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阐释是具有权威性的?
摄影师自己对自己作品的阐释应当具有权威性了吧?
但实际上,正如摄影家兼摄影教师米诺·怀特(Minor White)所说,“摄影家常常拍摄的比他们知道的更为精彩。”有些摄影师在进行摄影创作的时候,其实对他自己的摄影意图是不完全知晓的。这是对“意图主义”的回应。
“意图主义”,是指把摄影师本人所声称的意图当作摄影阐释的权威观点:如果摄影师说他想要表现主题A,那么他就会在创作过程中集中呈现A,因此,A就是观者在阐释这一作品时要品鉴的核心所在。能否精妙地表现出A,就成了批评这个作品的标准。
但是,这种“意图主义”的批评方法存在诸多问题。(www.xing528.com)
摄影师的真实意图和他所声称的意图都有或近或远的差距。可能是因为表达能力的限制,可能是因为个人原因而有所隐瞒,也可能是因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渗透了其他的意图成分。其中,第三个可能性在创作中十分常见。
通常,摄影师在摄影创作时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而在此过程中,真正有约束力的是细节上的技巧。摄影师力求通过设计层面的技术而创作出具有视觉刺激、艺术性、令人兴奋的成果。当这一个个技术上的追求最后有机结合成一幅作品时,又会产生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当跳脱出“庐山”之外,才能远观出这幅作品的“真面目”。杰里·尤思曼(Jerry Uelsmann)曾创作一幅影像来表现年轻女子赤身裸体地站在金灿灿的苹果之前的情景,之后说“我在创作之际如此热切地专注于细节,以至于直到次日早晨,我才真正意识到影像带有明显的个人意蕴。回想起来,要说我没有创作夏娃影像的计划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理念在我创作之际并没有进入我自觉的思维领域”。
许多摄影师都在创作过程中为潜意识的融入和意料外的惊喜留下了空间。所以,我们不能把阐释的责任放在摄影师本人的身上,而是要寄希望于观者的能动性。“意图主义”正是放弃了自主阐释的权利。
对于摄影师自述的艺术意图,我们所要采取的态度是将其当作一种补充或是佐证。这种自我的阐述像是我们阅读名著之前的名家导读,可以提供一些无比闪光的创意线索。摄影者自己的阐释和众多观者的阐释一起构成了对一幅作品无限丰富多彩的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