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就是把收集的原始资料全部打散逐行逐句进行编码,赋予概念,并重新组合的过程。[8]其作用就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编码,从而得到概念和范畴,并确定概念和范畴之间的从属关系。整个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贴标签(摘取有效信息点)—提炼概念—形成范畴。[9]
首先,“贴标签”。通过逐行逐句阅读资料,对其所蕴含的信息给予初步分析和提取,转化成信息点,如“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提取为“喜欢学生”,“我会一直待在这里,哪都不去”提取为“坚定从教”,共获得自由节点190个。其次,“提炼概念”。原始资料的基本信息点提取后,需要对信息点经过反复的比较与分析,将表述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信息点合并,并赋予新的编码;同时剔除一些与主题明显无关的自由节点。提炼概念的目的在于缩小编码范围,将概念提升和抽象,如“当老师增加自己知识面”“当老师改变自己价值观”“当老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炼为“提升自己”,共抽象出133个概念。最后,“形成范畴”。根据不同样本所提炼概念内容的重复性、相似性和相关性,将其进一步归纳形成具有统整性的树状节点,建立了24个范畴(见表5-2-2),并概括每一个范畴的基本特征。
表5-2-2 开放性编码结果一览
续表
续表(www.xing528.com)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主要是发现和建立范畴之间的关联,将关联程度紧密的范畴抽象成更高阶的范畴类型,提炼出主范畴和副范畴。根据施特劳斯和科宾(Strsuss & Corbin)提出的范式模型(paradigm model),即所分析的现象、条件、背景、行动与互动的策略和结果之间所体现的逻辑关系[10],如“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和“成长背景与经历”合并为“成长历程”副范畴;把“教师职业情感”“教学能力”和“教学效能”合并为“教师专业特征”副范畴;进一步把“成长历程”“教师专业特征”与“教师人格特征”抽象成更高阶的主范畴“个体因素”。通过主轴编码,共构建了6个主范畴和11个副范畴(见表5-2-3)。
表5-2-3 主轴编码一览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主要是厘清含在资料中的各范畴的逻辑关系线索,在所有范畴中提炼最核心的范畴,其他范畴则成为支援范畴,然后通过一个整合图式或故事线,将各种理论要素整合起来形成理论构想或模型。[11]通过对各范畴逻辑关系的分析,可以将“教师信念”“学生信念”“教学信念”和“自我发展信念”统整抽象为“教师教育信念结构”,“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统整抽象为“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