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方小剧种,学术界对西秦戏的研究尚显单薄,流沙的《广东西秦戏考》、严木田的《西秦戏传统音乐唱腔探微》、吕匹的《海陆丰戏见闻》及刘红娟的《西秦戏研究》等,或从某一具体腔调、或从音乐唱腔,或从班社等不同角度对西秦戏进行有益探讨,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西秦戏源流是西秦戏研究中学者探讨较多的话题,概括起来有五种观点——秦腔说、西秦腔说、吹腔说、徽调说、陕西老二黄说。(www.xing528.com)
最先提出西秦戏源于“陕西秦腔说”这一观点的是萧遥天,其《民间戏剧丛考》一书提出“西秦戏,本来是秦腔”,这为许多西秦腔艺人所支持。二说是“西秦腔说”。海陆丰当地的戏曲研究者吕匹是这一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西秦戏系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而成。西秦戏的主要声腔正线调“或许就是早期西秦腔老二黄的遗声遗调”[33]。三说西秦腔源于陕西的汉二黄;许多学者就这一说以论文的形式进行了深入争鸣与商榷,以束文涛的《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为引线,最先有反对声音的有方月仿的《质疑〈二黄腔是早期秦腔的主要声腔〉》和苏子裕的《“京剧声腔源于陕西”质疑》,束文涛分别作《二黄腔是早期秦腔的主要声腔——答方月仿先生质疑》和《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回应。方月仿和苏子裕分别再撰文《质疑〈二黄腔是早期秦腔的主要声腔〉》和《楚调秦腔西秦腔,不是陕西二黄——兼答束文涛先生》进行批驳。关于源流学说的还有吹腔说。黄镜明、李时成的《广东西秦戏渊源质疑》认为广东西秦腔来源于吹腔,且是通过徽剧传入的。李时成的《广东西秦戏正线源流浅析》,在赞同西秦戏源于吹腔的同时,进一步认为,与正线腔接近的有安徽的吹腔和江西的宜黄腔。前者与“梆子”接近,后者则与“二番”相似。流沙虽也认同西秦戏来源于吹腔,但认为西秦戏的吹腔直接从西秦腔而来。他认为,西秦戏出于明代的西秦腔,吹腔是西秦腔的基本曲调,通过的谱例对比,得出西秦戏正线声腔中的平板是由山西色腔发展而来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