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时,名医辈出,传世医著大量涌现。就南北朝而言,北朝虽然没有出现像南朝陶弘景那样的医药大师,但在方剂学著作等方面亦颇具特色。
前已述及,北朝李修的《药方》百余卷[579]、王显的《药方》[580]三十五卷、昙鸾[581]的《疗百病杂丸方》三卷和《沦气治疗方》一卷、姚僧垣的《集验方》十卷、许澄的《备急单要方》三卷等,都是方剂学著作的代表。
一、徐之才对方剂学的贡献[582][583][584]
名医徐之才对药物方剂的组成原则和方法颇有研究,贡献显著。在其详加修订的《药对》等书中,总结和发挥了我国传统医学的“七方十剂”中关于“十剂”的理论和经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所谓“七方”,即大、小、急、缓、奇、偶、复等七方;所谓“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十剂。这是徐之才根据方剂的具体功用,对方剂的分类,具体内容如下:
宣剂,宣可去壅,生姜、桔皮之属;
通剂,通可去滞,木通、防己之属;
泄剂,泄可去闭,葶芷、大黄之属;
重剂,重可去祛,磁石、铁粉之属;
滑剂,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
燥剂,燥可去湿,桑皮、小豆之属;
这种统一的按方剂功用分类的方法,结合陶弘景按药物功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不仅给处方用药带来很大方便,还使中医学在临床处方的药物调遣和配伍原则的掌握上,有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新规律可循,所以后世医家一直乐于采用。(www.xing528.com)
另外,徐之才对妇产科学也颇有研究,特别是他提出的“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对妇产科的产期卫生、胎儿发育等都有所创见。关于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马王堆帛书《胎产书》中已有所记述,但内容简单。徐之才则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胚胎形态发育过程: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胎;四月成血脉;五月四肢成,毛发初生,胎动无常;六月成筋;七月骨、皮毛成;八月九窍成;九月六腑百节皆备;十月五脏俱备。六腑齐通,关节人身皆备,即产。
这一描述与现代的认识相近,并成为现代中医人体胚胎理论知识的主要内容。为了促进胎儿健康发育,徐之才更将人体胚胎发育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孕妇的卫生保健,提出“逐月养胎法”,对孕妇的情志、饮食、娱乐等,都随着胎儿的发育,逐月加以规定。其要点如下:
其一,注重饮食调摄。孕早期时,要“饮食情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无食腥辛”。孕中期时,要“调五味,食甘美”,“其食稻谷,其羹牛羊”。
其二,注意劳逸适度。孕妇要“劳身摇肢,无使定止,动作屈伸,以运血气”。或“身欲微劳,无得静处”,“无太劳倦”,“不为力事”,“出游于野”,“朝吸天光”。
其三,讲究居住衣着。孕妇要“深居其处,厚其衣裳”,穿衣“缓带”,经常“沐浴浣衣”,“无处湿冷”,“避寒殃”。同时,告诫孕妇“居必静处,男子勿劳”。这对预防流产、早产和产后感染都有重要意义。
其四,保持良好的心态。孕妇的心理因素对胎儿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是谓外象而内感也。”因此,孕妇“应无悲哀,无思虑惊动”,“无大言,无号哭”,“当静形体,和心志”。
二、《小品方》:一部重要的方剂学医著[585][586][587]
《小品方》又叫《经方小品》,《隋书·经籍志》著录[588]:“《小品方》十二卷陈延之撰。”由于陈延之史书无传,方志无录,除了《小品方》之外,也没有其他事迹可以探寻。因此,实难判断《小品方》成书于何地何时。有学者推断其为南朝刘宋时期的医家所撰,大约成书于454至473年之间,但证据不足。也有可能是在北魏孝文、宣武年间编撰。如前文所述,其时北魏皇家组织收集医药方剂,分别由李修、王显主持编修《药方》,或许激发民间撰修方剂学医籍的热情,《小品方》则应运而生。
《小品方》是我国隋唐以前医学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方书。唐代,《小品方》与《伤寒论》相提并论,都是当时学医者必读的教材。其内容被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急备千金要方》、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方》等医学名著广泛收录。而且影响远及海外,朝鲜、日本两国均曾将此书列为医学生必修之课。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他将《小品方》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并列,认为这四本医籍在医学上的地位如同儒家的“四书”一样重要。然而,由于《小品方》于宋代佚失,故后世无从观其全貌。
1985年,日本学者在日本《尊经阁文库图书分类目录》“医学部”中,发现了《经方小品》残卷。经研究确系陈延之《小品方》第一卷抄本。残卷中恰好包含了自序、目录等内容,据此,人们对《小品方》的结构及成书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据陈延之在自序中所言,《小品方》共参考了18种300多卷前人著作。其中不乏出自张仲景等医学大家的经方。值得肯定的是,陈延之对于旧方的运用并不墨守成规,他反对“唯信方说,不究药性”的时弊,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地灵活运用。从书中组方来看,组方用药以简单、方便为主,收录方剂多为小方,很少有超过十味药的大方,但疗效却很灵验,而且药物的选择也体现了方便经济,以“山草中可自掘取”为原则。显然,这与《肘后备急方》一样,也是适合寻常百姓使用的“救世良方”。
《小品方》全书共12卷:第1卷有序文,总目录,用药犯禁诀等。第2到第5卷为渴利、虚劳、霍乱、食毒等内科杂病方。第6卷专论伤寒、温热病的诊治。第7卷为妇人方。第8卷为少小方。第9卷专论服石所致疾病之诊治。第10卷为外科疮疡、骨折、损伤等。第11卷论述了本草药性,是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增补民间用药经验而成。第12卷为灸法要穴、灸治禁忌、诸病灸法等。
在全书各卷中,陈延之对第6卷特别看重,并以“秘要”“最要”的字眼称之。该卷主要论述伤寒与瘟疫的病因及治疗。陈延之认为,前代医家对于伤寒、天行、温病的认识模糊,指出三者的病名、病因各不相同,并且分别确立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及药方。其中,一些药方如葳蕤汤、芍药地黄汤等都成为名方而流传后世。后世医家对此卷的创新性评价也颇高,认为其从理论上提出了伤寒、温病分治学说,创立了治疗温热病、瘟疫、天行病的一系列针对性的方剂,为后世治疗温病、瘟疫,最终建立温病理论、学说奠定了基础。
《小品方》中对杂病、急救等的一些实践经验的总结与记录都极有价值。如王焘《外台秘要方》引其卷十所记“疗入井冢闷死方”。该方认为枯井、深冢等中会有毒气,如果人贸然进入,会致人昏迷乃至死亡,因此如果人非要进入的话,应该先将鸡鸭等动物投入,观察动物的情况再进行判断。这种利用动物实验以判断井冢中有毒与否的方法,在现代的检验方法发明之前,也一直被用以探明枯井、深冢和矿井、山洞有无毒气。又如小儿误吞针入咽取不出,《小品方》提出了用吸铁石的方法,该方法在后世不断地改进,救治了许多危急患儿。
除此之外,《小品方》中的贡献还有很多。如首次明确记载了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详细描述了脚气病的症状等。又如《小品方》中主张晚婚,认为如果过早结婚、生育的话,生理上尚未完全成熟,肾气不固,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无病亦夭”,在当时婚育普遍较早的情况下,应该说这是颇有见地的。值得注意的是,《小品方》中不但记载了多种安胎方药,而且还记载有去胎方,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人为使用药物流产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