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同的曲牌
泉州北管的曲牌,统计可得200余首,有些是唱曲,有些是器乐曲,这些曲目在台湾北管中大多可见。来源多见于明清小曲,也共同吸收了少量广东音乐的曲目,民间乐人也同称之为广东串。
表3-1 泉州北管与台湾北管相同的曲牌名对照表
续表
从相同的曲牌名看,数量较为可观。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北管虽然没有戏曲,但却有《流水》《二黄》《紧中慢》《行板》等曲目,这些在台湾北管中都属于戏曲唱腔,如《紧中慢》《紧板》《倒板》《流水》《二黄》等属于古路戏唱腔且有剧目本事的出处;《二黄》《西皮》等属于新路皮黄腔;又如,《陈世美不认妻》在泉港只是一个曲目,而在台湾北管中则是一个戏曲剧目。故性质并不相同,台湾北管戏曲显然另有源头。
(二)共同乐器及乐队
泉州乐器以丝竹乐器为主,拉弦类的主要有提弦、壳仔弦、二胡、京弦、瓢弦、吗胡。弹拔类的有月琴、北三弦、中三弦、小三弦、双清。吹管类如品箫,洞箫、唢呐、嗳仔。打击乐类有小鼓、逼鼓、中钹、小钹、板、锣、手锣。无论是合奏还是作为后场伴奏都是相同的乐队组合。台湾北管的乐队主要有两种,丝竹乐队和鼓吹乐队。其中丝竹乐队的使用较为广泛,如演奏“弦谱”合奏、用于“细曲”伴奏、戏曲的过场音乐等,所以同为丝竹乐队的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使用的乐器,相同的拉弦乐器有提弦、京胡(台湾称吊鬼子)、月琴、三弦、扬琴、二胡、壳仔弦等。吹管类相同乐器有品箫,笙、唢呐(台湾称大吹)、嗳仔(台湾称小吹)等。弹拔乐器相同的有扬琴、琵琶、双清等。相同的打击乐有鼓、钹、板、拍、锣等。在主奏乐器方面,提弦和京胡都属于主奏乐器,都称为“头手”。一般定弦均为合尺,即sol-re纯五度。另外,两者各有特色乐器,如泉州北管的伬胡、吗胡、瓢胡等,台湾北管的鸭母叭、秦琴、箎、籥、埙等。
表3-2 泉州北管与台湾北管乐器对比表
乐队的编制与规模都较弹性,往往依馆阁规模、场合及队员演奏能力等而定,一般而言,领奏乐器(提弦或吊鬼子)加上和弦、三弦、扬琴及品等便可以构成简单的丝竹乐队,有的馆阁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场,制造“闹热”的氛围,有时乐队人数可达到30人。弦谱、细曲伴奏都使用丝竹乐队,有时丝竹乐队也可以作为戏曲的过场。
(三)相似的表演形态
对于器乐合奏的演奏,两者都有曲牌联奏的组织形式,泉州北管称之为联套。即在演奏时习惯将几首乐曲连成固定整体进行演奏。如,《四板》→《百家春》→《仁心串》→《赏月光》→《将军令》为联套。《梅花三弄》→《平板尾》→《磐相台》→《步步娇》→《上小楼》为联套。台湾北管器乐合奏谱可分为联章和单章。联章弦谱是由若干乐段组成,演奏时也是从头至尾没有停顿,联章弦谱的乐曲单位称为“套”,每套的乐章数皆为四段,计有“上四套”“下四套”“小四套”“新四套”“四时景”等,如“上四套”为[将军令][百花串][令尾][大八板]组成,不同的馆阁乐章安排略有不同。
唱曲方面,台湾北管仍有联套的形式,即以若干篇幅的乐曲连续唱奏不间断,连成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或出自同一本事的同一曲目,泉州北管唱曲则只有单曲而无联套,性质并不相同。泉州北管演唱时,一般由5~7个10余岁的小孩子或成年人,边唱边执打拍板和着节奏,以丝竹乐队伴奏。虽然“曲”是以演唱为主,但艺人往往从乐器表现的角度,为追求激越高亢的音响,将曲谱定为F调或E调,这样,往往造成对演唱者音高的要求,早期的演唱以男性为主,现在大都为女性。台湾北管之“细曲”也是以丝竹乐队伴奏的歌唱,歌者演唱时摇打拍板以制乐节,一般是于小节的强拍处打一下。细曲于台湾北管,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艺术性和技艺要求,在曲词的处理与运腔方面也有一定的规范性,细曲的演唱并没有严格的调性要求,视演唱者的音域和后场乐师的演奏手法技巧而定。但依据吕锤宽教授对台湾著名细曲艺师王宋来唱曲的统计,一般音高都在d2-be2之间,这比泉州北管的音高要低两三度。台湾北管《昭君和番》是细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包括第一头牌至第五牌,每牌结构、旋律和唱词各不相同,但相对完整。全套演唱时需要近25分钟,相当于一部小戏,故演唱时一般只摘取其中一牌,其中头牌传唱最广,其旋律与泉州北管唱曲中的《昭君出塞》几乎一样:
(www.xing528.com)
对比发现,两者旋律高度一致,只有行腔繁简上细微的区别,都是散板入曲。调性上看,泉州北管《昭君出塞》为清乐七声角调式,台湾《昭君和番》为清乐六声角调式。
我们再比较两首的唱词:
表3-3 泉州北管《昭君出塞》和台湾北管《昭君和番》唱词比较
续表
划线部分为两个唱词的不同之处,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字词,完全一致,全国许多剧种中都有王昭君题材,无论是以戏曲或是小调的形式出现,许多唱词与旋律有一定区别,如泉州北管另一首《出汉关》,又名《白卜玉》,也明确是王昭君唱段,但对比台湾北管《昭君和番》其他四牌,差别较大。
(四)相同的舞台用语
泉港与台湾均属于闽南方言区,这里有许多闽南方言的曲种和剧种,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因为其用语与百姓相贴近,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欢迎。北管能在如此强大的方言地域区,始终保持着北方正音的本色,使用官话演唱而不被闽南语所同化实属不易。因为发音不标准,而被称为土官话。
(五)相近的传本记谱法
两地艺人均保留工尺谱的记谱与读谱方式,采用首调唱名体系,谱字符号间只有音程关系,明确调高后,谱字的实际音高便可确认。泉州北管艺人以“合、士、乙、上、尺、工、凡、六、五”作为音高符号,除“合、士”属于“六、五”的低八度演奏外,其余音则没有高低八度之分,艺人们根据口传心授和理解进行演奏。实际上,受乐器本身的制约,如弦乐器,或为追求高亢热闹的音响,艺人本身就习惯用高八度或低八度来代替,不完全按照谱面演奏。台湾北管则用“合、士、乙、上、乂、工、凢、六、五”作为音高符号,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作为,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仩”,低音谱号则将谱字的最后一个笔划不收尾,而是连向左下方撇过形成曳尾。从节奏看,都以“。”“、”等板眼作为节奏符号。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但都不称板眼,而称“板、撩”。从两者保存的抄本看,台湾北管的谱面相对要完整、细致些,泉州北管则简易明了。
(六)共同的戏神崇拜
泉州北管团体供奉的戏神是田都元帅,艺人郭宗兴从上辈中流传下来的传说称,玉皇大帝指派三位太子到人间指引北管乐队综艺,即武神田公元帅(一太子),文神老农圣君(二太子),龙和将军(三太子),从此人们将北管称为“天子传音”。《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之“惠安北管”中也记录,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时,见北管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只配用鼓、单皮鼓、拍板、锣、大钹和小钹等六种,便给再添加一件小锣成为七音,此小锣成了“天子传音”。台湾北管戏有旧路福禄和新路西皮两种,供奉的戏神有两种,福禄派供奉的是西秦王爷,新路派供奉的则是田都元帅,唱腔以皮簧系统为主,京胡是主奏乐器,传说田都元帅是唐朝乐工雷海青,其母不孕而育,视其为不吉之物,丢弃在水田里,幸亏有青蟹用泡沫喂养,他才存活下来。所以田都元帅的神像脸部都绘有一只小青蟹,西皮派的艺人也忌食青蟹,以报答它们救助田都元帅的大恩。传说不同,但戏神相同。
(七)相似的社会功能
依附于民间习俗的北管,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闽南,主要出现在迎神赛会、婚丧嫁娶、人生仪礼、传统节庆等场合,其嘈杂喧嚣的音响,很符合闽南人爱热闹,讲排场的心理,所以两地的北管目前仍然很多,所不同的是,台湾北管以鼓吹乐为主,泉州北管则为丝竹器乐合奏。
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台湾北管由泉港传入,台湾北管的形式与内容远比泉州北管丰富得多,但通过上述的对比,泉州北管与台湾北管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即泉州赴台的百姓与漳州籍赴台的百姓在音乐上找到共同的内容,并沿用闽南地区对北管的称呼?这只能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推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