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很早就重视人文地理的记述和研究。《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人文地理著作,它将天下划为九州,并分别记载了主要河流;其中有几个州的地理位置是以水系为基础来表述的。《史记·货殖列传》是我国第一部经济地理专著。《汉志》后序所引朱赣《风俗》和刘向《域分》中对战国至西汉以来各地的人文地理要素及其区域差异,都有极为生动的叙述,不仅写出了各区域的特点,还指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同时又阐述了各区域经济、文化差异的环境因素和历史渊源。之后,一些正史地理志特别是方志中都有大量的人文地理的记述。《水经注》中关于人文地理方面的记载也非常丰富。
一、行政区划及城邑
《水经注》以水为纲,因此对行政区划的记录不及专门的方志记载条理。但在时间上一直追溯至先秦,有些方面可以弥补正史地志的缺漏;其中一些县名为前人记载所遗失;另外《水经注》在记载一些县名时,非常重视其渊源,这也是《水经注》的重要贡献。
《水经注》记载的各类地名中,城邑与都会的地名近3000处,为我国古代城市地理累积了丰富的资料。其中有许多我国古代建城的资料,如卷十五《洛水》注中:
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凑。
《水经注》记载的大量城邑中,有很多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都会,其中不乏历朝首都。如卷十九《渭水》注中记载了秦、汉故都长安城,就其城门、城郭、街衢、宫殿、园苑等详细记载,仅仅对长安城的十二座城门的记载就用了600多字,其详尽细致,可见一斑。卷十六《榖水》注中记载了作为东周、后汉、魏、晋的故都和当代北魏的首都的洛阳城,作者做注7400余字,是为全书第一长注。注中涉及城市建筑史、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水利设施以及城门方位、街市布局、园苑结构、宫殿建筑、人物事故等等,详尽至极。同样,卷十三《漯水》注中,对北魏旧都平城做了详尽记载,不仅涉及城内的门阙坛台、宫殿楼阁、寺观浮图、川渠道路,还对城外的山水池沼、园苑陵墓等做了详细描述。此外,对于许昌、邺城等曾经短期为都,甚至没做过都城的繁盛城市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二、水利工程与交通
《水经注》中记载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涉及灌溉、防洪、航运和水产养殖等多个方面。在卷三十一“清水”经中有:
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故谚曰: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业庾公昌。昔在晋世,杜预继信臣之业,复六门陂,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
卷十四《鲍丘水》注中,从勘测、设计、施工到灌溉效益,详细介绍了车箱渠的情况:
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并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
《水经注》还介绍水利工程灌溉下的农田,如卷十六《沮水》注中记载郑渠所灌溉的农田:
使水工郑国间秦,凿泾引水,谓之郑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所谓瓠中也,……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皆亩一钟,关中沃野,无复凶年。
可见此处水利灌溉的功效显著,使得该地域农田“无复凶年”。
《水经注》记载的各类桥梁共达90余处,其中包括石桥、木桥、索桥、浮桥、阁桥、竹桥等。其内容涉及桥梁种类、建桥时间、建桥人物等,为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及河道迁移、水文变迁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在描绘长安渭桥时说:
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黄图》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南有长乐宫,北有威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有令丞,各领徒千五百人。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也。
《水经注》中还记录了90多处津渡地名。卷十《浊漳水》中记载,“漳水又历经县故城西,水有故津,谓之薄落津。昔袁本初还自易京,上已届此,率其宾从,楔饮于斯津矣。”可见此津渡容量之大、设施之完善。除“泛舟而渡”的津渡外,还有“涉水而渡”。卷二十八《沔水》注中:“沔水又东偏浅,冬月可涉渡,谓之交湖,兵戎之交,多自此济。”(www.xing528.com)
作为专门记录河流的巨著,《水经注》不仅记录内河航行,还记载了许多陆上道路,全书记载的各种道路地名在120处以上。在记录道路时,它不仅说明其起讫途径、兴衰沿革,还将其沿途的山川地貌、聚落城镇和人物掌故记载一番。如卷四《河水》注中有:
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焉,水南导于千崤之山,其水北流,缠络二道,汉建安中,曹公西讨巴汉,恶南路之险,故更开北道,自后行旅率多从之,今山侧附路有石铭云:晋太康三年,弘农太守梁柳修复道。
《水经注》中记载了很多古代中原地区的道路,如卷四《河水》注中的函谷关涧道和巅坂道,卷九《沁水》注中的野王道,卷十五《洛水》注中的郏鄏陌,卷十六《穀水》注中的白超垒大道等。
三、其他人文地理知识
郦道元生于战乱年代,本人曾陪同皇帝北巡并参加战争,因此《水经注》中的地理记载就会注意到兵要知识,在描述河川山岳、城邑道路的时,时常会突出这些地方发生过的战争。全注中共记大小战役300余次,有详有略。如卷六《汾水》注中记载的秦晋之战仅此一句:“《春秋》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至于刳首。”而在卷十七《渭水》注中则记:
县有陈仓山,……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使昭乡人靳祥说之,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
作者还分析了地理优势在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认为山岳、关隘、河川、渡口、桥梁、道路、聚落、仓储等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如卷二十《漾水》注中:
(清水)又东南迳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张载铭曰:一人守险,万夫趑趄。信然。故李特至剑阁而叹曰: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不奴才也。
《水经注》中记载争夺优势地理位置、依靠优势地理位置战胜或战败的例子举不胜举,非常精彩。
《水经注》还记载了已经湮灭的和当时还存在的园林,其中最为详细的是对洛阳的芳林园和华林园的描述,在卷十六《穀水》中有:
孙盛《魏春秋》曰:景初元年,明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及五色大石于大行穀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于时百役繁兴,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已下,莫不展力,山之东,旧有九江,陆机《洛阳记》曰:九江直作圆水,水中作圆坛三破之,夹水得相迳通。《东京赋》曰: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今也,山则块阜独立,江无复仿佛矣。
《水经注》中还记载了不少陵墓,全注记载各种陵墓多达260余处,其中也包含一些传说。如卷三《河水》注中的黄帝冢等,其中用近500字描述秦始皇造陵墓的奢侈行为,很是详细。
《水经注》还对采矿、冶金等工业做了记载。全注共记载矿山、盐场等120余处,其中90多处信息可靠。卷三十三《江水》经记录了朐忍县的井盐采制业:
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
此外,《水经注》在三国都市文化地理的内容,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可以补充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的不足。[6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