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福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不同地区的人群频繁进入福建,带来祖地的地方戏,为福建新剧种的产生播下生命基因。明代,提线傀儡戏曾盛行在闽西上杭地区,白砂乡水竹村《梁姓族谱》中详细记载了提线傀儡戏的始祖与来源:“始祖迁自杭州,供奉田公,有“田公庙”一座……安定郡梁氏,世居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小地八角井……七世祖缘春公,(配)阙氏,生一子,考妣合葬社对面屋对门岭,从浙地带来田公;八世祖时富公,(配)曾氏,生一子,考妣合葬背头窝里,弄魁儡;九世祖字盛鱼,妻温氏,生一子,考妣葬坐碓笼,作魁儡,编曲;十世祖廷兰公,妻李氏,生一子,考妣合葬油房对面,作魁儡。”[15]该族谱明确了梁氏祖先迁自浙江杭州,家族有传承演傀儡戏的传统。闽清县白中乡《钱姓族谱》也记载浙江戏的迁移:“明洪武间本县就有戏剧活动,时鲸氏之祖由浙江迁来白中,带来浙江戏掉腔,清中叶有闽剧‘明德馨班’。清末,渡口村艺人曾创办木偶戏班。”此证“掉腔”即为浙江戏,衍变为后来的儒林戏。明朝的海禁、清初的“迁界”及继“海禁”等一系列闭关锁国政策断绝了海上贸易的可能性,使得福建沿海富饶之地化为一片废墟,严重影响福建传统的造船业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周边的百姓为了生计,不得不冒禁远渡,“走台湾”“下南洋”,形成多次大规模的移民热潮,这也为那些原本生存在福建各地的戏班随着旅居海外的华侨四处奔走,开辟新市场,将福建的戏曲艺术流播四方,无意中推动了中国与华侨所在国的文化交流,歌仔戏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乐种,它产生于闽南地区,随着移民而形成于台湾地区,继而返回福建,在闽台两地流播,它的孕育过程深刻地留下民族迁徙的足迹和时代烙印。另一方面,福建移民台湾又为中原南下的人群或本省内地迁居的百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加速形成福建戏曲特质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态。对移民来说,演剧的热闹场合是故土的风俗重现,以仪式的文化认同消解客居他乡的漂泊感,以演剧的形式寄托对神明的敬重并祈求庇佑,听到或观赏到来自乡音乡情的戏曲时,对移民来说,更是感受深同,外请家乡戏班或是自己组建子弟班进行演剧,也让更多的福建民众了解和熟悉了外来声腔戏曲,加速了北管在福建的传播。(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