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1世纪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批评的优化方案

21世纪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批评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较于20世纪摄影“艺术”的蓬勃发展,刚刚过去的16年中,“技术”又逐渐上升为时代主题,照相机技术和照片处理技术的进步创造出更令人震惊的影像奇观,传统摄影的式微和手机摄影的兴起又引起新的讨论和批评。同时,数码相机能够代替传统的胶片照相设备解决很多传统摄影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数码相机,是广告行业和相关行业利用数码技术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批评的优化方案

相较于20世纪摄影艺术”的蓬勃发展,刚刚过去的16年中,“技术”又逐渐上升为时代主题,照相机技术和照片处理技术的进步创造出更令人震惊的影像奇观,传统摄影的式微手机摄影的兴起又引起新的讨论和批评。

1990年,柯达推出数码相机DSC-100,为未来的数码摄影奠定了行业标准,也为自己的胶片帝国自掘了坟墓。同年Adobe公司发布了Photoshop软件,与个人电脑一起,成为传统暗房的替代体系。1999年,海鸥DF-1单反相机抵挡不住“傻瓜”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双重压力而停产。2003年至2006年,国外几个主流的相机品牌和胶片品牌纷纷停止了胶片相机和传统感光材料的生产。自此,一个为期百年的胶片摄影时代行将远逝。

数字技术不仅给摄影业带来极大的冲击,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数字时代的作品创作和传播方式相对于传统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文字、绘画、音乐电影和摄影作品都可以成为数字化作品,并可通过网络技术快速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与此同时,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也改变了整个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观念。对于艺术家来说,一方面,历史上的出版“门槛”从来没有像网络时代这样低过,艺术家随意创作艺术景观也不再是梦想,似乎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另一方面,观众与作者的艺术交流也变得更加自由,而兼通科学与艺术的人才从来没有像数字网络时代那么紧俏。对于摄影界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数字技术使图像的生产变得简单快捷和随心所欲。另外,随着对软件使用的不断深入,大胆者开始修改原影像的结构,进行元素的拼贴、移动,使之成为优秀的作品,原有的游戏规则开始受到冲击。

正是基于摄影数字技术变革的不断加快,大量带有数字技术的摄影器材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摄影已经不再是一种纯技术型的拍摄技巧,而更多地融入了人的思想、主观思维,从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效果。随着摄影技巧的专业性被弱化,摄影走入了反映独立自主人格和表达人类真实情感的更广阔的天地。

图3-38 SONY 2015年新款数码相机Cyber-shot,型号DSC-RX100M 4,2010万有效像素光圈范围为f1.8-f2.8

数码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光学影像转换为电子数据的照相机。与普通照相机在胶卷上靠溴化银的化学变化来记录图像的原理不同,数码相机的传感器是一种光感应式的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在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以前,通常会储存在数码储存设备中,使用闪存,可重复擦写。

便捷的数码相机可以帮助人们记录生活中的日常点滴或信息资源。现代数码影像中含有许多数据,它能够以影像的方式保存文件。与胶片相比,数码手段虽然同样是完成记录,但二者之间的记录过程却是千差万别,胶片是被动地接受光影,数码化则可以对影像进行主动记录和处理。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数码影像能够在电脑上呈现出不同的画面。

同时,数码相机能够代替传统的胶片照相设备解决很多传统摄影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胶片照相机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在于需要将胶片洗印出来才能看到效果,而数码相机在拍摄结束后就可以立刻显影,大大地缩短了摄影周期。数码技术能够清晰地辨认摄影、摄像的不同,记录要比胶片摄像安全可靠,而且还能够将数码相机中的照片做成文件的形式备份,不会轻易丢失。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数码图像的传送要方便得多,数码摄影过程不仅可靠、迅速,而且简单、直观和高效,摄影师会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创作。再者,使用数码设备还可以对图像进行修改,而且检索也更加简单,可以迅速地找到需要的处理应用。数码相机时代,摄影作品不一定非要洗印出来,而可以制作成电子相册等形式,更加方便观看,也更加便于携带。

采用数码相机,是广告行业和相关行业利用数码技术的必然要求。随着数码化在相关单位得到普遍应用,也将改变这些行业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在个人摄影的贡献中也是前所未有的。它的普及甚至排挤了数码相机的市场。

首先,手机摄像头的质量不断改进,使得专业新闻摄影师都可以用其拍摄发稿,给个人摄影提供了可观平台;其次,以Instagram为代表的手机摄影软件视觉效果多样的滤镜、上传速度较快以及可以同时发布到流行社交网络等特色,使手机用户的个人照片传播变得异常便捷。

【案例精选】iPhone

iPhone被公认为是当下拍照性能最好的手机。iPhone是苹果公司研发的智能手机,搭载IOS操作系统。

市场通常认为,像素越高拍照效果越好。从2011年的iPhone 4s开始,苹果公司一直将800万像素的摄像头沿用至今。在此期间,其他厂商不断地升级自己的手机摄像头参数,目前Android安卓系统主流旗舰手机像素最高的已经发展到4,100万像素(截至本书出版时)。但iPhone依然难有敌手。因为,影响手机摄像头成像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高像素手机摄像头并不是高品质的充分必要条件,“高像素就可以拍出高品质的照片”是一种消费误导。影响手机成像质量的因素除了像素外,还有手机镜头本身、CMOS感光元件、图像信号处理器(ISP)的设计以及软件优化等。

1994年苹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家用数码相机Apple QuickTake,由苹果设计,柯达代工。Apple QuickTake 100当时售价为749美元,只有30万像素(分辨率640×480),内存1MB,只能存储8张640×480像素的相片,支持JPEG、TIFF、BMP图片格式,没有LCD屏幕和变焦功能。不过,该系列在乔布斯还没有回到苹果时就已经在1997年由于经费缩减而停产了,但苹果也因此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影像技术。

苹果在Apple QuickTake时代已积累了很多图形影像技术,在白平衡、锐度、噪点上控制得非常好。同时,由于IOS是苹果自己研发的一套系统,掌控系统也更容易优化相机的各种功能,因此在快门延迟、对焦速度等方面都非常优秀。

图3-39 自第一代iPhone至iPhone 6拍摄效果对比

图3-40 Apple QuickTake

手机屏幕显示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照片的显影质量,手机质量不够好,再高质量的照片也无法表现出来。iPhone屏幕使用的是目前最成熟也最贵的低温多晶硅(LTPS)屏幕,在屏幕色彩还原方面历来是智能手机中最准的,可视角度最大,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拍出来的照片在iPhone上可以呈现最真实的效果。

IPPA(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是创办于2007年的iPhone摄影大赛,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手机摄影大赛之一。2014年的iPhone摄影大赛收到了来自70多个国家参赛作者的投稿,获奖名单涵盖了17个国家的54位摄影师。

iPhone摄影大赛的要求非常简单,是一个面向所有iPhone手机使用者的摄影比赛。

(1)所有图片都应当是用iPhone、iPad、iPod touch拍摄的,并且不可以使用Photoshop或其他任何电脑程序进行修改。(All images must be taken with an iPhone,iPad or iPod touch.The photos should not be altered in Photoshop or any desktop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2)使用iPhone上的app是允许的,iPhone的转接镜头也可以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要求参赛者发送原始图片来证明它是iPhone、iPad、iPod touch拍摄的,不能证明的照片会失去参赛资格。(The use of any iPhone app is permissible.iPhone add-on lenses can be used.In some cases we may ask the original image to verify that it’s taken with an iPhone,iPad or iPod.The photos that cannot be verified are disqualified.)

(3)提交的作品应当是原始尺寸或者长边不少于1,000像素的尺寸。(The submi-ssions must be in the original size or not smaller than 1,000 pixels in either height or width.)

手机摄影、通信一体化的功能,更加迎合了这个“读图时代”的需求,照片作为一种语言的地位更加凸显。随着iPhone这样高品质拍照功能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摄影不仅用在日常的交流中,亦可成为摄影艺术作品创造的媒介。从IPPA的获奖作品中亦可看出,手机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品质完全不逊色于专业照相机。

图3-41 2015年IPPA动物类第一名,赛飞·伯格逊(Sephi Bergerson),印度果阿

图3-42 2015年IPPA建筑类第一名,克里斯汀·弗兰克(Christian Frank),德国斯图加特

图3-43 2015年IPPA儿童类第一名,杰里米·肯恩(Jeremy Kern),美国华盛顿

图3-44 2015年IPPA花卉类第一名,艾米·帕特逊(Amy Paterson),南非开普敦

图3-45 2015年IPPA食物类第一名,Xu Lin,中国青岛

图3-46 2015年IPPA景观类第一名,克里丝·贝尔希娜(Chris Belcina),美国弗罗里达州

图3-47 2015年IPPA生活风格类第一名,法比奥·阿尔瓦蕾茨(Fabio Alvarez),厄瓜多尔皮钦查

图3-48 2015年IPPA自然类第一名,伊冯·诺顿(Yvonne Naughton),美国华盛顿

图3-49 2015年IPPA新闻事件类第一名,杰茜·阿尔凯尔(Jesse Alkire),美国芝加哥

图3-50 2015年IPPA其他类第一名,路易兹·塞斯·马丁内斯(Jose Luis Saez Martinez),西班牙巴伦西亚

图3-51 2015年IPPA全景类第一名,安德烈·马莱尔巴(Andre Malerba),美国伍德斯托克(www.xing528.com)

图3-52 2015年IPPA人物类第一名,Song Han,中国成都

图3-53 2015年IPPA肖像类第一名,丹尼尔·克朗布拉(Daniele Colombera),美国洛杉矶

图3-54 2015年IPPA季节类第一名,希瑟·戈斯(Heather Goss),美国密歇根

图3-55 2015年IPPA静物类第一名,辛迪·布斯克(Cindy Buske),美国华盛顿

图3-56 2015年IPPA落日类第一名,罗伯特·拉德希克(Robert Radsic),克罗地亚普拉

图3-57 2015年IPPA旅游类第一名,艾哈迈德·萨义德(A hmed Saeed),埃及开罗

图3-58 2015年IPPA树木类第一名,罗德里克·麦格林(Ruairidh McGlynn),英国爱丁堡

传统摄影艺术创作注重前期拍摄,需要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观察对象,对拍摄细节进行揣摩,把握拍摄时机,再运用拍摄技巧进行创作。在拍摄过程中,摄影者还要随时针对摄影光线的变化,采用追光等技术加以补足。在暗房内,摄影者要借助自己丰富的暗房经验,将拍摄对象显影为具体的图片,加以物化为视觉图像。例如,在暗房冲洗过程中,摄影者需要熟练运用化学显影技术对图像进行还原处理,显影液的配比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Photoshop为代表的数字影像处理软件被称为数字暗房,可直接将所拍摄的图像储存在计算机上。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各类加工合成,可以对图像进行任意的裁减、拼接、旋转、反转等,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艺术效果。

对于数字图像的成像过程,基本上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在计算机上,图像编辑人员可以通过曝光补正,先对摄影光线不充分做曝光处理,还可以通过色彩加强程序对图像色彩做处理。另外,Photoshop等软件的高级功能还可以分解人像、合成图像、抠除不需要的部分等。除了可以实现抠图效果,图像处理软件还可将多张图片进行剪裁后形成新的图片、通过拼接功能将多张图片放置在一个平面上形成新的图像、通过反转功能将图像成像位左右颠倒或上下颠倒等。这些不同的图像编辑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后期制作的表现手法,这样形成的图像不再和传统摄影一样放在胶片上进行保存,而是在计算机上直接转换为数字信号记录储存,在下一次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看、修改或打印成片。

数字处理技术对摄影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改变着传统摄影创作的真实性。在观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图片内容进行编辑,各类合成照片大量出现,造就了一批“数字”视觉奇观,摄影艺术的瞬时纪实特征作为摄影艺术的本质特征被动摇。数字技术对摄影创作手法的极大丰富,又直接影响着摄影创作过程。传统的摄影创作,考验的是前期的拍摄技术和拍摄者对景观、色彩、光线、构图等元素的审美;而数字技术时代的摄影技术,则大大削弱了对拍摄者技术的要求,前期不足的地方可以通过后期加强,前期缺少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后期添加,甚至后期技术可以将一张不合格的照片提升至令人惊艳。在有些创作者的作品中,前期的拍摄甚至只是为后期的数字处理提供素材

作为国内早期数码艺术研究的先驱,崔岫闻的作品通常将摄影图片通过后期制作手段形成突出的画面形式感,以实现强烈的视觉冲击。

图3-59 崔岫闻:《天使》

图3-60 崔岫闻:《有关2004的某一天》

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时代》一文中对此已经做出了预言:“从本质上看,世界图像并非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今天,很难想象一部没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就像胶片时代很难想象几乎所有人都可以随时拍下自己生活的点滴。数码摄影已经产生了海量的生活影像,并且每时每刻被海量地分享。数码时代的摄影,开始使人类生活赤身相见。”[13]舒阳评价道。

【案例精选】Snapchat

当所有社交媒体都强调分享的意义时,人们也随之产生了对于“过度分享”的忧虑。2013年9月,Facebook每天上传的图片达到惊人的3.5亿张,总照片数超过2,500亿张,而这些可能是头脑发热拍下的照片将在网络上被永久保存。如何既满足用户自由展示自己的需求,又避免被他人掌握隐私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2012年,Snapchat一夜之间风靡全美。这个图片分享软件可以拍照和录制视频,并发送到网上和朋友分享,但具有革命意义的是用户在发送时可以选择从1到10秒不等的时长,这决定了所发送的图片能够存在的时限。超过这一时限后,图片会自动地从接收者的设备以及Snapshot的服务器上被彻底删除。因此,这一图片软件的类型也被称作“阅后即焚”。

2013年11月,Snapchat公司估值高达40亿美元。在美国用户每天发送至网上的图片中,有46%是通过Snapchat发送的,与Facebook平分天下,数量高达3.5亿张。在中国也出现了“咔嚓”和“泡泡信”等类似Snapchat的“阅后即焚”类软件。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中的“悄悄关注”“特定朋友圈可见”“仅某人可见”等功能都显示了对于用户隐私的关注。

这种存在不到10秒的“短暂性的数据分享”,极大地挑战了传统意义上数码相机引以为豪的储存记忆功能,也改变了以往对存在、记忆或意义的看法。

李可颗认为:“当一个文化产品不具备时间维度时,我们如何去制造、描述、评价它?莱辛在《拉奥孔》中对于诗与画的艺术性进行了区分:诗是时间的艺术,画和雕塑是空间的艺术,前者更富于激情和表现力,而后者需要适当收敛一点,以展示恒久的美感。作为一张只能存在几秒的照片,对表现力的要求更高,而对美的要求就低了。创造者几乎无需考虑构图、色彩等艺术技巧,而只需考虑更强烈的视觉冲击或者更直白地传达信息。”[14]

【案例精选】Instagram

Instagram是一款免费提供在线图片和短视频分享的应用软件,于2010年10月发布。2012年4月,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当时平均每秒有58张照片上传且增加一个新用户,总照片数超过10亿张。2013年9月,Instagram每月活跃用户超过1.5亿。在它的主页上是这样介绍这款软件的:“拍摄并分享世界的瞬间——用Instagram这个快捷、美好、有趣的方式与你的朋友、家人分享你的人生。”“快捷、美好、有趣”成为它的三个关键词。事实上,Instagram这个名字就取自即时(instant)和电报(telegram)。它的特色是拍摄的照片为正方形,类似于宝丽来(Polaroid)即时成像相机拍摄的效果。在照相机发明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在照相后必须忍受漫长的等待,才能最终看到洗印出来的相片,而即使发现照得不满意也永远失去了弥补的机会。宝丽来相机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它满足了人们曾经多么渴望立刻看到拍摄的照片并和朋友分享的需求。然而现在,人们不仅可以立刻看到拍摄的照片,而且可以同时和远在天边的所有亲朋好友分享。

Instagram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图像处理软件,而且其实质是一个社交网络,它被认为是图像社交网络的成功开创者。以Instagram为代表的“以图会友”平台,颠覆了社交网络中的Facebook和Twitter模式。图片,而不是文字,构成了新型人际交往的根基与对话方式。

图片,尤其是手机拍摄的图片,成了一种新的社交语言。不仅如此,手机的便捷性、手机传播的时效性,亦使手机在新闻摄影及其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手机新闻摄影依托自身的媒介特性,在新闻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布手机新闻摄影图片改变了新闻摄影的传统传播模式,它不仅拓宽了图片传播的路径,同时使得信息发布者、受众的社交网络得以扩展,在更大范围内提升了影像传播的影响力。

新闻摄影的突出要求是图片传播的时效性、快捷性。与传统新闻摄影传播方式相比,手机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无疑是进步的。首先,手机摄影打破了拍摄者身份的限制,以往只有职业摄影记者才有发稿的资格,而手机新闻摄影让更多的公民记者有了话语权,他们可以第一时间将目击的事实用手机记录并且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其次,拍照手机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拍摄新闻照片,每一个事件的旁观者都可能成为事件的记录者,他们生产出的新闻图片丰富了新闻摄影图片的来源。无数个体从各种维度、各个视角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和报道,网民在不同层面上关于某一个事物的认识常常比专业媒体的单一视角、单一层面的报道更能反映事物的复杂性,这些新闻图片为我们认识事件的全貌提供了依据。

如今,Instagram平台上已经有超过40亿张照片,它也成为可以与Getty和Corbis等影像巨头相媲美的图片库。通过标签和关键词检索,我们可以轻松看到发布于平台上的图片资源。它也成为新闻摄影记者最喜欢使用的拍摄工具。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成员约翰·温克便在Instagram开设了自己的账户,他将iPhone拍摄的新闻纪实照片上传至网络,与其他成员分享。美国《时代》周刊、《国家地理》杂志等出版业翘楚也在Instagram上设立了自己的账户,发布授权的手机新闻图片。得益于Instagram,手机新闻摄影终于有了更佳的发布平台。

Instagram的定位非常清晰,只发布图片,完全是以图会友式的互动方式。这就有利于将对手机摄影感兴趣的人聚集起来。诸如玛格南、《国家地理》的职业新闻摄影师加入Instagram,使得这一空间内流动的图片信息越来越专业、越来越集中。专业新闻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上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由于他们的职业身份使得他们发布的图片更为权威,能够引起更多粉丝的关注和评论,图片的传播效率自然会比较高。新闻摄影传播最关键的便是建立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而Instagram的交互性正是建立联系的关键。这种交互性也扩大了社交媒体上个体的传播影响力,强化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聚合。新闻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进驻,也有助于媒体抢占社交平台中的制高点。

2012年10月,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东北部,《时代》杂志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报道模式,即利用手机拍照,应用Instagram记录新闻事实。48小时内,该杂志账号就吸引了1.2万名新的关注者。摄影记者的账号与所供稿媒体的联动机制可以形成多点互动,抢占信息发布的制高点,强化社交互动中的黏性,吸引更多人成为记者本人和媒体账号的关注者。

以Instagram为代表的图片社交平台也成就了一批公民记者。大量的普通手机使用者虽没有职业记者的身份,但仍通过手机加入了记录新闻的队伍中,成为社会的记录者。手机摄影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iPhone等具备强大拍摄功能的手机的出现以及Instagram等手机图片处理应用的诞生,更加弱化了摄影技术,使公民记者也可以达到专业记者的水准。CNN的iReport就频繁地采用了公民记者使用Instagram拍摄的照片,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起到了补充、延伸和验证的作用。

从摄影术发明至今,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经多次飞跃,“影像”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开放。影像和电子技术的结合,让生产影像的成本大大降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则让影像传播变得非常容易。

在当下,生产、传播影像成了普通大众的日常行为,而且便捷程度依然每天都在提升。“眼见为实”,影像是实证思维的产物,在复制客观事物的直观信息方面,影像至今依然是最迅速和最完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又在不断地提高传播速度。影像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工具,又是表达主观认识的载体,移动互联网则是迄今为止在信息传播方面最具民主功能的技术发明。影像技术普及所具有的意义是巨大的:在最原始的意义上,它意味着直观信息能被更多的人生产和传播,不再被少数人垄断,它激发着所有人随时随地用影像来记录、表达、传播、互动;在表达方式上,当代艺术的彻底开放性(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任何手段都可以成为艺术),也激励着任何创造性的巧妙表达。

在拥有不同生活处境、思维方式、知识储备和技术优势的无数个体手中,在影像或与影像结合的表达方式方面,无限的可能性被触发……影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5]

传统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表达着创作对象的客观真实性,并适当通过细节优化,融入摄影创作者的个人主观思想和情感。数字摄影创作则不拘泥于摄影器材本身,作品传达出的思想性与摄影器材之间的关系减弱。自从数字技术不断介入摄影创作领域,摄影创作理念便不断变革,形成现代摄影创作特点。

现代摄影更加尊重摄影者的感觉心理,注重对真实心理的再造过程,在摄影构图、摄影行为和摄影内容上都追求真实的视觉效果,艺术思想更加开放、自由,摄影者在摄影创作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个人风格与个性特色的塑造。现代摄影创作对于摄影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要拍出好的现代摄影作品,拍摄者不仅要了解和掌握传统摄影创作技巧,更要熟练掌握数字摄影技术,此外,还要具有现代创作思想,采用多种艺术构图形式和多样艺术造型手段,尽可能拓展拍摄行为的艺术发展空间。

数字技术对摄影创作实践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摄影创作已经逐渐从专业创作时代逐步向非专业时代过渡,摄影器材及摄影行为和后期编辑的大众化普及已经全面铺开。

首先,数字摄影技术能够令拍摄器材很轻松地设定曝光控制,原先需要通过拍摄技术和拍摄经验才能控制的亮度平衡、颜色搭配、明暗对比问题被轻松解决;后期更是可以利用图片编辑软件进行调试,实现最佳效果。

其次,借助各种数字摄影器材,如数码相机、拍照手机、数码摄像头等,摄影者可以轻松完成摄影行为,并通过网络与公众之间借助摄影作品进行互动。数字技术给摄影者的摄影行为大众化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数字技术出现之前,在早期摄影艺术的创作中,需要摄影创作者通过自己的拍摄技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境。这其中包括摄影创作的表现力、技术手段的高低、暗房加工的技巧等。数字摄影艺术通过数字技术替代了上述摄影艺术的语境创设情节,以前期拍摄为基础、后期处理为提升,甚至在时尚摄影等情况下,先利用数字处理技术预设最终效果,再进行为后期服务的前期拍摄,摄影艺术语境被重构了。

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作为拍摄的工具,摄影的目的不再是摄影,而是“上传”和“分享”;照片也不再只是照片,而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人们可以利用照片交往和互动的“语言”。同时,人们为了达到“上传”和“分享”的目的,也会拍摄相应的摄影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