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建筑师郭善明及其建筑成就

北朝建筑师郭善明及其建筑成就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查《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水经注》等文献中记载的建筑师,多为以文功武略见长的“业余建筑师”。从零星的文献资料可知,他是北魏皇家建筑师,活动在太武帝和文成帝年间。可见,郭善明具有优秀的建筑才能且颇有建树,文成帝时已升任给事中。王遇事孝文、宣武两帝,期间重要建筑多与王遇有关。模范,即模型,这是有关建筑模型的最早记载,表明蒋少游当时已具备了运用建筑模型纵观全局的建筑设计思想。

北朝建筑师郭善明及其建筑成就

我国古代从事建筑设计与实践的人,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百工”。只有少数人有幸入仕、位列工官,以建筑为正业被载入史册。北朝期间亦然。查《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水经注》等文献中记载的建筑师,多为以文功武略见长的“业余建筑师”。现从史料中摘录几例列举如下。

一、莫题

莫题,雁门繁峙(今山西应县东北)人,生卒年不详。史籍称其“有策谋”,因军功被封为大将,爵东宛侯。莫题是最早被任命为主持兴建北魏平城的人。《魏书·莫含传》曰[644]

太祖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运材数百万根。以(莫)题机巧,征令监之。召入,与论兴造之宜,(莫)题久侍颇怠,赐死。

可见,北魏初,道武帝拓跋珪欲以中原的邺城、洛阳城、长安城为蓝本,兴建北魏首都平城。莫题因聪慧灵巧被委以建设负责人,但其“久侍颇怠”,终被赐死。另据《魏书·天象志》记载[645],天赐三年(406)六月,道武帝“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魏始有邑居之制度”。从这条文献看,道武帝大规模兴建平城,应始于天赐三年,莫题被赐死也可能是这一年。

莫题怠工原因不明。当时只有邺城为北魏占据,莫题如去洛阳、长安考察,困难很大;或者出身于燕代地区的莫题,对于把平城改建成邺、洛、长安城的样子,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总之莫题“久侍颇怠”,建造未遂。

二、郭善明

郭善明,史籍无传。从零星的文献资料可知,他是北魏皇家建筑师,活动在太武帝和文成帝年间。《北史·蒋少游传》曰[646]

文成时,郭善明甚机巧,北京宫殿,多其制作。

《魏书·高允传》曰[647]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

可见,郭善明具有优秀的建筑才能且颇有建树,文成帝时已升任给事中。郭善明事太武、文成两帝,因此,“北京宫殿”应指太武、文成两帝在平城时所兴建的宫殿。如太武帝时期兴建的万寿宫永安殿、安乐殿、临望观、九华堂、承华宫、东宫,文成帝时期兴建的太华殿等。这些宫殿位于平城宫城内,其兴建、改造及修葺应多由郭善明主持。

三、王遇

王遇(约435-504),字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今陕西省澄城县)人,羌族。曾改姓钳耳,世宗宣武帝时,复改为王。《魏书·王遇传》记载[648],王遇是北魏地位显赫的宦官之一,从小被阉为宦,宫中生活了60多年。其经历坎坷遭遇奇特,养成了古怪、复杂多变的性格,同时也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建筑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魏书·王遇传》曰[649]

遇性巧,强于部分。北都方山、灵泉、道俗居宇及文明太后陵庙,洛京东郊马射坛殿,修广文昭太后墓园,太极殿及东西两堂、内外诸门制度,皆遇监作。

说明王遇聪慧灵巧,在建筑方面有特别强的天赋和能力。王遇事孝文、宣武两帝,期间重要建筑多与王遇有关。当代有学者将王遇的建筑贡献概括为四方面[650]

其一,有关皇家陵墓(园)的设计、监作。王遇在平城设计、监作了文明冯太后的方山永固陵、孝文帝寿陵(万年堂);在洛阳主持了“修广文昭太后墓园”等。

其二,云冈石窟部分建筑的设计、营造。由《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可知,王遇在太和八至十三年(484-489),参与设计、营造云冈石窟的护国寺、祟教寺工程。

其三,有关寺院(庙)的设计、施工。王遇所主持设计、施工的寺院至少有四处。一为崇光宫。北魏文明太后冯氏曾在平城建崇光宫。孝文帝延兴二年(472)春,“改崇光宫为宁光宫”。王遇作为文明太后的心腹宦官,理应是崇(宁)光宫的设计营建者;二为思远寺。思远寺位于方山孝文帝寿陵旁,建于太和三年(479)。为孝文帝诏建,显然是皇家寺院。据“北都方山、灵泉、道俗居宇……皆遇监作”,思远寺的设计者当为王遇。三为祗洹舍(即庙,祭祠)。《水经注·漯水》记载[651]:“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祗洹舍于东皋,椽瓦梁栋,台壁权陛,尊容圣像。”祗洹舍是当时重要的佛教建筑,其设计、监作者是王遇。四为晖福寺。据《大代岩昌公晖福寺碑》(现藏陕西省博物馆碑文,太和十二年(488),王遇在家乡陕西省橙城县旧宅上设计建造了晖福寺。

其四,洛阳城中重要建筑的设计、监作。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王遇设计、监作了“洛京东郊马射坛殿”、宫城内的“太极殿及东西两堂”“内外诸门制度”,以及官府(民用)建筑等,如恩幸赵修的宅第。

四、蒋少游

蒋少游[652][653](?—501),青州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博兴县)人,北魏著名建筑家、书法家、画家和雕塑家。青州蒋氏原本山东士族,但蒋少游作为“平齐户”被掳掠至平城,后因才华超众及权臣举荐方脱籍入仕,并得到重用,先后被委以辨章郎、散骑侍郎、都水使者、前将军、将作大匠、太常少卿等官职。

太和十五年(萧齐永明九年,491),蒋少游主持修建太庙。之后又受命到洛阳测量魏晋宫殿基址,并以副使身份随秘书李彪(字道固)出使南齐,考察齐都建康城的规划及宫苑形制。对此《南齐书·魏虏传》载[654]:“(永明)九年,遣使李道固、蒋少游报使,少游有机巧,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虏宫室制度皆从其出。”蒋少游返回平城后,便把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宫室的建筑样式凭记忆绘出。太和十六年初,孝文帝下诏拆除平城宫城中的太华殿改建太极殿,以作为皇室的正殿。蒋少游担任了具体的设计、施工任务,同年十月即竣工。据《水经注·漯水》记载[655],与太极殿同时兴建的尚有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等门,门上都配置了望楼。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蒋少游在营建新都洛阳的过程中,主持了太极殿、金墉城门楼的设计及华林殿、池沼的修旧增新,建造了供皇室“池湖泛戏舟楫之具”的园林。这些建筑构思奇巧,形象华美,广受赞誉。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瑶光寺条”赞美金墉城门楼曰:“高祖在城内作光极殿,因名金墉城门为光极门,又作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魏书·蒋少游传》曰[656]:“少游又为太极立模范,与董尔、王遇共参之。”太极,指太极殿。模范,即模型,这是有关建筑模型的最早记载,表明蒋少游当时已具备了运用建筑模型纵观全局的建筑设计思想。

此外,蒋少游具有高超的绘画、书法、雕刻才艺。《水经注·漯水》篇曰[657]

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辨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

我国第一部绘画史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把蒋少游列为北魏第一人[658]:“少游敏慧机巧,工画,善行、草书。”我国第一部书法通史宋代陈思《书小史》云[659]:“蒋少游,乐安博昌人,有才学,敏慧机巧,工画,善行、草书及雕刻。”

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易服饰。蒋少游主管服饰的改革、设计,他设计的服饰为褒衣博带样式,由于孝文帝的推动,大兴于世。《魏书·蒋少游传》云[660]

及诏尚书李冲与冯诞、游明根、高闾等议定衣冠于禁中,少游巧思,令主其事,亦访于刘昶,二意相乖,时致诤竞,积六年乃成,始班赐百官。冠服之成,少游有效焉。

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蒋少游去世,被追授为龙骧将军、青州刺史,谥号曰质,留下生前著作《文集》十多卷。

五、李冲

李冲(450-498),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北魏著名政治家、建筑家。李冲出生显贵,很早就进入仕途。因其行为严谨,做事机敏,逐渐受到宠信,升任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谋划迁都洛阳之初,就“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661]。《魏书·穆亮传》对穆亮一生的文治武功录之甚详,但营建洛京之事只字未提。董爵不见经传。唯李冲有从事建筑经历的记载,《资治通鉴·齐纪三》曰[662]

魏主(孝文帝)毁太华殿为太极殿,戊子迁永乐宫。以尚书李冲领将作大将,与司空穆亮共营之。

隋书·牛弘传》曰[663]

弘请立明堂,有云后魏代都所建,出自李冲。三三相重,合为九室,檐不覆基,房间通街,穿凿处多,迄无可取。

《魏书·李冲传》曰[664]

(李)冲机敏有思巧,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勤志疆力,孜孜无怠。旦理文簿,兼营匠制。几案盈积,剞劂在手,终不劳厌也。

从上述文献可知,李冲在平城期间,兼任将作大将,规划、设计过明堂、圆丘、太庙等礼制建筑及太极殿。考虑到李冲公务繁忙,具体任务可能由蒋少游完成。但是工程的总体规划非李冲莫属。也可断定,奉诏“经始洛京”者,虽有三人,而真正的规划设计者和工程总指挥应为李冲,即“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

李冲在“太和改制”期间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提出实行“三长制”,修订魏律,参与改革官制、礼乐、服饰,配合孝文帝迁都洛阳等,功勋卓越。太和二十二年(498),李冲去世,年仅49岁。为之,孝文帝悲痛欲绝,亲自安排将其葬于覆舟山下的杜预墓旁,并追授司空公,谥号文穆。(www.xing528.com)

六、茹皓

茹皓,北魏著名园林建筑师,字禽奇,旧时吴地人,生卒年不详。茹皓容貌喜人,性情谨慎柔顺,深受世宗宠爱,升任其为骠骑将军,并命其营造洛阳华林园。《魏书·茹皓传》记之曰[665]

(茹皓)迁骠骑将军,领华林诸作。皓性微工巧,多所兴立。为山于天渊池西,采掘北邙及南山佳石。徙竹汝颍,罗莳其间;经构楼馆,列于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世宗心悦之,以时临幸。迁冠军将军,仍骁骑将军。

可见,茹皓设计和建造的华林园是很成功的。

茹皓荣华一生,颇获帝宠,遭人嫉妒,终以反叛构陷,食椒而死。

七、郭安兴

郭安兴,史籍无传。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始建洛阳永宁寺、塔,神龟二年(519)八月竣工,建造者为郭安兴。《魏书·蒋少游传》曰[666]

世宗、肃宗时,豫州人柳俭,殿中将军关文备、郭安兴并机巧。洛中制永宁寺,九层浮图,安兴为匠也。

2001年,洛阳市一座北魏墓(NH555)(图7-1)[667],经鉴定墓主人为郭定兴,太原晋阳人。志文中有:

君讳定兴,太原晋阳人也……弟强弩将军,永宁、景明都将,名安兴。智出天然,妙感灵授。所为经建,世莫能传。论功酬庸,以授方伯……

图7-1 魏故河涧太守郭君墓志

有学者证明志文中的郭安兴与《魏书》中的郭安兴为同一人[668]。可见郭安兴颇具建筑才能。志文说,郭安兴任强弩将军及永宁、景明“都将”。都将,北魏始设,其职掌主要分为领兵、镇戍、营作三类。永宁、景明都将,显然是营作,即营造永宁寺和景明寺的技术总监或总工程师。

《魏书》说,郭安兴任殿中将军,“机巧”,营造洛阳永宁寺、塔时“为匠”。说明郭安兴不仅是永宁寺和景明寺的设计者,而且是具体建造者。永宁、景明寺皆为皇家寺院,建筑规制、恢宏。特别是永宁寺木塔,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六《谷水》记载,塔基方一十四丈,塔高四十九丈。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建造如此巨大体量和如此高度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志文中描述了郭安兴的建筑才华:“智出天然,妙感灵授。所为经建,世莫能传。”可谓实至名归。

八、辛术

辛术,字怀哲,东魏、北齐时著名的军事家、建筑规划师,生卒年不详。史籍称其“少爱文史,晚更修学,虽在戎旅,手不释卷”[669]。辛术的政绩主要在军事和政治方面。辛术最初入仕,就参与规划、营造东魏、北齐邺都。《北齐书·辛术传》曰[670]

(辛术)少明敏,有识度。解褐司空冑曹参军,与仆射高隆之共典营构邺都宫室,术有思理,百工克济。

最初,辛术任司空胃曹参军,是一个管理盔甲武器的参谋。参奏推荐李业兴时迁起部郎中,主管营造。《魏书·李业兴传》[671]中称辛术任的起部郎中时,与仆射高隆之共同主管营建邺都宫室。辛术有构思,百工之事都能成功。辛术为了很好地完成任务,还推荐了李业兴。可见辛术在营造邺南城时,作出了积极贡献。

北齐天保十年(559),辛术去世,享年60岁。北齐皇建二年(561),追赠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青州刺史。

九、李业兴

李业兴(483-549),上党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一带)人,北魏、东魏时著名的历算家、建筑规划家。这里叙述其在建筑方面的成就。

孝武帝永熙二年(534)二月,东魏迁邺。邺城在前燕王朝灭亡160余年后再为国都,原来的邺北城已经残破,加之自洛阳迁“户四十万”至邺,京都的扩建或新建非常紧迫。次年,在邺城之南增筑新城,称作邺南城。东魏欲将邺城营造成天下文化、政权的正统所在,即争正朔的名分。起部郎中辛术上奏曰[672]

今皇居徙御,百度创始,营构一兴,必宜中制。上则宪章前代,下则模写洛京。今邺都虽旧,基址毁灭,又图记参差,事宜审定。臣虽曰职司,学不稽古,国家大事非敢专之。

显然辛术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于是,他就推荐了李业兴[673]

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

可见,李业兴因其博闻多识,而得以具体负责设计、并带领画工勾描蓝图。其意见在营建邺南城时起了主导作用,应是具体的策划者和施行者。同时,他也参与了东魏各种典章制度的制定与修订。

孝静帝武定五年(547),李业兴因案事牵连入狱。武定七年,死于狱中,终年66岁。

十、宇文恺

宇文恺(555-612),北周、隋代著名城市规划家、建筑家。字安乐,鲜卑人,祖籍朔方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后迁居长安。史称“少有器局”。

北周大象二年(580),杨坚任北周宰相后,宇文恺又被任命为上开府、匠师中大夫。《唐六典》卷二三“将作都水监”条记载:“后周有匠师中大夫一人,掌城郭、宫室之制及诸器物度量。”推知宇文恺青年时已显示出在建筑和工程管理方面的才能。

隋文帝“修宗庙”时,宇文恺被任为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负责宗庙的兴修事务。宗庙建成后,被加封为甑山县公,邑千户。隋开皇二年,隋文帝下令营建新都,命左仆射高颎和宇文恺主持这项工程。《隋书·宇文恺传》记载[674]

及迁都,上以恺有巧思,诏领营新都副监。高颎虽总纲要,凡所规画,皆出于恺。

可见当时实际上具体负责设计、建造的是宇文恺。为了营建新都,宇文恺首先对汉长安城的周围环境进行了勘察。最后,选定长安城东南龙首川一带平原作为新都城址。根据实际需要,并借鉴前人营造都城的经验,宇文恺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绘制了平面设计图样。因杨坚在北周时被封为大兴公,故新都命名为大兴城,于开皇二年六月破土动工,次年三月基本竣工,历时仅九个月。隋大兴城特色鲜明、规划合理、结构严谨、规模宏大,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

开皇十三年,隋文帝要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建仁寿宫,经右仆射杨素推荐,任命宇文恺为检校将作大匠,后又拜为仁寿宫监、将作少监。在宇文恺主持下,仁寿宫建造得非常华丽,成为隋文帝经常临幸的别宫。仁寿二年(602),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卒,杨素和宇文恺受命营造皇陵太陵。事毕,隋文帝很满意。仁寿四年,隋炀帝即位,认为大兴城地处西北,物资转运困难,不能满足朝中的庞大开支,且不利于对全国的控制。于是,在大业元年(605)下令,由宇文恺主持,营建东都洛阳。宇文恺先任营东都副监,很快又升任将作大匠。他规划设计的东都,原则上和大兴城一致,只是在形式上不完全对称。新建的洛阳城整体气势恢宏,其宫殿比大兴城更加富丽堂皇。炀帝对此非常满意,升宇文恺的官位至开府,拜授工部尚书。

隋炀帝到北方巡行,想向西戎、北狄等少数民族夸耀隋朝的强盛,便令宇文恺做了一张大帷幕,幕下面可坐数千人。炀帝大为高兴,赏赐宇文恺各色锦帛1000段。宇文恺又建造了“观风行殿”,上下分合建成,可以迅速拆卸和拼合。上面可容纳侍从护卫数百人,下面装置车轴和轮子,可快速推移,若有神功。西戎人和北狄人见到这些,莫不惊骇。炀帝则满心喜悦,对宇文恺予以重赏。隋炀帝准备修立明堂,众人议论纷杂,都不能决断。宇文恺博考群书,上奏《明堂议表》,并用木料制作了模型,表现了他的巧思和学识渊博。恰遇辽东之战,明堂未建。

宇文恺还主持过水利工程。早在开皇四年(584),受命负责开凿广通渠,将渭水导入黄河。该渠从大兴城到潼关,全程300多里,要经过崇山峻岭。宇文恺亲自勘察河流,考察地理环境,制定了周密的施工计划。工程完成、河渠通航后,既改善了当时的漕运,又灌溉了两岸的农田,隋唐关中的富庶颇得益于此。同时,也为日后开凿大运河取得了宝贵经验。

宇文恺也是漏刻制造专家,据《隋书·天文志》记载,隋炀帝“令与宇文恺,依后魏道士李兰所修道家上法秤漏,制秤水漏器,又作马上漏刻,以从行辨时刻”[675]。前已述及,有多位学者对马上漏刻结构进行了研究,尚无统一意见。

大业八年(612),宇文恺卒于官任,时年58岁。隋炀帝非常惋惜,赐谥号康。宇文恺生前撰有《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皆流传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