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查结果与分析:公费师范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反差

调查结果与分析:公费师范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反差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反差从调查来看,公费师范生大多认为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存在反差,具体表现为专业知识能及时更新且丰富多样,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比较缺乏。

调查结果与分析:公费师范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反差

(一)教师职业信念特征

整理数据资料可以得知,公费师范生对自身形象的信念主要包括职业认知、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情感、专业发展四个方面(详见表3-1-10)。

表3-1-10 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的特征统计

1.职业认知整体不乐观

从调查来看,公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主要由职业地位、职业压力、职业价值三个范畴形成。整体来看,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不容乐观,一方面认为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地位低、职业成就感不高;另一方面认为作为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比较大。例如S31把“实习教师”隐喻为“蚂蚁”,理由是:“蚂蚁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能搬起比自己重几倍的东西,但由于体型小它的价值和功劳常常被他人忽视。”正如公费师范生实习中常常被要求完成很多工作。“学校一旦接到上级下发的任务,学校总是第一时间想到要实习教师来承担,认为这是给实习教师更多锻炼的机会。”为实习学校付出了很多的心力,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与尊重。“即使是教师节这样的节日,正式教师都有节日福利,但我们实习老师就没有。”“我想进入孩子家长的QQ群,但指导老师没有同意。”可见,实习学校虽然基本认可实习教师的能力,但不够认同和尊重实习教师的地位,也缺乏相应的福利待遇。类似的隐喻还有很多,如把实习教师隐喻为“野草”“小牛”“蚯蚓”,这些隐喻都表现为内在力量比较强大,但也因过于稀松平常或体型小而常常被人忽视。

究其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公费师范生对教育教学工作自主性的期待较高。所选样本都是刚刚经历顶岗实习的公费师范生,进入实习岗位后他们从受教者学生向施教者教师的身份转变,这种身份的转变让公费师范生对即将从事的教师工作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作为一名新人,他们渴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渴望自己得到新环境中学校老师的关注和支持,渴望自己能够得到学生的喜爱,普遍存在渴望被认可、被尊敬的心理。但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并非如他们所愿,从而形成心理落差。持续的岗位压力又不断地消磨公费师范生最开始入岗时的激情,他们逐渐形成低成就感的职业认知。第二,公费师范生实习前缺乏乡村教师职业体验。公费师范生在进入乡村学校之前,都没有体验过乡村教师职业,内心里认定乡村小学教师是一份压力比较小、工作轻松的职业,但进入实际岗位后,发现现实与原本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也产生了心理落差,因此产生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大的认知。在实习学校工作,琐碎的教育教学日常工作,加之学校领导老师对实习生都有一种“压一压担子助他们更快成长”的观念,一些学校管理工作和非教学性事务也落到了实习教师的肩上。因此,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职业压力大的认知。第三,部分实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给予公费师范生的心理关怀和支持不够。通过与公费师范生的深入交流和观察发现,一些实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考虑到他们经验不足,还是把他们当成学生看待,而没有把他们当成新入职的同事。即使口头上称呼为“某老师”,但习惯并在前面加上“小”字,称为“小某老师”。工作中安排他们做一些繁杂的事务,如抄教案、改作业、做材料等。公费师范生也因为自身实习生的身份选择被动接受。即使他们一言不发,但内心十分抗拒这些被他们认为是琐碎、重复、机械的工作,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低成就感、低地位和高压力的职业认知。有公费师范生用“漂泊不定的浮木”“一擦即消的铅笔字”等隐喻来形容自己在乡村实习学校的形象。

2.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反差

从调查来看,公费师范生大多认为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存在反差,具体表现为专业知识能及时更新且丰富多样,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比较缺乏。如S05把实习教师隐喻为“湖泊”,其文字解释为:实习教师的知识如湖泊的水一样非常丰富,但能力有限无法像大海一般能掀起巨浪。从中可看出实习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还不能很好地与知识匹配。究其原因主要是:实习教师在师范院校的学习中掌握了大量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论,经历过多年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其学科专业知识也比较扎实,这些理论知识为他们从教农村小学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但是他们在师范院校的学习中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练习相对较少。虽然也有一些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的安排,但是受区域的限制,这些实训活动也都安排在城市学校。因此,实习教师对乡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及乡村儿童的了解严重不足,当他们以顶岗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乡村小学开展工作时,他们常常无法结合乡村学校的现实状况来展开以致教育效果不佳。如S19把实习教师隐喻为“熬鹰人”,只能通过“熬”的方式去教育一只只雏鹰(学生)。不良的教育效果进而加深了他们对自身知识与能力失衡的认知。

3.专业情感浓厚

从调查结果来看,公费师范生的专业情感非常浓厚,主要表现在积极的专业情感和热切的职业期望。虽然他们因求学或成长长期生活于城市,对乡村学校环境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但是他们作为一名实习教师,依然对乡村小学教师这个职业保持着奉献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如S10把实习教师隐喻为“鸟妈妈”,认为工作中需要像鸟妈妈给小鸟筑巢一样,用自己的双臂保护学生;并且每天要传递新的知识给学生,如同鸟妈妈每天要寻找食物并喂给小鸟吃一样。S20把实习教师隐喻为“乔木”,认为教师可以庇护一方,让孩子们在大树底下好乘凉。实习教师们努力去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成长,希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明学生发展的方向。S04把实习教师隐喻为“导游”,认为教师负有引导学生发展的重任。S16把实习教师隐喻为“初生牛犊”,认为教师具有不怕虎的精神,能够充满激情和冲劲一往直前。可见,公费师范生对乡村小学教师这份职业是充满热爱的,这种热爱不仅表现在他们愿意付出,还表现在他们对这份职业有着热切的期盼。即使是实习教师,他们也渴望这份职业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肯定,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及相应的报酬。S39把实习教师隐喻为“梳子”,认为教师虽然可以协助学校和学生梳理各种问题,但是一旦用完常常被搁置一旁不曾被人想起。实习教师对职业的渴望正是基于他们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他们才会如此热切并希望成为其中一员。

4.专业发展意愿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公费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意愿强烈,主要是由于作为职场新人,他们在工作中明显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对自身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而且认为自己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也完全有能力提升自己。如S29把实习教师隐喻为“长跑运动员”,认为教师需要在赛场上经历一次次的长跑比赛才能获得成就。换言之,实习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场域经历多次反复的磨炼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S30把实习教师隐喻为“月亮”,认为其光辉不如太阳,意味着实习教师离优秀教师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他们入岗时对教育和学生热爱的初心仍在,就如同月亮的光辉一般清澈纯净,因此需要在实习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引和支持,助力他们在以后的教育职场中早日成为一颗“太阳”,照耀学生的心灵。(www.xing528.com)

(二)学生信念特征

公费师范生对学生及其发展的认知包括学生心理观和学生发展观两个范畴。

1.学生心理积极开朗但不成熟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心理观包括学生个性、学生认知、学生情感三个方面。第一,在个性方面,公费师范生对乡村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和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乡村学生的性格表现为单纯幼稚、活泼可爱、内心善良等方面,如把乡村学生隐喻为“纯净水”(样本S12)、“小兔子”(样本S10)、“精灵”(样本S30),这些隐喻形象都赋予了单纯善良、活泼可爱等积极意义,蕴含着对学生美好的期待。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乡村学生也存在调皮捣蛋、好动的特点,如一些教师把乡村小学生隐喻为“捣蛋鬼”“熊孩子”“小猴子”,认为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扰乱秩序、课后制造小麻烦让老师不省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引导和规范。同时,公费师范生大多认为乡村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把乡村学生隐喻为“雏鹰”(样本S19)、“种子”(样本S16)“橡皮泥”(样本S5),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发展。但其中的引领也存在差异,持“雏鹰”和“种子”观点的实习教师强调通过指导、协助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持“橡皮泥”观点的实习教师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塑造,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第二,在认知方面,公费师范生认为乡村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弱,表现为规则意识不强、思维发散且天赋才能存在较大差异,如把乡村学生隐喻为“小金鱼”,因为金鱼注意力容易分散且记忆时间较短。第三,在情感方面,公费师范生认为乡村学生情感积极,表现为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并能够关爱集体,如把乡村学生隐喻为“清晨的阳光”(样本S24)、“初升的太阳”(样本S27)、“向阳生长的向日葵”(样本S31),这些隐喻形象都赋予了学生阳光、充满活力、乐观向上的积极意义,反映出实习教师对乡村学生精神面貌的肯定和认同。

2.学生学习需要教师引导

从调查来看,学生学习观包括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具体来说,从学生学习特点来看,公费师范生认为乡村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自主性不够且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如把学生隐喻为“弹力球”(样本S22),教师拍一下,学生(球)弹一下,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也有教师把学生隐喻为“镜子”(样本S31),认为他们能模仿他人的行为。小学生虽然活泼好动也容易调皮捣蛋,但他们基本能够听从教师的教导,有教师把学生隐喻为“羊”(样本S3),认为他们喜欢集体活动并能听从领头羊(教师)的引导。从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来看,基于对乡村小学生的心理积极开朗但不成熟的认知,公费师范生认为教师需要对学生实施教导,引导培育学生从不成熟逐步向成熟靠近,如把学生隐喻为“小草”(样本S4)、“大海上的小船”(样本S37),认为学生不够强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从学生心理观与学生学习观两方面信念来看,两者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三)教学实践信念特征

1.教学目标以育人为主

从调查结果来看,公费师范生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包含教学任务和教学价值两个方面。公费师范生对教师通过教学应达成的效果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有督促学习(LA03)、挖掘潜力(LA05)、培养优秀品质(LA11)、探索世界(LA15)、引导方向(LA20)等方面。通过教学,主要实现培育人才(LA12)和促进学生成长(LA10)两方面的价值。从中可以看出,公费师范生的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是把学生当成完整的人来看待,试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生本型”的教学过程

从调查结果来看,公费师范生整体对教学过程的认知开始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实习教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教师讲解教学(LA08)及对学生的管制(LA07),教学应该按照某一种模式进行(LA18)。但有67%的实习教师打破这种传统教学理念的认知,提出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及教学(LA09)、深度观察以了解学生(LA14)、实施因材施教(LA19),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LA13)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LA06)。如教学被隐喻为“栽培”(样本S16),认为教学就是栽种与培育;教学是挖井(样本S21),表示教学通过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让学生的能量如井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现。由此可见,公费师范生对教学过程的认知开始从传统的“师本型”逐步转向“生本型”的现代化教学。

3.“重知型”的教学内容

从调查结果来看,公费师范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时,很多人仍然认为教学内容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如教学被隐喻为“下雨”(样本S04),其解释是将知识的雨点洒向求知的孩子们。这一隐喻把“如雨点般的知识”隐喻为教学内容,这一点似乎与之前的育人教学目标存在冲突和矛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为所有育人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因此知识仍然是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二是公费师范生受过良好的师范教育,因此对教育有很多美好的愿景,但真正要实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知识为主体进行教学相对而言比较好把控和实现,因此公费师范生在选定教学内容时重视知识的重要性。因此,“重知型”的教学内容与实习教师育人的教学目标并不冲突,他们内心深处是希望实现“全人”的育人目标,只是目前他们的能力和知识本身的价值让他们选择了对知识的重视。总体而言,公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信念受传统教学观念与新的教育理念的双重影响,教学理念比较先进但行动略显滞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