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江戏与台湾北管的起源和发展考察

外江戏与台湾北管的起源和发展考察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汉剧在闽西、粤东、闽南地区曾经都以外江戏称呼,根据其传入台湾时期的称呼,又为区别于湖北的汉剧,下文的论述中仍用外江戏称呼。表3-11闽粤外东戏与台湾北管戏唱腔板式比较三者唱腔板式相比,闽西与广东板式大同小异,稍有差别。北管则称为正调和反调。现以广东外江戏西皮二六与台湾北管西皮跺子唱腔作一比较。

外江戏与台湾北管的起源和发展考察

闽西、粤东依山带水,疆域相连,人情风俗、地域特征相同,有共同的文化圈,外江戏虽然后来分属于两个地方剧种,但从剧种的艺术形式来看,它们在传统剧目、表演声腔、行当乐器等方面很相近,没有实质的区别。由于闽粤汉剧主要流行于客家方言地区,所以人们往往忽略外江戏还曾盛行于两地之间的闽南漳州地区,另外,在台湾,外江戏则指的是正音戏、京剧。同时,台湾也把客家音乐与闽南方言流行的剧种区分开来,因此,给笔者造成错觉,开始并没有把汉剧归为北管。但综合其剧目、唱腔、音乐形态等多方面分析,台湾北管中的新路戏曲便与外江戏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汉剧在闽西、粤东、闽南地区曾经都以外江戏称呼,根据其传入台湾时期的称呼,又为区别于湖北的汉剧,下文的论述中仍用外江戏称呼。

1.剧目与来源比较

台湾北管中包括较为丰富的戏曲,成为历来北管馆阁活动的主要内容。它由三种不同声腔的戏曲组成,包括扮仙戏、古路戏和新路戏,所谓古路与新路的划分,不单是以传入的时间来界定,还有唱腔的来源与声腔的不同,新路主要使用的唱腔为西皮与二黄,还有一些昆腔、高腔、南词等。现计有25本全本戏和213首折子戏。闽粤外江戏也是以西皮、二黄唱腔为主的皮黄声腔,兼用部分昆腔、高腔、吹腔、南词等腔调,有完整藏本的剧目共328个。题材广泛,包含各朝代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演义、传奇、神话和元明杂剧等。共同的剧目或出自同一本事的初步计有:

表3-10 闽粤外江戏与台湾北管戏共同剧目列表

2.曲牌的比较

闽粤外江戏在发展过程中也保留或吸收了昆曲、汉乐与其他民间音乐,与台湾北管有许多共同的曲牌,如《风入松》《黄龙滚》《上小楼》《下小楼》《千秋岁》《泣颜回》《粉叠儿》《石榴花》《点绛唇》《醉花阴》《喜迁莺》《园林好》《清江引》《朝天子》《叠叠令》《普安咒》《雁儿落》《瓜子仁》《玉美人》《百家春》《到春来》《柳青娘》《寄生草》《混江龙》《哭皇天》《水底鱼》《卷珠帘》《过江龙》《双飞蝴蝶》《平沙落雁》。

3.主要乐器的比较

吊规,外江戏的领奏弦乐器,因为它“以其筒之状,故古之圭玉,连杆悬之,如圭玉之系绳悬吊壁间。或作吊规子,以其悬为规范俾众率从,于义亦通”[31],也称头弦。乐队建制如何变革,吊规在汉剧音乐演奏中的霸主地位总是稳如泰山,形成特色乐器。

北管戏新路戏的主奏乐器称吊鬼子,同于吊规,也称头弦。

大锣,也是外江戏的主要乐器,由于重量的原因,用时吊在专用的木架上。锣槌用松木加布裹扎而成。演奏方法有多种,可以击打出多种音色,表现出紧张激烈的场面。北管的大锣大致相同,坐奏时也吊于架上,如行走演奏时则由两人肩扛。其大小尺寸也不完全相同,通常在戏曲或鼓吹中使用。

号头,又称吊喇子、勾呐,是铜制伸缩管乐器,类似长号,无按音孔,高音尖厉,低音肃杀,不能演奏曲调,只作音响效果,常用于出征或刑场,目前这种乐器在外江戏中已很少使用。北管戏曲中大吹即大型唢呐,又分为一号吹、二号吹、三号吹,在戏曲和鼓吹乐中使用。

其他特色乐器也有许多相同的,如提胡、秦琴、椰胡、洞箫

4.唱腔结构比较

台湾北管新路戏曲属于皮黄腔体系,无论是西皮或二黄,与闽粤外江戏在旋律、板式、润腔等方面都基本一致。两者在历史上都由于山重水隔,交通不便,少受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多更好多地保留了皮黄原有的古朴特色。

表3-11 闽粤外东戏与台湾北管戏唱腔板式比较

三者唱腔板式相比,闽西与广东板式大同小异,稍有差别。北管新路戏曲板式则较为简单,有些板式名称相同,有些板式名称不同,但调式与旋律走向却很相似。外江戏的板式有正线和反线之分,所谓正线与反线指主弦的定弦,如西皮正线为la-mi,而反线则为ri-sol,即将原调移高纯四度或移低纯五度定调。北管则称为正调和反调。现以广东外江戏西皮二六与台湾北管西皮跺子唱腔作一比较。(www.xing528.com)

谱3-19 广东外江戏“西皮二六”唱腔

《打洞结拜》唱段

谱3-20 北管“西皮跺子”唱腔

《雪神洞》唱段

除了皮黄腔外,闽粤外江戏还有“昆曲”“吹牌”“四平调”“小调”“梆子”“佛曲”等等,北管戏曲中都能见到,故进一步推测,北管中的昆曲未必就是直接源于昆曲,而是其他剧种吸收昆曲、南北曲,又传播台湾形成北管中的一部分。

5.行当角色的比较

台湾北管戏曲是粉墨登场的主要表演形式,剧目也十分丰富,角色也较齐全。外江戏作为从中原移植的皮黄声腔,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板式丰富、程式严谨,行当分明。相比较之下,两者虽然在具体的行当中称呼与各“当”角色有所区别,但总体来说,都分为生、旦、丑、婆、净等几类。

表3-12 闽粤外江戏与台湾北管戏角色行当比较

在运腔发声方面,外江戏与北管大致相同,如小生、小旦等都以尖、细的假嗓演唱,突出圆润柔美的色彩。老生、老旦、花脸等行当有本嗓演唱,强调高亢、洪亮的音色,再如丑行,除了用男声原嗓唱念外,还需加上夸张的动作,常走矮步或单腿稳步,表演时要求眉、眼、鼻、口、舌同肩、手、指、腰、腿等的协调配合。

6.演出习俗的比较

台湾北管戏与闽粤外江戏在正剧开演前,都有加演吉祥例戏的戏俗,都包括神仙(赐福)戏与人间(升官添丁)戏两类。外江戏班在演正本戏之前须由一演员先扮唐明皇上场,在锣鼓,号头的配乐中,念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四句。继而,在吹牌和小锣声中演出《六国封相》《天官赐福》《跳八仙》等吉祥小戏。然后,又由一生一旦上场上演“跳团圆”,这才开演正本戏。台湾北管中例戏称为扮仙戏,可演出剧目较多,除了与外江戏相同的《天官赐福》《六国封相》《醉八仙》之外,还有《金榜》《三仙会》《卸甲》《蟠桃会》《长春》等吉祥喜庆的小戏,程序上首先由团主介绍剧团名称,再说明今日乃某神千秋华诞,众弟子(或某人)诚心向神明谢戏全台,希望神明庇佑从弟子(或某人)阖家平安、大赚钱等吉祥语,念完后烧金纸,然后开始扮仙。对比来看,台湾戏管扮仙戏所反映出的民众对神明祈求、对未来期待的象征意义更浓厚些,这与祖辈背井离乡、重立家园的艰辛无不关系。

7.剧种名称的比较

台湾北管与闽粤外江戏都有“乱弹”之称,闽粤外江戏流传着“猪肉爱吃三层肉,看戏爱看乱弹戏”的谚语,台湾北管则流传着“吃肉吃三层,看戏看乱弹”的俗语。在漳州一带调查中,如果提到北管,一些上年纪的老艺人就会反应是汉剧,说明外江汉剧曾有北管之称。

外江戏的锣鼓经有100多套。其中,可分基本锣鼓点、小套锣鼓经、大套锣鼓经、皮黄锣鼓介、引白锣鼓介等五大类,这应当与北管鼓吹中的和鼓介和锣鼓经有密切关系,由于手头资料所限,关于鼓介方面的比较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