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管范畴较为复杂,音乐种类众多,源流多元化,涉及面已远远超过来源地闽粤地区,延伸到浙江、广东、陕西、安徽等多地区,包括皮黄腔、梆子腔、昆山腔、弋阳腔在内多个唱腔与花部乱弹,但并非所有官话剧种都是北管,鉴于其主要流传于闽台闽南语方言地区,所以本书只依据台湾北管的声腔源流,并逆向返回大陆传入地闽粤,对与其密切相关的剧种进行考察比较,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由于北管为明清后才产生的新名词,它又涉及多个不同官话剧种,加上史籍中对西秦腔、梆子、乱弹、正音等概念的混用,恐造成理解上的困惑,但它们又都与北管相关,因此,本书将其一概纳入考察范围,作为相关概念运用。
三,北管系统庞大,受本人学识水平所限研究必然挂一漏万,因此本书框定了研究角度,讨论北管时涉及源流,但不以追溯根源为目的。将其作为可持续研究的目标待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深入探讨,谨以拙著抛砖引玉,求教两岸各方专家学者。
【注释】
[1]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3]惠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惠安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页。
[4]陈国仕:《丰州集稿》卷14,南安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整理本,第541页。
[5]转引自《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
[6](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0,中华书局2007年版。
[7](英国)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8](唐)陈元光:《龙湖集》,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98页。
[9](唐)詹敦仁:《余迁泉山,留候招游园圃作此》,《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www.xing528.com)
[10](元)脱脱等:《宋史》卷89,《地理志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10页。
[11](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卷四十《土俗类(二)·上元》,清抱山堂抄本十二册。
[12](宋)沙门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十八,福建师大图书馆手抄本。
[13]蔡湘江:《浅析闽南民间舞蹈的多源性特征》,《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
[14]民国《同安县志》,林学增序,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卷》。按本文所引《中国地方志集成》系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影印者。
[15]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安平县杂记》,台湾银行出版1959年版,第23页。
[16]陈绍馨:《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联经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17]杨彦杰:《闽南移民与闽台区域文化》,《福建论坛》(社科版)2003年第1期。
[18]杨彦杰:《闽台文化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19](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20]吕锤宽:《北管音乐》,晨星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