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级编码,运用Nvivo11.0软件分析40份公费师范生访谈资料,得出了影响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因素包括教师个体和外部环境两大主范畴五个副范畴要素(详见表3-2-14)。其中教师个体因素即为教师自身层面,占比为28%;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层面(31%)、师范院校层面(23%)、职业特征与工作环境层面(10%)和重要他人层面(8%)等四个层面。
表3-2-14 影响因素参考点数统计
(一)教师个体因素
调查显示,影响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的个体因素依次为自我实现(13%)、人格特征(8%)和家庭背景(7%)。
1.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不是单纯的观念运动,而是个体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是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对自己处于发挥潜能的最佳状态的体验。对于公费师范生而言,自我实现就是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的同时还收获了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就如访谈对象高2表达说:
我觉得我当老师幸福感完全来自在课堂里面跟学生们待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幸福跟学校的其他活动,跟比如说参加什么教师工会活动,或者是完成学校什么任务全部无关,只跟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有关!我最幸福的那种感觉,是我所精心设计的一堂课程得到了孩子们非常好的反馈,就让他们对那个课或者对整个语文的学习有一种向往,或者有一种喜欢,那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被学生们所需要。
于公费师范生而言,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被学生喜爱和认同,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就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和幸福。工作上的成就和师范生内心的满足,激发了他们对乡村小学教师职业的情意,坚定了他们入职乡村学校的信念。
2.人格特征
信念具有不稳定性,特别是在形成之初,容易受到个体性格和气质等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从与访谈对象交流来看,一些访谈对象的教师职业信念的形成受到了他们自身人格特征的影响。如访谈对象初2谈道:
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但是和熟人又比较放得开,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可能对于我这种不怎么会讲话的人来说,还是比较适合的。另外我内心比较柔软,比较喜欢和小孩子相处。
该对象认为自己遇到陌生人比较内向,但与熟悉的人能够交流顺畅,适合当小学老师。因为每天交流的对象都是比较熟悉,或是朝夕相处的孩子;或是同在一校的同事以及相对固定的学生家长。相较于其他职业,乡村小学教师有着比较简单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在她看来是与她的性格相匹配的。
3.家庭背景
从调查研究来看,家庭背景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公费师范生职业信念的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从访谈资料中发现,很多学生选择成为公费师范生都有受到家长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些观念并不是志愿填报前才强势植入的,而是在他们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家庭中茶余饭后的交谈中无形渗透的。如访谈对象初10谈道:
从我很小时候起,我父母经常会说到女孩子当老师是很好的职业。
访谈对象高6说道:
父母总是说当老师好,工作稳定而且体面,所以意识中早就对当老师有了一种向往。
受父母这种观念的影响,他们对当老师的认同度比较高,从教信念比较坚定。
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也是影响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的重要因素。如在访谈中高15谈道:
因为我生活在普通的家庭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主要是我家里的姐姐弟弟们也都在读书,需要很大的开销,读公费师范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
公费师范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大多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考虑到不用家庭负担学费,为减轻家庭负担,选择成为公费师范生。但是他们内心并不是完全真正认同乡村小学教师职业,而是对不富裕家庭状况的无奈妥协。
(二)外部环境因素
调查显示,影响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的外部环境因素依次为社会(31%)、师范院校(23%)、职业特征与工作环境(10%)和重要他人(8%)。
1.社会层面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中,社会层面根据重要性依次为教育管理机制与政策、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1)教育管理机制与政策。
很多学生选择成为公费师范生是出于国家公费政策和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以及直接入编教师的编制制度。如访谈对象初12说道:
主要是因为家庭条件,我觉得学费全免又工作分配而且有编制,工作稳定也比较体面,对家庭对我都是一条比较轻松的路。
免费学习、毕业即就业、就业岗位稳定等这些政策和制度确实有利于坚定很多师范生的从教信念。但也存在部分师范生进入师范院校以后因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失去学习的动力,并没有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甚至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如访谈对象初6说道:
我们没有就业压力,也没有经济压力,班里有些同学读书不用心,只要不挂科就行,感觉就是混完6年等着拿文凭去乡村学校教书。其实他们是有实力学得更好的。
因此,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和政策,不仅要激发更多学生的报考意愿,还要激活在校公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
(2)工资待遇。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让教师成为真正让人羡慕的职业。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指出要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因此,提高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一方面需要改善乡村教师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从相关文件和政策来看,目前乡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40份访谈资料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公费师范生都认为乡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很低,而且工作量很大,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工资待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公费师范生入职乡村小学教师的意愿,而且还会影响他们在师范院校学习的热情,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师职业信念。
(3)社会地位。
教师的社会地位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对教师职业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声望排在第32位。[11]教师的社会地位影响公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坚守岗位的意志。访谈对象高6说道:
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农村的家长大多都觉得,孩子放到学校里面,那孩子学习好不好都是老师的责任。像我那个实习学校的那些家长有什么事就来找我,什么事都怪我。他们家孩子学习不好,说那是你老师没教好。但事实上主要是因为家长在家放任不管。
孩子的教育本应是家校合作共同承担,但乡村的很多家长仍然固守传统的教育观念。当孩子出现学习或行为上的问题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把责任推给老师,而不是与教师一起发现问题并协商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让师范生们觉得教师的职业能力受到了家长的质疑,教师的地位与尊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www.xing528.com)
2.师范院校层面
调查显示,影响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的师范院校因素中,根据重要性依次为实践活动(14%)、课程设置(6%)和校园文化(3%)。
(1)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活动让公费师范生能够走出高校,走进真实的教育环境和学生课堂,他们不再是以学生的身份,而是以教师的身份进入其中,细心体会、认真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调查发现,师范院校开展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如顶岗实习、市内实习、教育见习、三下乡、家教、校辅、托管机构等都对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深化了公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强化了教师职业行为,影响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情感和态度。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了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如访谈对象高1所说的:
在学校的时候参加的很多活动,包括假期家教经历都会影响我。当然影响最大的是顶岗实习,让我觉得当一名老师,很不容易,但这并不会使我灰心,反而让我更加坚定信心去挑战,从而充满斗志。
当然也有少部分公费师范生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育实践中的压力和艰辛弱化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情,甚至让他们有了放弃成为乡村小学教师的想法。如访谈对象初9说:
经历过顶岗实习后觉得太辛苦了,可想而知毕业后的生活太辛苦,大四顶岗实习已经失望透了,因为顶岗实习后发现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顶岗实习改变了我的想法,我不想当老师。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实习学校对公费师范生的关注和支持,实习指导教师的榜样行为和对他们的关心,会直接影响初为人师的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念的形成。
(2)课程设置。
师范院校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多种教学活动会直接影响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的形成。在40位访谈对象中,其中32位公费师范生都认为师范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及教学过程对自身教师职业信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访谈对象初4说道:
专业课程,比如说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我觉得开拓了我精神方面的认知,打开了我的眼界。教师教育类课程让我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是需要去学习很多知识的,不仅仅只是说你了解一门学科就够了,而是要尽可能多去了解,甚至可以说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些课程也让我基本了解了小学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所以师范院校开设的这些课程给我的为师之路奠定了基础。
师范院校开设的专业学科课程或教育类课程甚至通识性的课程,都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访谈对象高3也说道:
我们学校还开设相关的乡村教育课程帮助我们了解乡村学校,培养我们的乡土情怀。其他一些课程尤其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也常常会结合乡村教育的现状进行教学,这种对乡土文化和乡村教育的人文关怀让我感觉非常好,加深了我们对乡村小学的认知和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可见,师范院校课程的开设与具体教学过程会影响师范生对乡村教师职业的认知与认同。
(3)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是公费师范生的生活环境,其开展的校园活动所蕴含的隐性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念。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办学理念、管理理念等都会陶冶公费师范生的情操,影响公费师范生的心智发展,一定意义上还会影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目标。如访谈对象高3说道:
从培养学校来说,应该要有很深厚的人文关怀。比如我们学校就做得挺好,很多师范生一开始来读书是不太想回家乡学校任教的,但是我们学校持续地向我们传递回乡任教的价值和优势,让我们改变了一开始的想法,树立了入乡从教的决心。
该对象所在的师范院校是湖南省内知名的师范学校,一直以来秉持师范性的办学特色,强化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培养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教会研(简称“四能四会”)的综合型教师。同时学校通过开展大量的师范生技能展示平台和比赛、师德与红色文化传承等活动深化师范性特色和乡土情怀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公费师范生乡村从教的信念。
3.职业特征与工作环境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的职业特征与工作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特征和学校的工作环境。
(1)教师的职业特征。
职业特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规定着教师职业的发展方向。[12]访谈中大部分公费师范生也认为乡村教师职业自身的特征,如“工作内容相对简单”“工作单纯,不像其他职场中钩心斗角”“假期多,有休息的时间可以提升自我”等是他们选择成为乡村小学教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有少部分公费师范生提到“乡村小学教师工作容易陷入机械化,引发职业倦怠感”可能会促使他们离开岗位。由此可见,在公费师范生入职后如何激发他们的活力,让他们保持对职业的新鲜感是乡村小学教师培训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2)学校的工作环境。
学校的工作环境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工作条件和文化氛围,也包括学校所在乡村社区的生活条件和人文环境。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浸润在所处的学校工作环境之中。学校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学校社区的文化氛围与生活便利条件等都会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教师的职业信念。正如访谈对象高3谈道:
像我们乡镇寄宿制学校,大班额教学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好的,如我实习的班有70多人,学生太多了教师不好管理,教学效果也不太好,当老师的成就感也不高。
大班额的教学管理方式降低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将会削弱其坚定从教乡村的信念。
4.重要他人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的重要他人因素主要包括欣赏的老师、朋辈群体。
(1)欣赏的老师。
个人心目中的偶像往往会对个体的成长发挥作用,激励个体努力朝某个目标奋斗。调查发现,公费师范生欣赏的教师,包括大学教师(教师教育者)和小学教师,他们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理念为师范生描摹和构建乡村小学教师职业信念提供了素材和基础原型。40位访谈对象中,有24位公费师范生谈到了他们在求学生涯中遇到的老师影响了他们的职业信念。其中73%的公费师范生认为受大学教师的影响最大,说明教师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及行为示范对师范生们良好职业信念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如访谈对象初10提道:
大学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大学教师对所教学科目的热情感染了我,激发了我的学习欲望。有些老师幽默有趣,也吸引着我。我也希望自己的课堂像他们这样热情、有趣。
可见,教师教育者的躬身示范影响了师范生,他们希望能够把教师教育者的一些优点移植到乡村小学的课堂。访谈对象高18说道:
在小学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老师,照亮了我的小学生活,我也希望自己成为孩子们心中的那一束光。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奠定基础的时期,是个体价值观念和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师范生们在小学阶段遇到的一些良师促使他们沿着所欣赏的老师的道路选择职业和成就发展。
(2)朋辈群体。
大学生脱离家庭开始独立的集体生活,他们需要面对融入朋辈群体并在这种群体生活中实现某种社会需要的问题。对于公费师范生而言,朋辈群体影响他们教师职业信念的形成与转变。如访谈对象高2提道:
实习工作中,有朋友讲到跟孩子的相处很愉快,她们的故事会感染我;她们为了孩子努力提升自己,不断地磨炼教师基本功的行为也让我感动。看到他们这样,我自己也会努力去做,甚至不知不觉中自己也进入那种状态。
公费师范生在朋辈群体中一起探讨教育问题、观摩教育行为、交流教学经验和技能,通过交流,自己或多或少地从朋友身上发展自身的教师职业信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