2 南北词围坐合奏

3.唱词的比较

御座乐于废藩置县以后便不再唱奏,目前并无曲调遗存,原保存于琉球宫廷的中国传统乐器也在二战中付之一炬,这为还原琉球宫廷音乐原貌,追溯其音乐源流带来很大困难。但在江户朝贡的记录中,仍存有一些歌词,其唱词与北管曲名、歌词一致的有《四大景》《纱窗外》《昭君和番》《韩信问卜》《莲花落》《打番》。

王昭君的故事民间流传很广,马致远的《汉宫秋》是现存最早的敷演王昭君故事的戏曲作品,标志“昭君戏”的诞生,明人臧懋循《元曲选》列其为首部,清人焦循《剧说》更推崇其为“绝调”。自《汉宫秋》后,戏曲剧本的“昭君戏”颇多:如元代关汉卿的《哭昭君》、吴昌龄的《月夜走昭君》,明代陈与郊的《昭君出塞》、明人无名氏的《和戎记》,各地方戏种中移植该剧的则更多了。

日本《通航一览》中有一段《和番》的剧本资料,从唱、白中出现的“备马、黑水桥、大雁、马上琵琶、雁门关”等词来看,表演的情节应该是“昭君出塞(出关)”。另外,冲绳县立博物馆收藏的《琉球人座乐并跃图》画卷中有10幅不同剧目的表演图,其中《打花鼓》《和番》及《风筝记》是关于中国戏曲的,图中有剧中的人物情况表演者姓名。

图5-3 《和番》资料图

根据画卷说明,该画卷画的是1832年琉球“上江户”时[15],在萨摩岛津家表演时的情景,画卷中有马夫、王昭君、梅香、国舅爷、皂隶等人物的形象,人物和内容与王昭君的故事相吻合,其人物的服装与扮相都保留中国戏曲的特点。现将泉州北管《昭君出塞》、台湾北管戏曲《昭君和番》与喜名盛昭、罔崎郁子著《冲绳的中国艺能》中的琉球御座乐《昭君和番》词文比较如下:

表5-2 昭君戏唱词比较

三首“昭君戏”的内容、句式和用语大致相同,将御座乐的最后一段调到曲首,则三者前两段词曲极为相近。应该说,台湾北管古路戏《昭君和番》与琉球御座乐《昭君和番》相同性更高,皆属于戏曲的唱段,现仍流行于福建泉州泉港区的北管作为民间小调,结构较为短小,唱词是原本皆如此还是在流传过程中遗漏现不得而知,但曲调是完整的。

鉴于客家文化流传于琉球,这些戏是否有可能是流行于闽西、闽南一带的汉剧,时称外江戏呢?现以闽西汉剧《打洞结拜》与《月琴乐谱》之《雷神洞》为例,唱念部分比较如下:

表5-3 闽西汉剧与《月琴乐谱》唱词比较

两者都以唱为主,间有说白,辅以表演,两者的故事情节和曲文结构基本相同,文字表达略有不同,《月琴乐谱》中的唱白更为质朴,应为更早期的传本。从人物表演动作的程式性、伴奏的乐器、题材内容、演剧的展示等方面都能看到两者的共同之处,这又是官音北管戏流传异域的例证。

4.使用乐器的比较

无论是琉球御座乐还是北管乐器,在不同时期并非完全一致,在此列出的仅为其中一部分。另外虽然有些乐器名称、其在乐队里的角色与地位并不相同,但乐器种类相一致。

表5-4 北管与琉球乐器比较

初步比较得知,虽然北管与琉球御座乐使用的乐器不尽相同,但基本上为同一系统,不同时期乐器不同地区乐器在使用过程中增减也是正常现象,许多乐器具有延续性,历史悠久,比如龠、埙等为远古夏商乐器,琴、瑟、篪、管、铜鼓等是周代就有的乐器,战国湖北随县曾候墓出土的乐器就包括筝、篪、笙、箫、瑟,秦汉有了琵琶(阮)、胡琴、横笛等乐器,三弦是宋元时期出现的乐器,属于明清的乐器主要有四胡、南胡(二胡)、板胡、椰胡、京胡、月琴、双清。其中有些乐器由西域、蒙古、龟兹、天竺、安国等外域传入,经过改良发展,都是我国常见的传统乐器。台湾北管与琉球队御座乐乐器在数目和种类上更为接近。

(二)方言土语的地方剧种

如果说这五百多年的册封中,只有官方剧种而无地方戏剧的传播说不过去。首先,从时间来看,先是明洪武三年(1370)朝廷将福建市舶司设于泉州城南水仙门内宋市舶务之旧址,限令只通琉球,设置“来远驿”以接待琉球使臣,前后经历百余年,这期间,朝廷共册封琉球10次。成化八年(1474),市舶司迁至福州,直至光绪五年(1879),两国朝贡关系结束,这期间又经历了四百余年。每次册封随从人员都是在福建招募完成,赴琉球册封少则三个月,多则八个月,作为往返中琉的唯一口岸,泉州及周边的戏曲完全有可能通过官方与民间的渠道传播琉球。

1.从剧种名称上看

在众多的福建地方剧种中,最值得推测的是同源于宋元南戏的梨园戏和莆仙戏两个剧种。明至清中叶,闽南的梨园戏已发展至高峰,戏曲体制完善,音乐声腔圆熟,剧目内容丰富,演出形式完整严谨。它与琉球保存的共同剧目较多,这些剧目又多是上路戏的传统剧目,明陈懋仁《泉南杂志》曰:“优童媚趣者,不吝高价,豪奢家攘而有之,蝉籁傅粉,日以为常,然皆土腔,不晓所谓,余尝戏译之而不存也。”[16]懋仁是浙江嘉兴人,万历年间官泉水、州府经历,所记土腔即泉腔。又明代何乔远所著《闽书》云:“(漳州)地近于泉,其心好交合,与泉人通,虽至俳优之戏,必使操泉音,一韵不谐,若以为楚语。”[17]说明此时外来的上路戏和小梨园七子班在泉州土壤的滋长中,语言、声腔上早已地方化。成熟的地方剧种莆仙戏亦值得关注,关于这个地方剧种的可能性,还有两个可参考的证据:一是福建仙游一石刻上的图像文学,使用琉球在使用日本假名之前的古文字,可以断言,其时莆仙一带必有一定数量的琉球居民。这一时期也是莆仙戏繁荣发展时期,据《福建地方戏剧》一书称,道光年间仅仙游一县就有戏班60多个,这为莆仙戏传播琉球提供了佐证。二是戏曲学家们往往将琉球上演福建戏曲的史实与时间,引证于姚旅《露书》卷九所载的“闽子弟”及著书中所提到的剧目名称,以《露书》所提供的这几个剧目,再加上琉球剧本《通航一览》《琉球剧文和解》《球人来朝关系书类》等多种资料中记载的另外一些中国戏曲剧目,列表比较如图。

表5-5 琉球戏曲剧目与部分福建剧种名称比较

以上剧目中除四平戏为官音戏外,其余三个剧种均为方言剧种。可看出,琉球所上演的中国剧目,在梨园戏和莆仙戏两大剧种中较为集中,这可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密切关联。另有一些属于同剧不同名的剧目,如《饯夫》在《缀白裘》中名为《别妻》,与闽西汉剧《薛平贵别窑》出自同一本事。《送茶》《摇橹》《孝廉双全》《长春戏班》、《天生一对》等剧则在福建戏剧中罕见,应另有出处或已遗失。

2.从戏曲行当看

琉球戏曲与福建地方戏行当也有一定相同之处。《琉球往来》曰:“右任口云谣,歌义理云讴,歌诗云歌,歌舞演戏,演戏即日本舞也。乐众,生、旦、贴、丑、净、末、外也。高官人,每合有乐,斋之日亦有演戏。出门鸣铳,咏行亦为乐靡幡也。乐人前,幡人次,皂隶后也。然主人乘轿行,是例也。”[18]

生、旦、贴、丑、净、末、外是福建戏曲的七人人物行当,在梨园戏、莆仙戏、四平戏、竹马戏、三角戏等福建方言戏曲行当体制均曾经存在过相同的角色分配,作者袋中上人于1603-1605年逗留琉球三年,撰写该书,而这一时期,泉州正处于与东南亚各国“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商业繁盛时期,地方戏曲传播琉球成了自然的事情。

3.从表演形式看

对于册封两国双方来说,歌舞戏剧有遣兴娱宾功能,使之成为册封、呈贡、酬答等外交场合不可或缺的要素,琉球的艺术文化也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得到发展。康熙二年(1663),张学礼出使琉球时,记载中的琉球已出现歌舞百戏的盛大场面:

八月中秋节,王设宴。设鼓乐,有走马、弄刀、刺枪、舞剑、踘球、走索诸戏。[19]

宋元时,百戏在福建的兴化、泉州、漳州一带就已十分兴盛。莆仙戏《目连》能演七天,其中穿插歌舞,如鹤舞、弄狮弄虎、鬼王编马、哑杂剧、滑稽戏弄等表演。宋杂剧流传闽南后,与流行于泉、漳民间的音乐、歌舞和百戏结合,形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杂剧。这种杂剧在泉州时称“百戏”。时隔50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汪辑作为正使册封琉球,其行记中则明确提到福建民间戏曲表演:

又易小夷管,细如筷,绳贯数十枚,握掌中为拍板已;已易纸拂子左右挥之……草马中骑而驰回环,竿下遇火而震以为笑乐,始罢宴,执炬夹道自王宫达那霸不帝火城。[20]

表演中使用的如夷管、拍板和纸拂等歌舞道具,并有“草马中骑而驰回环”,让人很容易地想起漳州地方小戏——竹马戏。如果说这只是推测,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记载得更为清楚明确:

中秋宴……又令数人头戴火笠、骑假马,头尾烟爆齐发,奔走庭中,以为戏乐。[21]

琉球的三弦是福建民间多种音乐(戏曲)中常使用的民间乐器,14世纪至15世纪,泉州是进入冲绳的门户,当时,与琵琶、洞箫并重的乐器便是三弦。德川美术馆《琉球歌舞音乐演奏图卷》与冲绳县立博物馆所藏《琉球人座乐并舞之图》唱曲的伴奏乐器,包括相思板、洞箫、琵琶、三弦、二弦等,与梨园戏及泉州南音使用的乐器一致,洞箫、二弦等特有乐器的演奏姿势、指按方法也与梨园戏完全相同。王耀华教授在《三弦艺术论》中考证,保存于冲绳的三弦,无论形制、名称、演奏场合或定弦等方面,均有紧密联系,从读音来看,琉球方言称Samisin、Samisen、Samsin、Samsen、Siamisen等,而在福建厦门、漳、泉一带,“三弦”读作Samhian,又说,如用琉球标准语的读法,三弦念作Sanxian,与中国官话的发音是相近的,作为册封使者以正统的官话发音也是符合逻辑的,这同样为推测琉球所上演出的福建戏曲剧种多样性提供了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