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兵动员的机制,不仅体现在各种动员方式运行的特征上,更为重要的是对动员意义的建构,即如何通过为参军赋意来克服学生对参军的顾虑与畏惧,又建构何种价值取向的参军观念,因为征兵动员终究是通过对人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改变来达到动员目的。
首先,G学院学生对于部队生活艰苦,训练和管理严格的认知,对参军存在畏惧心理。而G则学院通过关系网络和人文关怀来缓解学生对于生活环境的依恋和对军营的畏惧。参军首先被赋予为了家庭和自身发展而做出正确选择的价值取向,得到了父母亲友的支持与鼓励。“当兵更有前途”和“爸妈朋友都很支持”共同造就了参军的意义,使得参军成为一种受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并且是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对于N学院来说,动员阻力来自学生对学业中断、发展落后于同辈群体的顾虑,所以不断有学生提出转换专业、提高奖金、帮助就业等一系列要求,而动员机构顺势回应,以现实的物质利益为驱动,将参军与获得经济利益、专业转换和就业支持挂钩,不断建构出“参军可以带来不错的经济收益”与“参军更有利于学业发展和就业”。参军在成本收益的计算中成为一种理性选择,物质上的经济收益和专业发展、就业帮扶成为对其“牺牲两年青春的补偿”。(www.xing528.com)
而在M大学中,动员阻力来自学生“我作为重点大学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上这所学校,发展前景良好,为什么要放弃学业去参军”[40]的疑问。对此,M大学为参军赋予“优秀”、“榜样”等一系列积极的象征符号,在动员机构从组织上和宣传上为其赋予的政治意义下,典型被不断的塑造,参军学生得到了各种仪式上和物质上的表彰,经过宣传营造的媒介环境和仪式形成的“文化表演”而建构出“名校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带有的政治典型意义的身份,使参军成为了“实现不一样的军旅青春”、“成为优秀榜样”的抉择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尽管征兵动员的不同形式对参军观念的影响不同,但上面的几种参军观念都完成了从被动员者自身利益和情感的角度来重新解释参军行为的知识建构过程,它既不同于革命战争年代保家卫国的民族主义观念,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国防安全牺牲奉献的参军观,而更多的将参军与被动员者自身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