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的机械制造技术优化方案

北朝的机械制造技术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籍中关于北朝机械制造的记载甚少,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作些考证或推测。至于北魏马岳造指南车,几乎无人提及。随着后秦灭国,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马岳流落到北魏国都平城。因其有制造机械的特长,为太武帝知晓。另外,尚有一种推测:三国时著名机械制造家马均也是扶风人,马岳或为马均的后人。明确使用床弩这个名称,据目前所见文献,应起自北朝。这种床弩发射时,用人手是

北朝的机械制造技术优化方案

史籍中关于北朝机械制造的记载甚少,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作些考证或推测。

一、指南车的复制

指南车,是我国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机械,主要用于帝王仪仗队中。指南车的出现,证明我国古代齿轮传动技术、离合器技术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指南车的起始、外形、内部结构及历代制造者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制成实物样品,读者可参阅相关论著。这里,仅依据有关文献记载,对北朝复制指南车一事,做些讨论。

传说黄帝周公时已出现了指南车,不可信。《三国志·杜夔传》裴松之注云[823],魏明帝时,给事中马钧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议时,对指南车发生了争论。高、秦二人认为古代没有指南车。马钧认为曾有过,但已失传。后马钧奉诏作之,“而指南车成”。裴松之系南朝宋人,由其“注”可知,马钧制作了指南车是不会错的。稍后的《晋书》《宋书》《南齐书》中都有关于指南车的记载。《晋书·舆服志》曰[824]

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南指。

记载了指南车的外形,这大概是马钧之作。马钧所作的指南车,因晋乱而“复亡”。以后,又有多人造指南车。对此,《宋书·礼志五》曰[825]

明帝青龙中,令博士马钧更造之而车成。晋乱覆亡。石虎使解飞,姚兴使令狐生又造焉。安帝义熙十三年,宋武帝长安,始得此车……范阳祖冲之,有巧思,常谓宜更构造。宋顺帝升明末,齐王为相,命造之焉。车成……其制甚精,百屈千回,未尝移变……索虏拓跋焘使工人郭善明造指南车,弥年不就。扶风人马岳又造,垂成,善明鸩杀之。

《南齐书·祖冲之传》曰[826]

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巧。每行,使人于内转之。昇明(477-479)中,太祖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据以上文献记载可知,马均在魏明帝青龙年间(233-237)制成指南车;解飞在后赵石虎在位期间(334-349)制成指南车;令狐生在后秦姚兴在位期间(394-417)制成指南车;马岳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424-452)制成指南车;祖冲之在南朝宋顺帝昇明年间(477-479)制成指南车。以往的研究者,多言马均、祖冲之造指南车,很少论及十六国时期解飞、令狐生造指南车。至于北魏马岳造指南车,几乎无人提及。

与马岳同造指南车的郭善明,是北魏皇家建筑师,活动在北魏太武帝和文成帝年间。文成帝期间,郭善明(郭善明详细情况请参看本书第七章第二节)升任给事中,曾劝文成帝“大起宫室”。是时,他在建筑方面确有建树,“北京宫殿,多其制作”。马岳,史籍无传,曾制成指南车。《宋书·礼志五》说马岳是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县)人。扶风距后秦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很近,实为京畿之地。马岳青少年时期,应为后秦的臣民,很可能参与,至少知道令狐生造指南车之事。随着后秦灭国,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马岳流落到北魏国都平城。因其有制造机械的特长,为太武帝知晓。因此,太武帝命马岳造指南车,“垂成”,后为“善明鸩杀之”。说明马岳当时地位低下,或为“杂户”,是郭善明的下属。这样,郭善明才有机会“鸩杀之”,且不受影响。因此,此事为蔑称太武帝是“索虏”的《宋书》披露。《宋书》作者萧子显(489-537)的活动年代,距北魏太武帝时期仅几十年,所以他的记载是不会错的,马岳确实制造了指南车。

另外,尚有一种推测:三国时著名机械制造家马均也是扶风人,马岳或为马均的后人。如是,马岳制成指南车就不奇怪了。因为马均“巧思绝世”,曾造指南车。

二、床弩的制造

床弩,是中国古代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弩,同时也是很复杂的自动控制类机械。史载[827],北魏文成帝时在军队中配置了床弩。床弩是在标准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弩为春秋时楚人发明,是一种利用机械弹力射箭,以打击远距离目标的弹射机械。床弩,是将一张弓或几张弓安装在弩床(发射架)上,绞动安装在弩床尾部的轮轴,产生强力以张弦发箭。多弓床弩以几张弓的合力发箭,其弹射力远远超过单人使用的各类弩。床弩在我国的发明至迟不会晚于东汉。《后汉书·陈球传》记载[828],陈球为零陵太守时,遇叛军攻城,陈球“乃悉内吏人老弱,与共城守,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引机发之”,说明陈球所置是一种弩,可把矛射出“千余步”。如此强力之弩,仅用手臂、足踏之力难以张开,故应是床弩。不过从“弦大木为弓”的记载看来,这时的床弩还处于单弓的阶段。明确使用床弩这个名称,据目前所见文献,应起自北朝。《北史·源贺传》记载[829],北魏文成帝时,源贺都督三道诸军屯守漠南,“城置万人,给强弩十二床,武卫(一种军事用车)三百乘。弩一床给牛六头,武卫一乘,给牛二头”。这里,弩以床为单位,当为弩床。这种床弩式样如何,史载阙如。直到宋代,官方编修的《武经总要》中才对床弩作了较详细的说明,从中可推测北朝床弩的大体结构和弹射原理。《武经总要》所载床弩多种,这里仅简述三弓床弩。

据《武经总要·前集·器图》记载[830],三弓床弩亦称“八牛弩”,表示要用八头牛的力量才能拉开它;如用人力,则需百人。这种床弩的弩箭巨大,以坚木为箭杆,状如长枪,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一样,世称“一枪三剑箭”。稍小的三弓床弩开弓时,也需50-70人,其射程也可达300步,合当今约500米。明弘正本《武经总要》中载有三弓床弩图样(如图8-1所示),但缺乏详细说明,难以看清楚其发射原理。当今有关学者对宋代三弓床弩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并复制了模型,重新绘制了结构示意图(如图8-2所示)。据此,我们分析其弹射原理:

图8-1《武经总要》三弓床弩图

图8-2 三弓床弩结构示意图

将3张弓安装在弩床上,中者为主弓。在主弓和前弓的两端,用短绳相连。后弓安装的方向相反,其弦通过装在主弓两端处的小轮或小环,与主弓之弦并在一起,用牵引钩钩住。牵引绳分别与牵引钩、轮轴相连。当转动轮轴,收紧牵引绳,拉紧主弓的弓弦时,前弓随之开张,后弓之弦绕过小轮或小环也一同拉紧,后弓也随之张开。当主弦拉到机牙处,以牙扣住弓弦,解下牵引绳。这种床弩发射时,用人手是扳不动扳机(悬刀)的,要由专管发射的弩手在矢道中装好弩箭,并瞄准目标。然后,由另一名弩手用大锤击打扳机,三弓同时回弹,将巨大的弩箭强力射出。

北朝床弩,每台配备六头牛为绞轴的动力,当为多弓床弩。其结构应和《武经总要》所载床弩大同小异。重要的是,北朝六牛床弩实开宋代“八牛弩”之先河。

三、七宝镜台的制造

七宝镜台,为北齐胡太后时所作,是一种游艺性的自动机械,主要供皇宫内的嫔妃娱乐。《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五《伎巧一》引《皇览》曰:

胡太后使沙门灵昭造七宝镜台。合有三十六户,别有一妇人,手各执锁。才下一关,三十六户一时自闭;若抽此关,诸门咸启,妇人各出户前。

《太平御览》及明代俞安期《唐类函》等书中亦有相同的记载。该文献的原文出自唐玄宗时学者丘悦所撰的编年体史书《三国典略》,该书以关中、邺都、江南为三国区域,记录了南北朝中晚期的西魏及北周、东魏及北齐、梁及陈三方面的重要历史,涉及各政权的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内容。《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大量唐宋时期的史书、类书都摘引了该书的内容,记录可信。但该书久已亡佚,当今有辑佚本出版。

胡太后(生卒年代及名字不详),本是北齐武成帝高湛(561至565年在位)的皇后。河清四年(565),高湛禅位给太子高纬,是为北齐后主,在位12年(565-576)。是时,胡氏当为胡太后。因此,造七宝镜台应在565至576年之间。上述文献的大意是:胡太后派沙门灵昭建造了七宝镜台。镜台共有三十六个室,另有一个妇人,两只手各拿着一把钥匙。只要用一把钥匙旋转一个机关,三十六个室的门同时关闭。如果将钥匙从这个机关里抽出来,各个门全都开启,妇人的影像就出现在各个室前的镜子里。

研究者对七宝镜台的记载尚有不同的理解,七宝镜台的结构还不清楚。对此,应作深入研究。(www.xing528.com)

四、水磨、水碾的制造

水磨、水碾,是继水碓之后发明的水力推动粮食加工机械。在魏晋时期的文献中,仅见用水碓进行谷物加工的记载,尚未见到关于水碾和水磨于记载。据此推断,水磨、水碾应发明于南北朝时期。

《南齐书·祖冲之传》记载[831],祖冲之“于乐游苑造水碓磨,世祖亲自临视”。世祖,指齐武帝萧颐(483至493年在位)。祖冲之在建康城(今南京市)乐游苑造水碓磨,齐武帝亲自观看。可见,此水碓磨是以水轮同时驱动碓与磨的机械,颇有观赏性,是否有实用价值,不得而知。在有关南朝的文献中,记载水碓磨者仅此一例。足见,水碓磨并没有在南朝推广。而北朝则是另一番景象。《魏书·崔亮传》记载[832]

亮在雍州,读《杜预传》,见为八磨,嘉其有济时用,遂教民为碾。及为仆射,奏于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其利十倍,国用便之。

崔亮(460-521),字敬儒,北魏政治家,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史称其“韶居雅仗正,有国士之风”。崔亮少年时,因家乡为北魏攻占,遂迁至平城,为平齐民。成年后曾仕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帝,多次参与军政大事,先后担任中书博士、吏部郎、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大中正、度支尚书、御史中尉、都官尚书、廷尉卿、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太常卿、抚军将军、定州刺史、殿中尚书,吏部尚书、侍中、左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等职。正光二年(521),崔亮去世,孝明帝诏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贞烈。杜预(222-285),《晋书》有传,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官至司隶校尉。太康五年(285),杜预逝世,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杜预文武全才,在明朝之前他是唯一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杜预在担任地方官时,关心民生,积极发展生产,曾发明以一牛之力运转八座磨盘的“八磨”。

上述文献表明,崔亮担任雍州刺史期间,读《杜预传》,受杜预制造“八磨”的启发,“遂教民为碾”;担任尚书右仆射期间,又上奏“于(洛阳)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其利十倍,国用便之”。可见,崔亮既造了水碾,又造了水磨,而且积极推广。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城南》记载[833]景明寺内,“石辇硙舂簸,皆用水功”。这至少说明当时在洛阳地区广泛地使用了水碾、水磨。

比较南朝、北朝的情况,崔亮至少独自创制了水磨。至于水碾,王祯《农书》中引《魏书·崔亮传》“奏于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下一句是“水碾之制自此始”[834]。而崔亮之前文献并无水碾记录。之后,水碾水磨得到广泛利用。例如:东魏灭亡后,北齐文宣帝高洋封孝静帝元善见为中山王,封赐之物中就有“水碾一具”[835]。北齐时,高隆之“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治水碾硙,并有利于时”[836]

关于当时水碾、水磨的具体传动机构,今已很难了解。但元代王祯《农书》中有所介绍,据此,我们先叙述水磨的传动机构。为了说明问题,先了解磨的结构。

磨,最初叫硙,汉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麦、豆等加工成面的机械。磨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这两块石头叫做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用水力者就是水磨,它有两种类型:卧轮式和立轮式。

图8-3 王祯《农书》卧轮式水磨图

卧轮式水磨。其动力部分和水排一样,是一个卧式水轮。对水排而言,在轮的主轴上端安装上卧轮;对卧轮式水磨而言,则要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卧轮,通过立轴带动磨转动,如图8-3所示。这种水磨适宜安装在水的冲力较大的地方。

图8-4 王祯《农书》中的水碾

立轮式水磨。其动力部分和水碓一样,是一个立式水轮。对水碓而言,在立轮的横轴上安装拨板,以拨动碓杆的梢,使碓头一起一落地进行舂米;对立轮式水磨而言,在立轮的横轴上装一齿轮,使之与磨的上扇边缘所安装的齿轮相衔接(两轮的作用相当于一对斜齿轮)。

流水冲动立轮,通过横轴、齿轮带动磨转动,这种水磨适宜安装在水的冲力较小,但水量较大的地方。

水碾的传动机构(见图8-4)与水磨大体一致,其水轮亦有卧式和立式两种。

五、欹器的制造

欹器是通过器物重心的自动调节,来实现平衡的一种物器。《荀子·宥坐》记载,孔子带领弟子参观鲁桓公庙,见到一种称为“宥坐之器”的“欹器”(倾斜的容器),并作了注水实验,发现此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于是借题发挥,感慨道:“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即告诉弟子,恶贯满盈者岂有不倾覆之理。同时,也告诫弟子们要求上进,不自满,为人中正。孔子所见到的欹器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

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半坡遗址和其他一些遗址中出土了一种小口尖底双耳红陶瓶。实验表明,用绳子系这种陶瓶的双耳,将其放入水中,不仅能自动汲水,而且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征。其原理大体是,空瓶的重心高于耳部,因此用绳子系瓶的双耳,将其放入水中后,由于浮力和瓶的轴线的交点,即定倾中心总是低于空瓶的重心,陶瓶必然从铅垂状态倾倒至水平状态(虚则欹);水流入瓶中,然后将瓶提起,瓶和水的总重心下移到耳的上边沿之下时,瓶不翻倒。当瓶中水量适中,使盛水瓶的重心低于耳部时,瓶身自动扶正(中则正);往瓶中继续注水,使盛水瓶的重心又上移,当重心高于耳部时,瓶身倾倒(满则覆)。这种自动汲水用具,是先民们对重心的一种利用。但当时是否带有告诫性质今已难考,具有告诫意义的欹器至迟见于春秋时期,君主可置于座右以为戒。之后,对其具体形态常有改进和创新。南北朝时期,南齐祖冲之和西魏文帝元宝炬都曾制作过欹器。

南史·祖冲之传》曰[837]

永明中,竟陵王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与周庙不异。

据此,祖冲之(429-500)在南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曾制作欹器,献给竟陵王萧子良,这是没有问题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周庙欹器在战乱中失踪,其形制和制作方法也失传了。因此,祖冲之欹器“与周庙不异”,恐言过其实。

周书·薛憕传》记载[838],西魏文帝元宝炬(535至551年在位)大统四年(538),曾制作过二件欹器:

一为二仙人共持一钵,同处一盘,钵盖有山,山有香气。一仙人又持金瓶以临器上。以水灌山,则出于瓶而注乎器,烟气通发山中,谓之仙人欹器。一为二荷,同处一盘,相去盈尺,中有莲下垂器上,以水注荷,则出于莲而盈乎器,为凫雁、蟾蜍以饰之,谓之水芝欹器。二盘各处一床,钵圆而床方,中有人,言三才之象也。皆置清徽殿前。器形似觥(读gōng,中国古代盛酒器)而方,满则平,溢则倾。

上述“仙人”“水芝”二欹器“满则平,溢则倾”,与以前欹器的基本特征“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是不相符的。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周书》的作者未加考察等原因所致。但总的说来,“仙人”“水芝”二欹确实器精巧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这反映了北朝时期具有相当高的制造工艺水平。

此外,前已述及的铁质浑仪[839],也当为北朝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