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戏剧名词,“乱弹”的含义很广,最早为梆子腔的别称,即秦腔。清初刘献廷著《广阳杂记》,卷三有“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的说法[13],“乱弹”一词最早出现在这里。“乱”,混杂、纷繁、急遽也;“弹”,指以弹拨乐器伴奏。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最早被称为乱弹,多个史料有相关记载。
康熙末黄之隽《唐堂集·桂林杂咏》诗云“宜人无毒热,春至亦轻寒。吴酹输佳酿,秦音演乱弹”[14],说明当时桂林已有秦腔乱弹盛行。
顾彩《容美记游》可为证:“戏在席间,女优皆十七八好女郎,声色皆佳,初学吴腔,终带楚词,男优皆秦腔,反可听。”[15]
吴腔指苏州昆腔,与楚词相对应。作者特别在文中加注:“秦腔,所谓梆子腔是也。”
孔尚任《平阳竹枝词》“乱弹词”曰:“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16]这里指河北梆子。
清中叶后戏曲新老交织,纷呈繁盛,众多戏曲腔名曾杂呼混称,“乱弹”一词因历史时期、地域和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异,亦被文人称为“花部”,含贬义。
康熙时刘廷玑著《在园杂志》,卷三云:“近今且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且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琐哪腔、罗罗腔矣。”[17](www.xing528.com)
清朝李斗将与雅部昆山腔相对的花部诸腔统称为乱弹,其《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18]
又指京剧。瞿秋白《乱弹代序》云:“在同光(同治、光绪)之世,我们就渐渐、渐渐的听着那昆曲的笙笛声离得远了……而‘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皮黄,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此处“乱弹”便指京剧,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云,“从前享大名的角儿,差不离都有文武兼全、昆乱不挡的本领”,亦以“昆”“乱”对举。
闽粤汉剧早期也称乱弹,是古老的皮黄剧种之一,属于板腔体系,念、唱、道白都以《中原音韵》为准。
在福建,流行于闽东北地区寿宁、建瓯一带的北路戏也被称乱弹,源于浙江温州的“温州乱弹”,其道白和唱词都用普通话,以京胡为主,伴之二胡、三弦、月琴,有时也用笛子、唢呐,音乐节奏多变,旋律起伏大,做功与京剧近似,建国后定名为北路戏。
1960年之前,大陆的职业戏班颇多,称为乱弹班,所从事戏曲演出,称为乱弹戏。至今,台湾职业北管戏班仍称乱弹班,将乱弹一词用于职业班戏,一则显示其较高的表演水平,以区别于北管馆阁中自娱自乐的子弟班,二则体现其剧种的性质与来源。清代中叶至台湾光复之前,乱弹戏曲曾是台湾民间盛行之传统戏曲,多年来喧嚣热闹的北管戏曲响彻时空,无论节令庙会或婚丧喜庆,激烈喧腾的乱弹乐曲成为台湾重要的背景音乐。目前,虽然台湾北管曲目收集保存得十分完整,北管馆阁数目仍为不少,但绝大多数演奏鼓吹类牌子,作为登台表演戏曲的几乎没有,乱弹班也仅剩下个汉阳北管剧团,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作为其日常演出和授艺的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