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词第五代传人颜荣谐说,漳州的南词班社是在清道光年时,由任漳州府官总爷(称和尚总)从江西带来的,后来逐渐传播至漳州、龙海、漳浦、龙岩、上杭等地。位于漳州市区浦头港的霞东书院,是漳州市区仅存的古代书院,书院内的“霞东钧社”由南词第四代传人杨瑞庵和高歪创建,至今已传承七代,历代的习艺者从开始的府衙官吏、文人学士、儒士、商人到后来的手工艺者,到第四代时,漳州的南词还是坐唱形式,演唱者兼乐手,没有严格区分。
20世纪30年代初,颜荣谐成功创演“踩高跷”表演形式,一改以往沿袭的以坐唱为主的方式,把坐唱曲艺发展成登台小戏,吸引众人的视线,拓展了南词的表演艺术。抗战爆发后,民生难捱,艺人失散,部分曲词丢失了,南词社停止活动。解放后,霞东钧社重组恢复活动,在地市文化部门重视下,开始着手整理抢救传统文化。积极培养新生人才,发展业余南词活动,经常参加宣传演出。
1953年,南词十全腔器乐曲《文词》《普庵咒》获漳州第一届民间音乐演出奖。1956年,南词十全腔器乐曲《关公围城》《水底鱼》《文词》《普庵咒》等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发行。1957年,龙溪专区戏曲汇演,南词小戏《卖杂货》被选中参加,获得剧目奖。1959年,漳州曲艺团建立,致力于南词与锦歌艺术的传承发展。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南词艺术的兴盛期,南词由坐唱曲艺逐渐转为戏曲表演,培养了黄亚獅、颜锡梁、黄柏松、苏水泉、陈大榕、陈美云、叶雪鸿、黄阿江、蒋亚明、黄瑞卿、郑惠娇、王阿惠、江阿松、陈宝英、沈琼华等新生一代。
(www.xing528.com)
图3-2 20世纪60年代街头南词表演照片由苏水泉提供
其中特别要提到苏水泉老人,也是南词第六代传人。苏水泉原是龙溪地区农机场工人,因对南词的热爱和优秀表现,1959年调到漳州市文艺工作团(曲艺分团)工作。为了使南词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苏水泉开始学习记谱知识,将师傅口传心授的曲牌,一首首地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才有了如今漳州南词宝贵的曲谱资料。
“文革”中,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南词停止一切活动,严查消毁南词资料,致使部分曲牌丢失。为使前辈的珍贵手抄本免遭毁灭,苏水泉冒险将曲牌的唱词全部涂黑,家里的房梁屋后,凡可想到的旮旯角落全成了曲谱本藏身之地。改革开放后,苏水泉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将唱词一一填补出来,经苏水泉老人整理的曲牌共160余首,厚厚地垒成一叠。1999年,杨镇江、苏水泉、蔡锦波等几位老艺人重建霞东钧社,组织南词活动,培养南词新人。一位戚姓商人为老人的诚心所动,捐助了一批乐器和排练费用,在霞东文昌宫建成会所,霞东钧社有了固定的安身之处并沿续活动至今。
图3-3 坚守中的南词艺人照片由苏水泉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