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山外江戏的口述历史与传承

东山外江戏的口述历史与传承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末年东山县的外江戏也十分红火,城关有玉和成和赛成堂两个外江班,铜钵、钱岗、下湖、马銮、后林、西埔、陈城等村社都有外江戏组织,它们常到周边地区演出。2013年10月笔者采访东山县外汉戏的老艺人陈坤土,这个79岁的老人是目前为数不多几个会唱外江戏的艺人。下文以对话口述的方式,回顾东山岛外江戏的历史:问:东山县的外江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东山外江戏的口述历史与传承

清朝末年东山县的外江戏也十分红火,城关有玉和成和赛成堂两个外江班,铜钵、钱岗、下湖、马銮、后林、西埔、陈城等村社都有外江戏组织,它们常到周边地区演出。2013年10月笔者采访东山县外汉戏的老艺人陈坤土,这个79岁的老人是目前为数不多几个会唱外江戏的艺人。下文以对话口述的方式,回顾东山岛外江戏的历史

问:东山县的外江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据我所知,东山岛的外江戏是清朝末年就产生了,从广东那边传来的。

问:您什么时候开始学汉剧的?

答:我只上过小学,年轻时挑菜沿街叫卖,一天,经过“赛成堂”,我的师傅谢春快在曲馆内听到我的吆喝声洪亮有力,于是邀请我进馆学艺,我因为胆怯没敢进去。过了几天,当我卖菜经过时,师傅再次热情地邀请我学外江戏,当时外江戏已改名为汉剧了。我记得很清楚,参加“赛成堂”那年是1957年,这一学就是几十年放不下。

问:当时百姓有称汉剧为北管吗?

答:有的,有的称外江戏、有的称北管,也有的称汉剧,都有。

问:您在赛成堂学的是前场还是后场?

答:我主要是学唱戏的,演小生,很得师傅疼爱,平时也学一些拉弦乐器。曲馆里很多人不会写字,所以每当有招收新学徒时,我还负责帮他们一份份地抄曲谱

问:谈谈班社日常学艺活动的情况。

答:平时都是白天各自做工、种田,晚上再累也坚持到曲馆里学唱几段,一天的疲劳仿佛都消失了。当时赛成堂收了大约50个学徒,都是我师傅谢春快教的,我们管他叫先生。先生技术水平很了不起,唱、念、弹、拉样样精通,老生、小生、红面、黑面、老丑、老妈、旦角的唱腔,全都会唱会教,我们都很敬佩他。先生的日常伙食都是学徒轮流供给的,先生从来不计较伙食的好坏,有的学徒家里穷或忙于生计无法供足三餐,先生毫无怨言。每年平安节、元宵节演出,都是大伙集资出钱的。记得1985年,赛成堂已更名为城关业余汉剧团,为还愿,在农历五月十三关帝生爷生日时,到关帝庙搭台唱戏,把同师门的漳浦杜浔、诏安的师兄弟都邀请过来一同演出,那次也是60年代“破四旧”后,在关帝庙的首场文艺演出,人山人海,演员和观众都十分兴奋,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问:能否谈谈“赛派”和“玉派”斗戏的情形。

答:当时的城关设在铜陵,有赛成堂和玉和成两个戏班,赛成堂的学员多为农民渔民、搬运工、打铁匠、木匠等,家里都十分贫穷,而玉和成的学员多为开店做生意的,比较有钱,当时两个戏班互相不服气,常在一起搭台斗戏。有一次,两班人马相约跑到岱山镇搭台竞技,玉和成有钱,他们把戏台搭得很漂亮,开始吸引了很多观众,而我们赛成堂的技艺比较高,特别有几个老生和旦角,唱、念、打的功夫都很了得,博得阵阵喝彩。那次连续演了七夜的戏,有的观众虽坐在“玉和成”台下,但眼睛却看着我们“赛成堂”这边,我们就想了个办法,用木板将两个戏台中间隔起来,两边观众互看不到戏台上的表演,最后原来坐在“玉和成”台下看戏的观众都渐渐跑到我们“赛成堂”这边了,比赛才有了结果,我们“赛成堂”获得胜利。(笑)(www.xing528.com)

问:还记得当时演出的剧目吗?

答:《潘必政》《打洞》《莲峰庵》《左慈进柑》《蓝继子哭街》《孔明拜斗》《桑园会》《闹开封》《庵中会》《辕门斩子》《百里奚》等等,有些一时记不清了。

问:现在这里的汉剧平时还有活动吗?

答:现在东山会唱汉剧的,就只有我们铜陵镇几个老艺人了,但是没有人愿意听,几个年龄大的又已过世,戏班也组织不起来,所以几年前就不演汉剧了。但偶尔还会活动一下,比如去年县里划龙舟比赛的文化踩街活动中,我们以前赛成堂的六七个老人表演了汉剧锣鼓。再早几年,村里的老人节活动中也请我们演唱了汉剧。现在老了,唱不动了想把技艺传给后人,年轻人也不愿意学。(叹气)

图3-15 东山“赛成堂”艺人陈坤土接受采访

摄于2013年

问:不唱汉剧了,现在您主要在做什么?

答:1991年后,铜兴御乐轩南音社复办,村里让我负责御乐轩的具体事务,我和几个赛成堂的老人就都转学南音了。

陈坤土老人在说起赛成堂时充满感情,虽然汉剧活动似乎已成为历史,但陈老先生却坚定认为赛成堂汉剧班没有散伙。他说,只要我们这些曾经唱汉剧的老人在,赛成堂便还是存在的,只是没有人组织,没有演出活动罢了。同时,陈老先生对汉剧的未来充满担忧,他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汉剧的恢复工作,不要让在东山已存在上百年的汉剧就此消失。

图3-16 陈坤土外江戏手抄本 摄于2013年

漳州一带曾经辉煌的外江戏已成为过去,这一方面是解放后破除迷信、破四旧等历史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从剧种的内在规律看,当地外江戏作为一种清唱形式,无武打和表演场面,其形式无感染力,再加上唱念均用官话,容易造成与当地百姓的隔阂而失去群众基础,所以被民国后兴起的以闽南地方话为舞台语言潮剧芗剧所替代。同源的闽西汉剧之所以受到喜爱,是因为在闽西、粤东地区居住的群众,原本大部分来自中原一带移民,语言与北方语系大致相近,因此具有相当群众基础而能生存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