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企业家和传统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精神的教育提供了众多良好的素材。
第一,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需要历史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在社会财富积累、就业岗位的创造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有重要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加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企业家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是他们最为可贵的精神特质。当前,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时代召唤广大企业家振奋精神、放开手脚,闯出一片新天地。
传统的企业家精神研究被含括在传统商业文化研究中。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涵盖了经济行为和文化行为两大方面的多种形态关系,经过不断包容-异化-传承,形成了以商业制度和商业伦理为核心,以乡规民约和民俗文化为外在表现的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体系。[9]清末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虽然受到海洋文明和国内新兴资本主义思想的强烈冲击,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被保留至今。挖掘中国历史上企业家精神也需要在教育中传承下去。
企业家精神,尤其是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因此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需要历史视野。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秦汉企业家,到明清商帮,再到近代企业家和改革开放时期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精神可谓光辉灿烂。西方世界的兴起也离不开企业家精神。历史维度的企业家精神尚待扎实耕耘。理解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而且有利于认知中国与世界长期经济变迁。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特别需要挖掘中国本土形成的传统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具有鲜明的国情特点和时代特色且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www.xing528.com)
第二,企业家精神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事实上,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结合课程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知行合一是传统教育理念很重要的内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机的统一。所以传统文化充满了丰富的经世济用之学。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可以正确把握企业家精神的正确道路和价值观。
创新和承担风险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品质。所谓“富者必用奇胜”,中国历史上的企业家正是积极创新中兴起的。顶身股制度和家族治理的企业治理创新分别支撑了晋商和徽商庞大的商业版图;宋代四川商人关于交子的金融技术创新支撑了繁荣的纸币经济。同时,中国古代商人也不乏冒险意识。万里茶道和丝绸之路都是企业家冒险走出来的。同时,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是强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统一,强调一种家国情怀,是构架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教育所需要强调的。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主力军。所以,如何在大学课程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就值得关注。这对与企业家而言尤其重要。高校开展传统优秀企业家精神教育刻不容缓。新时代更呼唤伟大的企业家精神教育。从企业家精神培育主体、路径、方法和保障四个层面,可以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模式。[10]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企业家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