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齐民要术》记载[891],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有谷、稷、粟、稗、黍、穄、粱、秫、大豆、小豆、大麻、小麦、小麦、瞿麦、水稻、旱稻等。这些粮食作物成熟收割后,再运用杵臼、脚踏碓、水碓、磨、水磨、碾、水碾等粮食加工机械,进行舂、磨、捣、压,并和筛罗等配合,即可产出精细的米、面,成为加工粮食类食品的原料。是时,所加工的粮食类食品可分为饼、饭、粥等类。
一、作饼[892]
唐代以前,把面糊以外所有用面粉加工成的食品,统称为“饼”。东汉刘熙《释名·释欲食》曰[893]:“饼,并也,溲麪使合并也。”麪,即面。溲麪,即用水或其他汤汁和面。刘熙还记载了当时流行的七种饼:胡饼、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可惜“皆随形而名之也”,仅录其名,未记制法。《齐民要术》一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不仅全面地记载了北朝前期及其以前的饼食品种,而且对各种饼的风味特点及配料、制作方法都作了简练精辟的描述、概括,成为今天研究中国古代饼食科技、文化的珍贵资料。《齐民要术》中记载的作饼主料有面粉、米粉、糯米粉、粳米、粟米等,调辅料有牛乳、羊乳、羊肉、蜜、鸡蛋、豉汁、骨髓油、动物油等;作饼工具有铛(煮锅)、锅铛(平底煎锅)、烤炉、甑(蒸笼)以及特制工具竹杓、牛角杓、铜钵、笊篱等。是时,各种饼食的熟制方法主要有炉烤、油炸(煎)、锅煮、甑蒸,叙述如下。
(一)炉烤法
据《齐民要术·饼法》记载,当时用炉烤法所制得饼有白饼、烧饼、髓饼等。白饼是不加调料炕熟的白面饼,类似于当今的烧饼;烧饼则是加肉馅炕熟的饼,类似于当今的烤肉馅饼。髓饼,在《释名·释欲食》就有其名,《齐民要术·饼法》中则记载了其烤制方法[894]:
髓饼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复。饼肥美,可经久。
胡饼炉,即烤炉。髓饼法的要点是:用牛羊的骨髓和蜂蜜和面,制成厚四五分、直径六七寸的饼。然后,放在烤炉中烘烤至熟。在烤制的过程中,不要反复翻个,以防烂碎。此饼的特点是“肥美”,可长久食用。髓饼实际上是带有甜味的油酥饼,演化到现在成为一种清真食品——千层油酥饼,是西北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风味小吃,至今依然流行于西北地区。
(二)油炸(煎)法
在《齐民要术·饼法》中,油炸曰“膏油煮之”,油煎曰“膏油煎之”。当时用油炸、油煎法制熟的饼有:粲、膏环、鸡鸭子饼、细环饼、截饼、餢飳等。如膏环就是用油炸法所制,《饼法》曰[895]:
膏环,一名“粔籹”。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强泽如汤饼面。手搦团,可长八寸许,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煮之。
秫稻米屑,即糯米面粉。溲之,和面。汤饼,即下文所说的馎饦,就是面片汤。搦,拿着,按下。文献的大意是:膏环,也称粔籹,用糯米面粉制成。用蜜水和面,软硬如作汤饼的面。然后,反复揉压,捏成多个小面团。再把小面团搓成长约八寸的匀称细条,并使其两头相连构成环状,入油锅炸制而成。从用料、制法上看,膏环与当今油炸食品“馓子”类似。
鸡鸭子饼则是用油煎法所制,《齐民要术·饼法》曰[896]:“鸡鸭子饼:破写瓯中,不与盐。锅铛中膏油煎之,令成团饼,厚二分,全奠一。”写,即泻。令成团饼,即作成圆饼形。鸡鸭子饼的做法类似于当今煎荷包蛋,严格地说不算饼。但因其外形像饼,故《齐民要术》中将它归在“饼法”中。
其他,粲是稀米粉通过竹杓漏到油锅里炸制而成,实质上是一种油炸米线;细环饼、截饼,是用牛奶或羊奶和面,《饼法》中没有介绍其烹制方法及制作过程,但据其特点“美脆”,可以推测,二者都是经油锅炸制而成;餢飳则是起面的圆油炸饼。作好后,须“瓮盛,湿布盖口,则常有润泽,甚佳,任意所使,滑而且美”。油炸制品一般要密封保存以保持酥脆的口感,这里却以“湿布盖口”,其结果“滑而且美”,这种保存方法当今少见。
(三)锅煮法
据《齐民要术·饼法》记载,当时用水煮至熟的饼有水引、馎饦、豚皮饼、粉饼等。从用料、制法上看,水引是一种宽面条,且得在沸水中煮,和现代的面条非常相似;馎饦的制作过程如水引,但其薄片要比水引大,和现代的面片汤类似;豚皮饼又称拨饼,由淀粉制成。从制法上看,豚皮饼和现代的拉皮、凉皮、凉粉等类似。最有特色的是粉饼,《齐民要术·饼法》曰[897]:
粉饼法:以成调肉臛汁,接沸溲英粉……如环饼面,先刚溲,以手痛揉,令极软熟;更以臛汁溲,令极泽,铄铄然。割取牛角,似匙面大,钻作六七小孔,仅容粗麻线。若作“水引”形者,更割牛角,开四五孔,仅容韭叶。取新帛细绸两段,各方尺半,依角大小,凿去中央,缀角著绸。以钻钻之,密缀,勿令漏粉。用讫,洗,举,得二十年用。裹盛溲粉,敛四角,临沸汤上搦出,熟煮,臛浇。若著酪中及胡麻饮中者,真类玉色,稹稹著牙,与好面不殊。一名“搦饼”。著酪中者,直用白汤溲之,不须肉汁。
肉臛汁,肉汤、肉臊。英粉,指上好的面粉或淀粉。铄铄然,形容由硬面再溲成稀面,稀到几乎可以流动的状态。缀,即缝,指绸的中央开一个孔,和牛角的大小相应,然后缝在一起。钻,指用钻子钻牛角缝孔。胡麻饮,芝麻捣烂煮成的饮料。稹稹,细腻黏软。粉饼法的要点是:制作粉饼,先作面团。用煮沸的肉汤调和上好的面粉或淀粉。先和得硬些,并用力揉至极软。再加入些肉汤汁,使面团油光润泽,几乎可以流动。作粉饼要有专用工具——牛角杓,其制法是:割一片像汤匙面大小的圆形牛角片,在其中部钻六七个能容麻线通过的小孔,用于制圆条粉饼;或在牛角片上开四五个刚好可容韭菜叶通过的扁缝隙,用于制扁条粉饼。取0.5m2的洁净细绢绸一块,在绸中心剪一牛角片大小的口,并将牛角片缝在绸上(事先在牛角片边上钻出缝线的针孔),牛角杓就作好了。然后,将调好的面团包在牛角杓的绸袋里。在沸水锅上方,挤捏绸袋,使里面的面团从牛角片孔中漏出,直接落入沸水锅中。煮熟,捞出,浇上肉臊,即可食用。如果将粉饼加到酪浆或芝麻糊里,真是清白如玉,且软嫩细致,口感极好。从制法、所用炊具及食用方式上看,粉饼与当代的饸饹、米粉类似。
(四)甑蒸法
据《齐民要术·饼法》记载,当时用甑蒸熟后食用的饼有切面粥和。切面粥又名棋子面,其制作方法是[898]:
刚溲面,揉令熟,大作剂,挼饼粗细如小指大。重萦于干面中,更挼如粗箸大。截断,切作方棋。簸去勃,甑里蒸之。气馏,勃尽,下著阴地净席上,薄摊令冷,挼散,勿令相黏。袋盛,举置。须即汤煮,别作臛浇,坚而不泥。冬天一作,得十日。
挼,揉搓。萦,缭绕。勃,沾在湿面上的干面粉。馏,把凉了的食品再蒸热。作切面粥:先用手将和好的面“挼饼粗细如小指大”;再挼如筷子粗细的面条,并切成像围棋子大小一样的面丁,放入蒸笼中蒸熟;然后,薄摊在置于背阴地的席子上,晾干,装袋以备用。“冬天一作”,可保存十天。食用时,水煮,加肉臊。作粥与作切面粥稍有不同。先用粟米饭(见下文)加适量的水,置面中,搅和均匀。再用手“挼之如胡豆大小”,蒸熟,摊薄,晒干,可保存1个月。食用时,水煮,煮熟后用笟篱捞出,加肉臊。这两种食品在古代曾用作过军粮。从其制法和食用方式看,这是我国古代的方便食品,和当今的方便面类似。
二、作饭
饭是我国延续千百年的一种重要主食,其含义很多。据《齐民要术》记载,北朝时期,饭主要是指将谷物蒸煮为固态粒食的一种形态。《齐民要术》所记载的作饭原料非常丰富,不但有五谷如粟、麦、黍、稻、豆等,还兼有其他如胡麻、菰米、稗米等。所记载的饭食有十多种,其熟制方法有甑蒸、锅煮及一些特殊方法[899]。
(一)甑蒸法(www.xing528.com)
据《齐民要术·飧饭》记载,当时用甑蒸熟后食用的饭主要有粟米饭、稻米饭、菰米饭、糗糒等。粟米饭在当时最为常见,在《齐民要术》中也是排在“饭”篇之首,其制法是[900]:
作粟飧法:米欲细而不碎。碎则浊而不美。讫即炊。经宿则涩。淘必宜净。十遍以上弥佳。香浆和暖水浸,饙,少时。以手挼,无令有块。复小停,然后壮。凡停饙,冬宜久,夏少时,盖以少意消息之。若不停饙,则饭坚也。投飧时,先调浆令甜酢适口,下热饭于浆中,尖出便止。宜少时住,勿使挠搅,待其自解散,然后捞盛。飧便滑美。若下饭即搅,令饭涩。
飨,是一种用甜酸浆泡的饭。䑔,即舂,用杵臼捣去谷物皮壳。饙,蒸饭。壮,用蒸笼重装再蒸。上文的大意是:作粟飧饭,米不能碎。先将舂好的粟米淘净,最好淘十遍以上。再把淘净的粟米浸泡在香浆和暖水混合液中,再甑蒸。蒸一小会儿就停下来,用手挼粟米,使其不结块。停蒸的时间“冬宜久,夏少时”,否则饭硬。然后,重装再蒸至熟。最后,投饭调浆,便成粟飧。所调之浆,要甜酸适口。投饭时要“下热饭于浆中,尖出便止。宜少时住,勿使挠搅,待其自解散,然后捞盛”。这样的粟飧,“滑美”。粟饭尚有其他用途,用它作辅料,可制作其他食品,还可用于造醋、酒等。
稻米饭也是当时常见的饭食,《齐民要术·飧饭》中记载了制作稻米饭的方法[901]:
治旱稻赤米令饭白法:莫问冬夏,常以热汤浸米,一食久,然后以手挼之。汤冷,泻去,即以冷水淘汰,挼取白乃止。饭色洁白,无异清流之米。
赤米,指一些旱地稻产出的米质较差、呈红色的米。此类稻有的是生长期极短,可晚种早熟,多作为灾后的补种救荒作物。有的是抗旱、涝、盐、碱、瘠、寒及病虫害的能力较强,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域经常种植。因此,才有“赤米令饭白”之法。清流之米,即水稻米,作出来的饭是白色的。用变白的赤米作出的饭,和水稻米作出的饭一样,“饭色洁白”。稻米饭除直接食用外,尚有多种用途:一是以稻米饭为原料,加工更高级的食品。如可制作白茧糖[902]。二是以稻米饭为辅料,用于加工其他食品。如以稻米饭为糁(指煮熟的米粒),用于制(一种腌制的鱼)[903],可去腻增味。三是以稻米饭为原料,用于造酒。
菰米饭的做法同作稻米饭。菰米饭与《齐民要术》中还记载的稗米饭、胡麻饭、橡实饭等,在当时不属主流,多为备荒充饥。
糗糒,指干粮,这是一类特殊的饭食。《齐民要术·飧饭》曰[904]:
作粳米糗糒法:取粳米,汰洒,作饭,曝令燥。捣细,磨,粗细作两种折;粳米枣糒法:炊饭熟烂,曝令干,细筛。用枣蒸熟,迮取膏,溲糒。率一升糒,用枣一升。崔寔曰:“五月多作糒,以供出入之粮。”
这里介绍了两种干粮的做法:一是粳米干粮。用粳米作饭,晒干,磨成米粉,即成;二是粳米枣干粮。先把熟烂的粳米饭晒干、磨碎、细筛,成面粉状的干粮。再把枣蒸熟,并挤压成枣汁或枣泥,用之和米粉干粮。比例是一升干粮,用一升枣,即成。这两种干粮,和当今的“炒面”类似,均为“以供出入之粮”。
(二)锅煮法
粽子,又称角黍,是一种用锅煮熟后食用的饭。《齐民要术》引《风土记》注云[905]:
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二节日,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和夏至。淳,通纯,纯粹。灰汁,指浸泡草木灰的水经过滤后所得之汁,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呈碱性。上文的大意是:按照民俗,端午节前要制作粽子。方法是用菰叶裹上黍米,再用纯浓的灰汁煮之,特别熟时取出,凉冷。待到五月初五端午节和夏至时食用。这里记载的制作粽子的原料和方法,与当今类似。现在还流行的灰汁粽应是最正统的粽子了。
另外,当时还有用几种用特殊方法作成的饭:面饭、薤白蒸、胡饭、酥托饭。面饭,用干蒸过的面粉加少量的水,再与米饭搅和,作成如“栗颗”大小的块状,蒸熟,食用。从面饭的做法上看,此饭和当今晋、冀、蒙交界一带的人们经常食用的“块垒”相似;薤白蒸,是一种以秫米、菜、豉汁、油、葱、薤为原料而作成的饭食。其做法复杂。蒸熟后热食,辅之以姜末、花椒粉等佐料。从薤白蒸的用料看,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高级的食品了。胡饭、酥托饭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两种饭食。作胡饭[906],先把切成长条的酱瓜、切碎的烤肥肉及生杂菜放在熟薄饼上,卷之成卷状,“卷用两卷,三截、并六断”,再切成长约二寸的小段,即成。食用胡饭时,用含有蒜、姜、韭菜碎末及胡芹丝的醋作佐料。从胡饭的原料、制作方法看,胡饭和当今的肉菜卷类似。而酥托饭[907],则是一种用白米和酥油等原料烹调而成饭食,味美香浓。
《齐民要术》中尚记载有麦饭、黍饭,是直接以麦粒、黍粒蒸饭食用,这在当时应该已不常见。不过,麦饭、黍饭还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如用于作醋、作酒、助发酵等。
三、作粥
粥是一种半流质食物,以粟、麦、稻、豆等为主要原料,为人们所常食。粥历史悠久,《逸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粥可稠可稀,原料可粗可精,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主食之一。《齐民要术·醴酪》中记有的粥类有粟米粥、麦粥、豆粥、稻米粥、黍米粥等。大概是因为这些粥的做法太普遍,不值一记,所以都没有记其具体做法。仅“煮醴酪”条记载了一种寒食节食用高级麦粥,名“杏酪粥”,其法曰[908]:
用宿麦,其春种者则不中。预前一月,事麦折令精。细簸拣,作五六等,必使别均调,勿令粗细相杂,其大如胡豆者,粗细正得所。曝令极干。如上治釜讫,先煮一釜粗粥,然后净洗用之。打取杏人,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汁唯淳浓便美,水多则味薄。用干牛粪燃火,先煮杏人汁,数沸,上作豚脑皱,然后下穬麦米。唯须缓火,以匕徐徐搅之,勿令住。煮令极熟,刚淖得所,然后出之。预前多买新瓦盆子容受二斗者,抒粥著盆子中,仰头勿盖。粥色白如凝脂,米粒有类青玉。停至四月八日亦不动。渝釜令粥黑,火急则焦苦,旧盆则不渗水,覆盖则解离。其大盆盛者,数卷亦生水也。
根据这一文献可知,杏酪粥的制作大体可分为准备、煮粥、装盆三步[909]:准备工作有两点:一是精心选料。作杏酪粥要用冬大麦(宿麦),不能用春大麦。冬大麦还要精制,方法是:对最初舂捣下来的大麦,要多次细致地簸、拣,分其为五六等次,“勿令粗细相杂,其大如胡豆者,粗细正得所”。另外,还要精心挑选杏仁,晒干备用。二是修治炊具。用来煮制杏酪粥的釜不能“渝”,就是所煮的粥不能黑。由于“最初铸者”的冶炼水平还不高,用生铁铸造的釜难免在表层附有各种灰色的杂质。如用这种釜煮粥,粥必变黑。为此,《齐民要术·醴酪》篇介绍“治釜令不渝法”:用蒿、猪皮等拭釜,“如是十遍许,汁清无复黑,乃止;则不复渝”。否则,所煮的粥,不但颜色不对,味道也不好。
完成“治釜”,即可煮粥。首先,对原料进行初加工:将精制的大麦放入釜中用水初煮,即所谓“粗粥”。因为大麦直接煮出来的粥呈暗红色,这与麸皮有关。经过初煮,当可避免。煮成粗粥后,捞出大麦粒,洗净待用。同时,用热汤脱去杏仁黄皮,再细研,水和,并用细绢滤取杏仁汁。水要不多不少,“水多则味薄”。然后,把杏仁汁放在釜中用干牛粪燃火(当时还未广泛使用煤炭)煮数沸,煮到稠黏,像猪脑子一样微微起皱。这时再加入经初煮的大麦粒,用缓火再煮,并以匕(古代一种取食用具,曲柄浅斗,类似于匙)不停地慢慢搅动,直到“极熟”。如用急火煮粥,味道焦苦。
煮好的杏酪粥要装在瓦盆。瓦盆要新,容积二斗即可。新者污染少,容积小也可减少盛装过程中的污染。“其大盆盛者,数卷亦生水也。”生水,就是因微生物作用出现的酸腐状况。这些措施保证了此粥的保存时间,自寒食节“停至四月八日亦不动”,大约20多天不坏。这样作出的粥,“粥色白如凝脂,米粒有类青玉”,色、香、味俱全。
“煮醴酪”条下自注曰:“然麦粥自可御署,不必要在寒食。世有能此粥者,聊复录耳。”说明当时麦粥比较流行,也不限定在寒食节时作,且做法亦趋于简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