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北管戏班的乱弹和小曲表演

台湾北管戏班的乱弹和小曲表演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台湾,乱弹班指职业的北管戏班,以区别于业余子弟班,因其演技水平高超、扮相俊美而受百姓喜爱,无论节令庙会或婚丧喜庆,激烈喧腾的乱弹乐曲总是成为台湾舞台重要的背景音乐。(二)小曲以丝竹乐器伴奏的唱曲是另一大北管歌乐种类。相对于戏曲唱腔,这类小曲旋律简知、装饰音较少,由于伴奏乐器中没有鼓类乐器,音响较为清澈,能表达更为婉转的腔体韵味。

台湾北管戏班的乱弹和小曲表演

歌乐类即带唱腔的乐种,也包括两类,一类是戏曲,另一类为唱曲。

(一)戏曲

北管戏曲极为丰富,涵盖明清流传于福建的多数花部戏曲及少量雅部昆腔。根据声腔的不同,分为古路戏、新路戏、扮仙戏,包括昆曲、四平、京剧秦腔梆子腔、汉剧、浦江乱弹、西秦腔、吹腔等。既有全本剧也有大量折子戏,但从实际演出来看,多为折子戏。代表性作品有《三英下山》《三伯探》[28],这些剧目在闽西汉剧、浦江乱弹、西秦戏、四平腔、汉剧、正字戏等多数剧种中可以找到。从唱腔来看,包含有二番、流水、平板、西皮、紧板、三股分、四空门、倒板、紧中慢、慢中紧等多数戏曲唱腔。在台湾,乱弹班指职业的北管戏班,以区别于业余子弟班,因其演技水平高超、扮相俊美而受百姓喜爱,无论节令庙会或婚丧喜庆,激烈喧腾的乱弹乐曲总是成为台湾舞台重要的背景音乐。因此有“吃肉吃三层,看戏看乱弹”的说法。但因乱弹有鄙视的含义,所以将技艺水平比较差、行当不全、服装陈旧的戏班称为乱弹班。台湾北管乱弹班并不愿意将自己称为乱弹班也是这一道理。

(二)小曲

以丝竹乐器伴奏的唱曲是另一大北管歌乐种类。曲目多为明清流传于江南一带的时调小曲,长期保持以中州官话演唱的传承方式,曲目以曲牌称呼,这些都作为北管唱曲的鲜明特征,另有一些广东音乐和京剧唱腔。始终保持以中州官话演唱的传承方式,这部分小曲,也在多个乐种中存在或共存。《四大景》《红绣鞋》《算命》《采桑》《采莲》《纱窗外》《玉美人》《出汉关》《红绣鞋》《进兰房》《歌女告状》《虞美人》《鲜花调》《九连环》《瓜子仁》《送情郎》《王婆骂鸡》《哭五更》《四季相思》等,曲目在南词、泉州北管、西秦戏、台湾北管中都有,演唱时歌者边唱边摇打檀板,以制节拍,以丝竹类乐队伴奏。相对于戏曲唱腔,这类小曲旋律简知、装饰音较少,由于伴奏乐器中没有鼓类乐器,音响较为清澈,能表达更为婉转的腔体韵味。

在台湾北管中,小曲称为细曲(yiu2khiek4),又分为联套、单曲及小曲。联套由若干曲牌小曲组成,演奏时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不停顿,旋律结构较为复杂,演唱技巧较高,如台湾彰化梨春园北管细曲抄本中的思夫联套内容为:《碧波玉》→《桐城歌》→《素落》→《双叠翠》→《醉东风》→尾声,这一联套组合十分特殊,在我国曲艺及戏曲中已难得一见,却完好地保存于台湾北管细曲中,凡联套的细曲都为叙事性的,本事多取材于元明时期的杂剧传奇,如《六月飞霜》[29]《王婆骂鸡》《昭君出塞》《朱买臣休妻事》《打番》《店会》《花判》《金印归家》《封相》《思凡》《思夫》《思秋》《思潘》《昭君怨》《秋江别》《赴会》《迫休》《乌盆》《门草》《琵琶词》《杀惜》《访普》、《后阳歌》《望西楼》、《番子歌》《华容道》《渔家乐》《写本》《闹朝》《醒时迷》《绣襦记》《劝友》《蒋世隆拜月亭》《萧何月下追韩信》等[30]。由于联套篇幅较长,在北管馆阁间也作为评价一位演唱者习得曲目多寡的参考标准之一。单曲则由单首乐曲组成,曲名也以曲牌称之,属于俗曲体系,如《八板头》《月儿高》《四季景》《百家春》等。有些命名方式保存着中国传统以歌词首句的前三或四字为名的习惯,如《普天同庆》,唱词首句为“普天同庆乐升平……”《春景》唱词的首句为“春景正是艳阳天……”

小曲的名称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乐曲篇幅短小,结构较简单,二是指乐曲的风格,以区别与其他乐种的系统。细曲在台湾中是最不为人熟悉的北管部分,它对演唱技巧要求很高,在运腔方面有特别的字腹音运腔要求,即字头音于唱词出口之后,很快地转接到字腹音,直到该唱词的唱腔即将结束处,再回到字尾音以收拢。唱词处理方法上基本相同于昆曲唱词处理方式,甚至高于戏曲唱腔。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后,有细曲表演的馆阁就极为罕见了[31],能演唱北管细曲的艺人,多出生于民国初年,彰化市梨春园叶阿木、台北集音阁王宋来,台中福兴轩的林水金、余乐轩的叶美景等都是在细曲方面有较高造诣的艺师。包括为细曲伴奏的丝竹乐器合奏的“弦谱”也同样处境艰难,很少有活动。

综上,闽台北管是一个特殊的乐种,言其特殊,首先是北管的外来身份,其来源是多元化的。其次,闽台北管包含的内容庞大而杂多,当大陆这头的多种外来乐种渐已式微甚至消亡时,却在大陆那头的台湾以北管之名获得新的生命和活力。

【注释】

[1]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版,第355页。

[2]刘春曙、王耀华:《福建民间音乐简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页。

[3]陈耕:《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4]陈世雄、曾永义:《闽南戏剧》,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5]王振义:《台湾北管》,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百科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编印,第2页。

[6]吕锤宽:《传统音乐辑录·北管卷(弦谱集成)》,台湾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2004年版,第1页。

[7]http://www.docin.com/p-22438834.html。

[8]http://www.fjwh.gov.cn/html/10/78/20583_20091026355.html。

[9]编委会:《中国语言学大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页。

[10]武俊达:《京剧唱腔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11]吕锤宽:《北管音乐》,星辰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

[12]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www.xing528.com)

[13](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台北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3页。

[14](清)黄之隽《唐堂集》卷四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1册,清乾隆刻本。

[15](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台北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70页。

[16]周育德:《康熙时代的平阳乱弹戏——孔尚任“乱弹词”琐议》,《晋阳学刊》1980年第3期。

[17](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9~90页。

[18](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9页。

[19]编委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国ISBN中心1993年版,第10页。

[20](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2页。

[21](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2页。

[22]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01页。

[23]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福建戏史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

[24]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海陆丰的三个剧种》,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1961年10月印本,第3页。

[25]连横:《台湾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34页。

[26]福建地方志委员会:《福建省志·戏曲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27]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28]还有《小河东》《大秋江别》《太行山》《文王庙》《打妻》《私奔》《南华山》《武松打虎》《打澄州》《奇双配》《烂柯山》《薛平贵回家》《大思春》《串珠记》《定坪》《西厢记》《伯牙访友》《彩楼配》《小红袍》《九经堂》《孽奇缘》《南天门》《四郎探母》《赵匡胤关西》《玉堂春》《螃蟹计》《架造》《贵妃醉酒》《哪吒下山》《宝莲灯》《戏叔》《罗成写书》《双贵图》《黑风山》《梨阳城》《刘锡得子》《清官册》《韩湘子渡妻》《紫台山》《抢印》《双凤奇缘》《献宝刀》《斩瓜》《打洞》《韩信问卜》《晋阳宫》等。

[29]本事出自《窦娥冤》。

[30]吕锤宽:《台湾传统音乐概论·歌乐篇》,五南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31]吕锤宽:《北管音乐》,星辰出版社2011年版,第2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