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地利君主的起义和王室婚姻

奥地利君主的起义和王室婚姻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515年,农民起义在卡尼奥拉爆发并迅速蔓延至邻近省。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期间,奥地利大公国的许多事务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事务密切相关。1515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孙子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与波希米亚国王兼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的女儿安妮结婚,而孙女奥地利的玛丽则与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儿子拉约什二世结为伉俪。

奥地利君主的起义和王室婚姻

(1493年到1740年)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真正巅峰可以追溯到1493年到151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时期。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登上王位后就统一了家族的所有领地:奥地利、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卡尼奥拉和蒂罗尔。领土一直延伸到的里雅斯特和阜姆的大海。1500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继承了戈里察、格拉迪斯卡、帕津和普斯特山谷。1509年,虽然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与威尼斯共和国的战争中失去了亚得里亚海的海港,但这些海港很快又被收复了。对奥地利大公国来说,与瑞士人的战争就没那么幸运了。在一场激烈的战争后,瑞士邦联成员带着长矛、长戟入侵奥地利大公国的士瓦本和蒂罗尔,摧毁了两百多个村庄和城镇,杀害了两万多奥地利人。1499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同意签署《巴塞尔和约》[1]。按照该和约,瑞士人最终摆脱了自己对哈布斯堡王朝及其君主的所有义务。但这一失利实际上因祸得福,奥地利大公国通过集中权力增强了实力。1505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成功干预巴伐利亚继承权之争[2],从巴伐利亚夺取了一些城镇,特别是库夫施泰因、拉滕堡和基茨比尔领主地位让他在德拉瓦河和伊松佐河的发源地站稳脚跟。这样一来,当时的奥地利版图就成了半圆状,从西里西亚到瑞士,一直延伸到德意志南部边境。同时,奥地利大公国的领地分散在士瓦本、阿尔萨斯和黑林山。

奥地利大公国的臣民中有德意志人、斯拉夫人和意大利人。然而,就如现在的情况一样,当时的德意志人主要生活在德意志地区附近,再加上该民族天生具有的坚毅性格和皇帝王冠具有的威望,在当时臣民中占主导地位。

在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期间,除威尼斯人、瑞士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事件之外,在世袭省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农民起义。1515年,农民起义在卡尼奥拉爆发并迅速蔓延至邻近省。这场起义与匈牙利王国捷尔吉·多萨带领的农民起义发生时间差不多,并且也是由饥荒和贵族的自私苛刻引发的。卡尼奥拉的斯洛文尼亚农民以“我们的旧权利”为口号,像马扎尔库科兹起义一样,宣称他们反抗的不是君主,而是贵族。农民起义迅速蔓延,按照当时的说法,这些起义农民组建了一支八千人的军队,到处散布恐怖信息,占领城堡,并绞死贵族。然而,就像后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的农民起义一样,这场运动被残酷镇压了。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总是需要钱,他经常要求各世袭省议会提供补给,却经常遭到拒绝。各省都很穷,而君主更穷。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不得不承诺,未经各省同意就不得发动战争。在他的统治下,全体议会将各省更紧密地组织联系在一起。比如,1502年,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和卡尼奥拉都派代表出席了在维也纳新城召开的议会。

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期间,奥地利大公国的许多事务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事务密切相关。许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继任者在统治期间也将奥地利大公国的事务与神圣罗马帝国的事务联系在一起。1493年,父亲腓特烈三世驾崩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希望能让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在家族中世袭,以扩大哈布斯堡家族的利益。他认为,要实现此目的,关键在于:吞并荷兰,收复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在勃艮第公爵丰厚遗产之争[3]中击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重申在意大利的主权,并让奥地利大公国成为选帝侯国。此时,选帝侯意识到神圣罗马帝国有必要进行改革,因此,在支持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方面就显得冷淡,并且在奥地利大公国成为选帝侯国问题上,断然拒绝遵从他的意愿。尽管几个世纪以来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是王冠的佩戴者,但还是被能够授予王冠的机构排除在外。后来,哈布斯堡家族以波希米亚王国国王的身份成为选帝侯成员。尽管如此,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仍继续执行其他计划,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把家族利益与神圣罗马帝国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机会。在1506年召开议会前,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称,如果能得到适时的帮助,他希望有一天能同时获得波希米亚王冠和匈牙利王冠。

通过明智的家族联姻政策,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提高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声望和权力做出了巨大贡献。1477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与勃艮第的玛丽结为伉俪,为获得“大胆查理[4]的广袤领地和兼并荷兰、勃艮第和意大利并在这些地方取得一定势力做了准备。通过与波希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的统治家族联姻,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后来奥地利大公国奠定了基础。与其他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相比,下面这句诗更适合描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与勃艮第的玛丽结为伉俪

让别人去打仗吧,你,幸福的奥地利,去结婚吧!战神玛尔斯赐给别人的,爱神维纳斯也会赐给你。

1515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孙子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与波希米亚国王兼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的女儿安妮结婚,而孙女奥地利的玛丽则与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儿子拉约什二世结为伉俪。在此期间,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和弟弟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访问了维也纳。访问期间,奥地利大公国、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之间古老的继承条约得以续订。奥地利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些条约。正是这些条约使奥地利成了多瑙河中游的主导力量,也使哈布斯堡王朝将波希米亚、匈牙利和奥地利统一在其权杖下。然而,从16世纪开始,奥地利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常常使历史学家忘记与其命运密切相关的各民族的内部历史。

1519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驾崩,被葬在因斯布鲁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最喜欢居住在因斯布鲁克。他擅长打猎并十分钟情蒂罗尔山脉。自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一世以来的所有奥地利君主中,没有哪位君主能与他相匹敌,能在人们的记忆中存活这么久。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因骑士诗《赛尔丹克:末代骑士史诗[5]和骑士小说《白色的国王》流芳千古。他是这两部作品的灵感来源,或许还参与了其中一部分写作。他喜欢艺术家和学识渊博的人,是“多瑙河社团联盟”的赞助人。“多瑙河社团联盟”是人道主义学者康拉德·策尔蒂斯在维也纳创立的一种类似于学院的机构。事实上,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执政期间,不只维也纳,整个奥地利都经历了知识和文化的复兴。这是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6]和乌尔里希·冯·胡腾[7]时代德语复兴时期,是新印刷艺术的复兴时期,也是宗教改革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时期。

安妮

奥地利的玛丽

拉约什二世

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结过两次婚,却只有一个合法儿子,即与勃艮第的玛丽生的美男子腓力。“美男子腓力”娶了“疯女胡安娜”。“疯女胡安娜”是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卡斯蒂尔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女儿。1500年,“美男子腓力”去世,留下了两个儿子查理和斐迪南,二人一并瓜分欧洲各国,并把奥地利的名字带到了新世界的大草原。

“美男子腓力”

“疯女胡安娜”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驾崩后,他分别在低地地区和西班牙长大并接受教育的两个孙子查理和斐迪南成了继承人。1519年,查理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为查理五世。1521年,查理五世与弟弟斐迪南就土地划分问题达成协议。根据这一协议,查理五世把奥地利大公国所有领地授予弟弟斐迪南,并授予其帝国将军头衔,同时保留奥地利大公的头衔。查理五世有一半西班牙血统,因此,他并不受神圣罗马帝国人信任。他带来的外国顾问也很不受欢迎。维也纳发生了骚乱,但很快被镇压,两名头目被处决。1521年5月27日,在林茨,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与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兼匈牙利王国国王拉约什二世的姐姐安妮举行婚礼。与此同时,年仅十五岁的拉约什二世也与斐迪南一世的妹妹奥地利的玛丽举行婚礼。这样一来,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明智的联姻计划圆满完成。

斐迪南一世的名声完全被查理五世的名声掩盖了。但实际上,斐迪南一世的统治标志着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开始。即便到19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各国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人们依然记得查理五世拥有广袤的领土。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统治者在1559年《卡托-坎布雷西斯条约》[8]签订后达到了权力的最高峰。但1598年,《韦尔万条约》[9]的签订标志着西班牙统治开始走向衰落。相反,由于拥有世袭省、波希米亚及匈牙利,1558年后,奥地利大公的权力逐步增强。

1526年,拉约什二世在莫哈奇战役中阵亡。斐迪南一世成为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国王。在布拉格及布达举行的加冕典礼上,斐迪南一世发誓要维护两个王国的权力和特权。1531年,不顾新教教徒的反对,斐迪南一世又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并于1558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后,除一个无足轻重的个例[10]之外,神圣罗马帝国的王位一直在哈布斯堡王朝手中。作为坚定的天主教教徒,斐迪南一世反对宗教改革,并尽其所能阻止这场改革进入自己的领地。宗教改革同时伴随着一场可怕的农民战争[11],德意志地区就是如此。萨尔茨堡、施蒂里亚和蒂罗尔都发生了起义。人们在梅兰举行了一次集会,并在会上起草了一份声明。即使今天看来,这份声明透露的大胆和无畏也会使我们震惊。该声明说:“在蒂罗尔,从今以后,只有一条法律,那就是土地法;将不会有穷人难以理解的罗马法律。坐落于因斯布鲁克的政府只能由本民族的人组成。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主教、教堂和乞行僧应受到限制;神父只能承担一种职位。教会多余的收入要献给有需要的穷人。神职人员的财产应当世俗化,修道院的收入应当由国王的差役收取,并用于公益事业。国王只能选择自己的财政代理人;所有司法官员都由人民任命和罢免。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捕鱼和狩猎;大的贸易公司应被取缔,以降低商品价格。除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海关之外,所有海关均应被取缔;同样,领主税和义务劳役要被取缔。应统一规定度量衡和铸币。”农民也在竭力辩解,他们反对的是特权令,而不是国王。斐迪南一世不得不让步。他赦免了叛乱者,并允许实施《梅兰条款》中那些不会影响教会财产的条款。

普里穆斯·特鲁贝尔

在其他世袭省,宗教改革发展迅速。早在1520年,奥地利本土就有狂热的信徒。三十年后,圣体圣血节[12]游行已无法在维也纳举行。二百个教区都没有神父,二百六十八个教区成了新教教徒的教区。宗教改革在施蒂里亚同样发展迅速。1552年,在格拉茨,圣体圣血节游行被镇压。在卡尼奥拉,宗教改革使斯洛文尼亚人的民族语言得以发展;普里穆斯·特鲁贝尔负责几部神学著作在蒂宾根用斯拉夫语印刷,还负责将《圣经》翻译成德语。新教义一直传播到的里雅斯特和戈里察。在蒂罗尔,再洗礼派[13]差点成功引发另一场农民起义。有几次,议会议员也表达了对信仰自由的需要。起初,斐迪南一世禁止使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但最后不得不允许采用两种圣餐形式。

特伦特宗教会议

然而,宗教改革的发展免不了遭遇更激烈和有组织的反抗。从1545到1563年,著名的特伦特宗教会议在特伦特召开。在斐迪南一世的保护下,天主教教义得到清晰的阐述。1547年,斐迪南一世在自己的领地建立了言论审查制度。大约在同一时期,为了与宗教改革做斗争,耶稣会[14]得以成立,并迅速进入奥地利本土。1552年,耶稣会会士在维也纳站稳了脚跟,接着又在1560年和1564年分别在蒂罗尔和在施蒂里亚建立了自己的基地

然而,斐迪南一世遇到的不只是宗教上的麻烦。他不得不目睹自己的领土任由土耳其人践踏。1529年,维也纳被包围。三十年后,卡尼奥拉被土耳其人摧毁。尽管磨难重重,看到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并被加冕为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和匈牙利王国国王,费迪南一世还是很欣慰。长子继承原则在哈布斯堡王朝还没有完全确立。斐迪南一世把奥地利各世袭省分给三个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继承奥地利,上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二世获得蒂罗尔,内奥地利大公查理二世则得到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和卡尼奥拉。

1564年,斐迪南一世驾崩。许多人都赞美他。他受过良好的教育,通晓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喜欢文学自然科学。他虽然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但并不是狂热分子。他如果生活在其他时代,或许会成为各世袭省的优秀统治者。然而,由于满脑子的专制主义思想,斐迪南一世无法理解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宪法。特别是在波希米亚,波希米亚人对他憎恶至极。从他统治时期起就有了“高级战争委员会”。“高级战争委员会”是首个各省共有机构。

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算是一位宽宏大度和具有开明思想的君主。他的导师是学识渊博的沃尔夫冈·席费尔(即西弗勒斯)和科拉廷。这两位导师私下皆信奉新教。为了消除这两位导师对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影响,斐迪南一世把马克西米利安二世送到了西班牙,甚至不打算选他为继承人。

1564年,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执政后,就对宗教改革表现出了好感,并继续推行宗教改革。他与菲利普·梅兰希通[15]保持联系,甚至还把一位新教传教士留在宫廷,这引起罗马教廷的怀疑和焦虑。当圣巴塞洛缪大屠杀的消息传来时,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立刻谴责了行凶者。然而,他拒绝向奥地利各领地提出的要求妥协,不愿驱逐耶稣会会士,只允许贵族信奉新教,拒绝赋予城镇信仰自由。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娶了堂妹查理五世的女儿玛丽。玛丽非常忠于自己的西班牙血统,在抚养孩子长大过程中对“异端邪说”始终怀有恐惧。马克西米利安二世驾崩后,两个儿子鲁道夫(即鲁道夫二世)和马蒂亚斯成为新的统治者。1572年,鲁道夫成为匈牙利王国国王,1575年又成为波希米亚王国国王。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上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二世

内奥地利大公查理二世

菲利普·梅兰希通

圣巴塞洛缪大屠杀

鲁道夫二世

马蒂亚斯

与父亲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宗教宽容相比,母亲玛丽表现出的宗教狂热使鲁道夫二世更加警惕。鲁道夫二世在许多方面都像腓力二世[16],他虽然缺乏意志力,但具有腓力二世那种狂热而忧郁的性格。他因对神秘学的热爱和好逸恶劳而被世人所知。布拉格的辉煌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鲁道夫二世。鲁道夫二世选择在布拉格居住,并在退休后隐居在自己的赫拉德坎尼城堡里。他身边全是天文学家和占星家,其中就有第谷·布拉赫[17]。然而,这个懦弱的皇帝满脑子都是各种危险的幻想,最终丧失了理智。于是,他的弟弟们决定宣布马蒂亚斯为家族统治者。1608年,马蒂亚斯被授予奥地利、摩拉维亚和匈牙利的总督头衔。

鲁道夫二世统治时期,世袭省发生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农民起义。该农民起义主要是由土地问题和人们对信仰自由的要求引起的。鲁道夫二世统治时期,这两种矛盾彼此密切交织。在此期间,耶稣会会士和上层神职人员努力压制人们进行宗教改革。

在施蒂里亚,查理二世同样热衷于恢复天主教。查理二世在格拉茨建立了耶稣会。1572年,被压制了二十年的宗教游行得以恢复。马丁·路德派贵族的抗议被忽视,反宗教改革运动迅速发展。在格拉茨,人们建了一个天主教印刷出版机构,1586年又在此建了一所耶稣会大学。这所耶稣会大学至今依然存在。贵族忍辱负重,不畏惩罚,不得不把孩子送到耶稣会大学接受教育。与此同时,他们的孩子不允许被送进德意志的“异教学校学习。但市民、农民和议员不停地请愿,搅得查理二世心烦意乱。1591年,因心力交瘁,查理二世去世。查理二世的继任者斐迪南二世继续其工作。后来,斐迪南二世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波希米亚与匈牙利的国王。在一次前往洛雷托的朝圣之旅中,斐迪南二世发誓要消灭“异端邪说”。他也是这么做的。斐迪南二世先是把新教传教士驱逐出格拉茨和其他城镇,然后占领了学校并大肆焚烧书籍,同时,强迫新教教徒卖掉财产进行移民。他又派嘉布遣会[18]修士去帮助耶稣会会士带领人们重归天主教。不久,斐迪南二世便获得机会在波希米亚大规模推广皈依天主教的方法。

在奥地利,马蒂亚斯不得不去处理各领地遇到的问题,并续签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协约,尽管该协约授予各领主领地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但各城镇并不享有这些权力。在蒂罗尔,上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二世(绝不能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相混淆)颇费心机地忙着恢复天主教的工作。但上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二世的管理还算不错。蒂罗尔的《上奥地利土地法》要归功于上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二世。两个多世纪以来,该法典依然具有法律效力。蒂罗尔铸币制度的改进及一些能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明智措施也要归功于上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二世。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鲁道夫二世非常懦弱。他的弟弟们接管了他的事务。鲁道夫二世一生未婚。1612年,马蒂亚斯继承了奥地利大公国、波希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的王位。马蒂亚斯对权力的渴望和不断地发动战争与哥哥鲁道夫二世的懒惰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没有做出什么大成就。马蒂亚斯统治时期为三十年战争[19]初期。由于没有直系继承人,他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将继承权传给家族成员。马蒂亚斯选择了堂兄——施蒂里亚家族的斐迪南[20]为王位继承人,并从斐迪南的两个弟弟阿尔布雷希特七世和马克西米利安三世及西班牙国王都获得了放弃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王位的承诺。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各领地都同意这个决定。斐迪南在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加冕。

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很轻易地接受了斐迪南二世成为它们的国王。这似乎有点令人惊讶,但应记住,在这种贵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中,贵族宁愿遵从陌生人的命令,也不愿听从本阶层中任何一名成员的命令,哪怕是诸如马蒂亚斯·科菲努斯或波杰布拉德的伊日之类的人物。此外,土耳其人的入侵使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不断遭受威胁。波希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认为,争取一个强大王朝的诸侯的支持符合两国的利益,在必要情况下,这些诸侯可以把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派来支援他们。然而,作为天主教的保护者,哈布斯堡家族过于积极,将自己完全与天主教的偏狭联系在一起,忽视了波希米亚人和匈牙利人的利益。对哈布斯堡家族来说,那些宗教改革的拥护者,无论是扬·胡斯、马丁·路德还是约翰·加尔文,都和土耳其人一样可恨。此外,哈布斯堡家族将一切独立精神视为“异端邪说”,无情地压制自由,使专制主义成了他们政策的基础。

斐迪南二世

斐迪南二世,一个狂热的天主教教徒和专治君主,是奥地利统治者中第一个也是最能体现天主教偏狭的典范。在耶稣会会士和他虔诚的舅舅巴伐利亚的威廉五世[21]的指导下,斐迪南二世在英戈尔施塔特接受耶稣会教育,并不时地表达自己想成为一名耶稣会会士的愿望。最重要的是,斐迪南二世在施蒂里亚推行的政策展示了他是如何将学到的教义付诸实践的。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为巴伐利亚的威廉五世的宗教热情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斐迪南二世统治时期是奥地利天主教教会的黄金时代。斐迪南二世创办了十六所耶稣会学院,此外,还为班纳拜门派、嘉布遣会修士、加尔默罗会、奥斯定会和本笃会修建了许多修道院,同时大大增加了神职人员的人数。表面上看,斐迪南二世严格遵守基督教美德,但实际上总是表现出一种炫耀性的慈善行为,并没有触及“异教徒”问题的实质。斐迪南二世的二儿子利奥波德·威廉注定为教会而生,十一岁时就拥有了两个主教辖区和四个大修道院。在斐迪南二世的统治下,所有世袭省再次被统一起来。但在1623年,斐迪南二世又把蒂罗尔割让给弟弟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五世。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五世娶了美丽又有才华的克劳迪娅·德·美第奇为妻。

利奥波德·威廉

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五世

克劳迪娅·德·美第奇

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在三十年战争中,斐迪南二世顺理成章地成了天主教的领袖。1637年,斐迪南二世驾崩后,这场大规模的战争被留给他的继任者斐迪南三世。这场战争是对哈布斯堡王室在神圣罗马帝国声望的致命一击。战争期间,希波里图斯·拉皮德(即菲利普·开姆尼茨)出版了一本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著名手册。据这本著名的手册所言,唯一一种不让神圣罗马帝国走向毁灭的方法就是将奥地利排除在神圣罗马帝国之外。因为奥地利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奥地利大公国的强大曾以牺牲神圣罗马帝国为代价,现在它应该可以让神圣罗马帝国独自在法兰西王国或瑞典帝国的保护下形成一个联邦。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22]保证了神圣罗马帝国除西里西亚人之外所有人的信仰自由,但未对奥地利大公国臣民做出任何规定。新教在西里西亚人之间的广泛传播也成为该省后来与奥地利分离并被普鲁士同化的重要因素。在各世袭省,反宗教改革的力量逐渐壮大。然而,尽管做出了种种努力,人们的宗教改革热情依然在持续,特别是在上奥地利,一些贵族为获得信仰自由而移居国外。农民起义遭到残酷镇压。然而,斐迪南三世不算残忍,身边也不缺乏有智之人。威尼斯大使在信中把斐迪南三世描绘成一位开明、具有绅士风范的君主。斐迪南三世只是承继了他那个时代的思想和家族的传统习俗而已。长子斐迪南的早逝使斐迪南三世把王位留给二儿子——利奥波德(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从1657年到1705年,利奥波德一世的统治占据了整个17世纪下半叶。

利奥波德一世登基时,奥地利的领土面积比现在小得多。当时,加利西亚依然属于波兰共和国,达尔马提亚归威尼斯共和国所有,蒂罗尔只是奥地利大公国的一个小分支,而被肢解的匈牙利王国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服从国王。然而,波希米亚仍包括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不过,利奥波德一世很快就得到了蒂罗尔,而弗朗索瓦-尤金亲王[23]的胜利为他赢得了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和几乎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利奥波德一世即位时,奥地利的领土面积只有六千八百平方英里,而在他驾崩时已增至九千一百平方英里。

然而,这位将继承领地扩大三分之一的君主并不好战,也从未指挥过军队。利奥波德一世曾接受过耶稣会会士穆勒和奈德哈德的教育,本来是要进教会的。他把早年所接受教育的完美与瑕疵、生命的纯洁、尽善尽美的人性和一种对宗教绝对容忍带上了王位。利奥波德一世生性犹豫,不够果断,总是听从耶稣会神父穆勒的建议。塞缪尔·冯·普芬多夫[24]称穆勒为“一名学究,对实际事务一窍不通”。在维也纳的城堡里,利奥波德一世过着一种忧郁而枯燥的生活,唯有学习音乐、绘画、文学和一些机械艺术才能使自己稍微得到释放。

宫殿的门上多次出现布告,恳求利奥波德一世成为恺撒那样的君主,而不是成为一名音乐家或耶稣会会士。爱德华·萨尤说:“利奥波德一世身上集中展现了他祖先的缺点,毫无优点可言。哈布斯堡家族凸出的嘴唇在他身上成了一种真正的畸形,使他像极了肖像版的查理五世。”利奥波德一世创建了两所大学,一所位于布雷斯劳,另一所位于因斯布鲁克。他改革了法庭,用德语代替拉丁语使其成为官方语言,并在维也纳组织了一支正规警察队伍。

利奥波德一世

抛开利奥波德一世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欧洲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不谈,在他统治奥地利大公国期间,国内只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土耳其人围攻维也纳。1683年,在匈牙利人的支持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向维也纳进军。此时,利奥波德一世带着家人、宫廷成员和大部分贵族匆忙撤退到林茨,只给维也纳留下一支没有战斗力的守备部队和被拆除的防御工事。在这种情况下,维也纳似乎撑不了多久。但洛林公爵查理五世和恩斯特·吕迪格·冯·施塔尔亨贝格伯爵竭尽全力保卫维也纳,居民们也展现出一种英雄气概。学生、商人和市民都成了士兵,他们烧毁了市郊,以免被土耳其人用作庇护所。

土耳其人很快就占领了维也纳城外区域,并建了一个巨大的营地,之后开始对维也纳发起常规包围战。为了夺取维也纳,土耳其人至少发起过十八次猛烈进攻。很快,局势变得极其紧迫,除了来自外部的危险,维也纳内部的饥荒也在蔓延。幸运的是,伟大的波兰国王、英雄扬三世·索别斯基(土耳其人听到该名字就已心惊胆战)及时出现,拯救了这座城市,使其免遭厄运。在教皇因诺森特十一世的支持下,扬三世·索别斯基成功说服波兰议会派遣军队对抗土耳其人。扬三世·索别斯基对维也纳的危险处境了如指掌,便立即派遣军队前去支援。他与洛林公爵查理五世的军队及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的特遣队在多瑙河会合。到维也纳时,他们手下大军已达到八万人。1683年9月12日,扬三世·索别斯基出现在卡伦山高地。一场进攻战立即打响,土耳其人惊恐万分,纷纷投降。卡拉·穆斯塔法帕夏逃跑了,两万多名土耳其士兵战死沙场。

1683年9月13日,扬三世·索别斯基进入维也纳,受到人们热烈欢迎。人们曾非常愤慨地目睹利奥波德一世的逃离。1683年9月15日,利奥波德一世回到了维也纳。然而,不久,其卑劣本性再次显露。与其说他感激扬三世·索别斯基提供援助,倒不如说他更忌妒扬三世·索别斯基。利奥波德一世先是对扬三世·索别斯基避而不见,后来又想办法羞辱这位恩人。在决定皇帝应该如何接待波兰共和国的民选国王这件事上,利奥波德一世浪费了很多时间。“张开双臂。”洛林公爵查理回答道。但对利奥波德一世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他应该站在右边还是左边。最终,双方在一片空地上进行会晤,双方决定两位君主应该面对面地站着。在几句陈腔滥调的寒暄之后,扬三世·索别斯基骑马离开了。扬三世·索别斯基说,如果能让皇帝高兴,他愿意带领将领向皇帝展示自己军队的风采。

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帕夏

洛林公爵查理五世

恩斯特·吕迪格·冯·施塔尔亨贝格伯爵 

扬三世·索别斯基

土耳其人围攻维也纳

扬三世·索别斯基率军击败土耳其人

玛丽亚·卡齐米埃拉·达尔昆

在给妻子玛丽亚·卡齐米埃拉·达尔昆的信中,扬三世·索别斯基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奥地利大公国的忘恩负义给他留下的痛苦记忆。扬三世·索别斯基写道:“红俄罗斯[25]的巴拉丁伯爵向皇帝展示了我们军队的风采,但我们的士兵非常生气并怨声载道,他们千辛万苦,经历了种种磨难,而皇帝并未屈尊对此表示感激,甚至连鞠躬都没有。他们既不给我们牧草,也不给我们粮食。我们的伤员躺在污浊的地上,找不到船把他们送往普雷斯堡,如果在普雷斯堡,我会不惜一切代价更方便照料他们。他们不会把我们士兵的尸体埋在墓地里,连上级军官的尸体也不会……他们偷了我们的行李,带走了我们的马匹。要不是在土耳其军营中发现了燕麦,我们所有的马肯定都饿死了。如果他们在多瑙河上架起一座桥,让我们生活在土耳其人之中,我们就不会那么悲惨。至少我们可以在土耳其军营中找到一些东西,但在这里,这些维也纳的绅士对所有的事一拖再拖。现在他们得救了,却不知感恩,那就交由上帝来惩罚他们吧。我们许多士兵因在乡下缺少粮食,便急忙赶去城里寻找食物,但他们的司令官下令将士兵驱逐出去,并向士兵开火。在这场激战中,我们失去了许多显赫的家族成员,我们被当作瘟疫缠身的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军队,不是在土耳其人的打击下,而是在我们自己人的不管不顾下萎靡。因此,今天我要离开了,也许会遭遇更加严重的饥荒,但我希望能远离维也纳,因为他们就是在这里向我的士兵开了火。现在,在多瑙河岸边的我们,就像从前在幼发拉底河岸边的以色列人一样孤立无援。我们为失去的马而哭泣,为我们拯救的人的忘恩负义而哭泣,为失去如此多胜利的机会而哭泣。最后,大家都灰心丧气了,甚至有人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给皇帝提供援助。”

离开维也纳后,扬三世·索别斯基追赶土耳其人至匈牙利境内,占领了格兰,并于1683年12月再次进入克拉科夫。(www.xing528.com)

在谈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统治前,有必要简要论述一下利奥波德一世统治时期奥地利大公国的大体组织框架。在此期间,所有的政治和司法事务都交由国务议会或秘密会议处理,财政和商业事务交由法院审判庭负责,战争事务交由战争委员会处理。但不同议会的权力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秘密会议成员人数从未超过十二人。秘密会议协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处理一切重要事务。当时,还不存在委托大臣负责特别部门的做法。当时,没有外交大臣,因此,所有谈判进度十分缓慢,这一点众所周知。“维也纳在等待”是外交界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如同皇帝的众多神父中的任何一名神父一样,议会的任何一位成员都不能吹嘘自己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

1556年,高级战争委员会成立。在利奥波德一世统治期间,高级战争委员会由大约十二名成员组成,并由一名主席负责。军队的总指挥是委员会中的一名大将军。在利奥波德一世统治初期,奥地利大公国还没有一支常备军。奥地利著名将军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是第一个要求组织常备军军队的人,虽然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但还是劝说利奥波德一世不要在战争结束后立即解散所有军队,并努力让老将们留在军中。

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

不算驻军、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军队,这支常备军大约有三万名士兵。在与土耳其人的战争中,有五万到九万名士兵被派往战场,其中由神圣罗马帝国诸侯提供的士兵就有两三万人。1680年后,连续不断的战争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诞生了组织有序的常备军。第一个步兵团始建于1680年,到1705年,除非正规部队外,还有二十个重骑兵团、十一个骑兵团和三十六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有两千到两千五百名士兵不等,骑兵团有五百到一千名士兵不等。当时,征兵已完成,就像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奥地利大公国招募了军官和中士,这些军官和中士用金钱和战利品来引诱人们参军。如遇特殊战况,省议会投票表决征收特别税,并强行征募流浪者和战俘。那些老士兵结婚后会在军队把孩子抚养长大。因此,在行军队列中常常可以发现三代人,而队列的最后总是跟着许多妇女和儿童。

17世纪末,多瑙河上成立了一支小舰队,由一名海军上将指挥,并由来自荷兰和波罗的海的水手负责操纵船。和平时期,驻军力量总是很薄弱;维也纳拥有的士兵从未超过两千名。在匈牙利,除国民民兵外,政府还保留一万名士兵。这些士兵的伙食很差,待遇很低,因此,常常不得不去掠夺敌国以获取食物。事实上,这种掠夺已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事,甚至连土耳其人也认为,如果越过边境的人数没有超过五百人并且未持有大炮,和平就不会受到侵犯。此外,军事组织依然很糟糕,物资供给从来没有充足过,也总不能及时对土耳其人发起远征。军队经常被上校或其他军官租借出去以谋取私利。财政部给军队的拨款很少,有时还会拖欠半年,这也是军队经常不服从命令的原因。1698年,神圣罗马帝国指派了一个委员会来纠正这些弊病,尽管委员会进行了多次审议,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军队内部依然存在各种弊端。对官员的任命往往取决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身边的神父。然而,谁都无法保证这些神父是否获得了相关知识的培训,因此,很有必要向普鲁士、法兰西和英格兰军官请教。当时,并不存在军事学校。没有人照顾病人和伤员。1696年,设立彩票机构为政府筹集资金成了建立军事医院的一种手段,此后,彩票机构一直是奥地利大公国认可的金融机构。

奥地利军队管理混乱多半由于财政状况不佳。通过直接征税获得的所有收入跟国家提供的补贴数额不相上下,每年(在匈牙利,每三或四年进行一次),各议会都会对补贴数额进行投票。因此,下奥地利平均要支付二十万弗罗林[26],上奥地利为一百万弗罗林,而波希米亚、西里西亚和摩拉维亚则为一百二十万弗罗林。特别津贴采取自愿捐赠的形式。间接税则通常由与奥地利大公国各省的债务负担。不过,财政部在寻找收入来源方面非常聪明。早在1676年,财政部就对弹子球、扑克牌和发粉进行征税,后来又对烟草和印花纸征税。1691年,财政部开征人头税,连贵族和教士都不能免征。最后,财政部打着慈善事业的借口,又成立了彩票机构。在利奥波德一世统治末期,奥地利大公国、波希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的总收入达到约一千二百万弗罗林。

为便于管理,奥地利大公国被划分为不同的领地:下奥地利,包括恩斯河两岸的奥地利土地;内奥地利包括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卡尼奥拉、戈里察和伊斯特里亚;上奥地利包括蒂罗尔、外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属地;波希米亚,包括西里西亚和摩拉维亚;形成一个整体的匈牙利和克罗地亚。法庭保留了三名大臣,一名代表波希米亚,一名代表匈牙利,另一名代表各世袭省。但这并不妨碍地方自治机构的继续存在。例如,匈牙利王国在维也纳设有大法官法庭,而巴拉丁伯爵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匈牙利的代表,在克罗地亚则由总督代表。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财政、军事和行政置于维也纳控制之下。1620年,波希米亚遭到重创[27],只保留了自己的大法官法庭。

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有专制主义倾向,皇帝头衔具有的威望使他们更容易忘记自己作为国王、伯爵或大公应有的职责。然而,这些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统治是基于代表制原则的。每个省都有自己的领地,并在领地内设有贵族、神职人员和城镇代表。在民事和刑事立法或商业问题上,政府并不总是与这些代表进行协商,而是把内务管理、下级法院和省级官员的任命权交由这些代表,并指望他们开征税款。各省之间存在关税壁垒,对商业发展带来严重束缚。立法机关整天忙着处理一些荒诞无稽的琐碎小事。1671年,一项警察法令将大众划分为五个阶层,并详细规定了每个阶层应该穿什么和吃什么。1688年的另一项法令,将阶层的数量减少到三个,并要求裁缝和厨师在服装和饮食方面公开谴责违反当局条款规定的人。警察在某些事情上不够上心,在大多数事情上更是粗心大意,疏忽职守。维也纳肮脏不堪,一片混乱。1679年爆发的瘟疫就像中世纪的大流行病一样可怕。面对这场瘟疫,利奥波德一世仓皇而逃,就像四年后在土耳其人面前仓皇而逃一样。据说,有五万多人死于这场瘟疫。

从很大程度上说,这种父权专制主义加重了一系列无休止的战争,并对国家不同地区的利益、糟糕的财政状况和耶稣会势力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当时的文学和艺术来看,这点能很容易地说明当时奥地利的落后。耶稣会会士和1656年后定居在奥地利的皮亚尔会会士的学说都只局限于经院学者的教义,而奥地利严格禁止引进那些宣传外国思想的书籍。人们非常不喜欢学校使用拉丁语进行教学,对使用德语进行教学也没什么好感。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糟糕的环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维也纳大瘟疫

然而,利奥波德一世鼓励书信往来:他给宫廷图书馆留了一大笔资金,并在吞并蒂罗尔后,把安布拉斯城堡的一部分藏书带到了维也纳。他还收集了马蒂亚斯·科菲努斯遗留的散乱藏书,并将科尔文纳图书馆的手抄书和物理学家基施纳神父的著作编录成册,自费出版。利奥波德一世创办了因斯布鲁克大学和布雷斯劳大学,并开始收藏画作,这些画作形成了后来的维也纳艺术馆。尽管做了这些值得称赞的努力,但利奥波德一世统治时期依然极度缺乏有才之士。

约瑟夫一世

拉科齐·费伦茨二世

教皇克莱门特十一世

查理六世

在1705年到1711年的短暂统治期间,约瑟夫一世一方面忙于与法兰西争夺西班牙的继承权,另一方面忙于与特兰西瓦尼亚拉科齐·费伦茨二世[28]的冲突之战。约瑟夫一世因对新教信仰持宽容态度而受到赞扬。他甚至禁止天主教神父在布道时攻击新教教徒。与利奥波德一世相比,约瑟夫一世不太喜欢耶稣会会士。如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提供的那些可疑说法可信,约瑟夫一世甚至想把耶稣会会士逐出神圣罗马帝国。关于圣俸问题,约瑟夫一世也敢于跟教皇作对。教皇克莱门特十一世发布了一则诏书,谴责约瑟夫一世“已经忘记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世代相传的虔诚”。

约瑟夫一世驾崩后,他的弟弟查理六世在西班牙与安茹王朝的腓力[29]为争夺西班牙王国的所有权而斗争了好多年,但并未获得成功。后来,查理六世离开西班牙回到了奥地利。众所周知,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和1714年的《拉施塔特条约》最终结束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放弃了对西班牙的主权,但作为补偿,获得了低地国家、那不勒斯、米兰、托斯卡纳和撒丁岛的要塞。这些瞬间获得的土地,非但没有使奥地利大公国更强大,反倒削弱了奥地利大公国的势力。在本书中,我们不会对此进行论述。对奥地利大公国来说,如果牺牲这些地方和土耳其的利益,马不停蹄地继续推进领土扩张,将是更明智的策略。

查理六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波希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没有遇到任何争议。哥哥约瑟夫一世留下了两个女儿,但利奥波德一世在遗嘱[30]中将女嗣排除在王位之外,规定在没有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应由弟弟继承兄长的王位。该遗嘱进一步宣布,如果查理六世没有男性继承人,约瑟夫一世的女儿,即长子的女儿要比家族中年幼者的女儿享有优先继承权。查理六世只有一个女儿,即玛丽亚·特蕾莎。为了推翻利奥波德一世确立的继承顺序,查理六世一即位便开始了一系列谈判,并确保女儿玛丽亚·特蕾莎能获得奥地利所有领土的全部继承权。在查理六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谈判一直在进行,并最终推动了著名法令——《国事诏书》的出台。1713年4月13日,查理六世在维也纳向秘密会议宣读了《国事诏书》,《国事诏书》的主要内容有三点:

玛丽亚·特蕾莎

第一,奥地利的所有领土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根据长子继承法,奥地利议会中的男性继承人可相互继承。

第三,如果没有男性继承人,女性继承人将按以下顺序继承:首先,查理六世的女儿;其次,约瑟夫一世的女儿;然后是利奥波德一世的女儿。

议会只需记录君主的意愿,而无须发表意见。不过,查理六世还需要获得更多保证。于是,他又要求与继承权有关的公主放弃权力;之后,又从那些较温顺的国家开始,亲自确认统治的各国能认可该诏书。这些国家相继表示支持,只有匈牙利王国反对,原因是查理六世在加冕时签署了许多协议,其中一项协议规定,匈牙利王国在没有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有权选择自己的国王。不过,1722年,匈牙利议会最终同意了。随后,查理六世便在低地国家和米兰宣布了《国事诏书》。此外,还需要确保欧洲列强接受该计划,在此方面,查理六世同样获得成功。1726年,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承认了《国事诏书》;1731年,大不列颠王国和荷兰共和国也承认了《国事诏书》;1732年和1733年,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兰共和国先后承认了《国事诏书》;法兰西王国、西班牙帝国和撒丁王国则在1735年《维也纳条约》[31]签订后表示支持《国事诏书》。但弗朗索瓦-尤金亲王曾机智地说过,一个充实的国库和一支精良的军队要胜过所有文件获得的保证,因为后者根本无法阻挡在玛丽亚·特蕾莎一登上王位时列强就对其发起的攻击。然而,《国事诏书》的主要意义在于,奥地利各省,不管是否情愿,最终都表示了认同。有些是因为忠诚于统治家族,有些则因为厌倦了持续不断的斗争,觉得只能维持奥地利现状。因此,这份被国外视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羊皮纸文书,至今仍是奥地利公共法律的基础。由于急于确立《国事诏书》的原则,查理六世常常牺牲更重要的利益。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以1735年的《维也纳条约》告终。根据该条约,奥地利大公国丧失了伦巴第,并将两西西里割让给卡洛斯三世[32],以换取帕尔马和皮亚琴察。在与土耳其人的战争中,奥地利大公国损失更严重。1739年签订的《贝尔格莱德条约》[33]规定,查理六世必须将匈牙利王国在《帕萨罗维茨条约》中获得的全部领地归还土耳其。查理六世没活多久,于1740年驾崩,享年五十六岁。

卡洛斯三世

查理六世因对艺术,尤其是对音乐的热爱而闻名。他把意大利知名音乐家弗朗切斯科·斯卡拉蒂和安东尼诺·卡尔达拉请到了维也纳。查理六世精心装扮维也纳,在维也纳建了绘画和雕塑学院,并开始大量收藏奖章。作为意大利的狂热崇拜者,他任命卢多维科·安东尼奥·穆拉托里和彼得罗·梅塔斯塔西奥[34]分别为他的史学传记者和桂冠诗人。查理六世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商业。他命人修筑了许多道路,有些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在今天依然可以看到。1719年,查理六世在维也纳成立了一家东方贸易公司,在的里雅斯特成立了一家特许公司[35],并在奥斯坦德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然而,为了确保能消除北方海上大国的戒心并使之支持《国事诏书》,查理六世很快就把这些公司送给这些大国。的里雅斯特和阜姆成了自由港;一支小型舰队在多瑙河上建立,以保护内河航运。我们也要提一下查理六世为改善司法工作所做的努力。查理六世的宽宏大量为他在臣民中赢得了提多[36]之名。这一名称不涉及宗教问题,因为在其统治期间,许多新教教徒被迫移民到德意志地区和特兰西瓦尼亚。

卢多维科·安东尼奥·穆拉托里

彼得罗·梅塔斯塔西奥

【注释】

[1]《巴塞尔和约》,1499年瑞士邦联拒绝哈布斯堡家族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帝国改革计划,从而导致士瓦本战争,结果瑞士人获胜,签订了《巴塞尔和约》,争得了实际上的独立。——译者注

[2]巴伐利亚的继承权之战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与萨克森和普鲁士联盟之间的一场争论,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巴伐利亚的统治家族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灭亡后,巴伐利亚的继承权问题。——译者注

[3]勃艮第公爵丰厚遗产之争,发生于1477年到1482年,紧接勃艮第战争之后。1477年1月5日,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在南锡之战中去世,勃艮第世袭土地在法兰西王国和哈布斯堡家族之间的分割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译者注

[4]“大胆查理”(1433—1477),是瓦卢瓦勃艮第王朝的勃艮第公爵,是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腓力三世)与葡萄牙的伊莎贝拉之子。——译者注

[5]《赛尔丹克:末代骑士史诗》,是一部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用德语创作的诗歌作品,讲述了他在1477年与勃艮第的玛丽结婚的传奇故事。——译者注

[6]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1469—1536),荷兰的哲学家和基督教学者,被广泛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学者之一。——译者注

[7]乌尔里希·冯·胡腾(1488—1523),是一位德意志骑士、学者、诗人和讽刺作家,后来成为马丁·路德的追随者和一位新教改革者。乌尔里希·冯·胡腾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和路德宗教改革之间的桥梁。——译者注

[8]《卡托-坎布雷西斯条约》,1559年4月3日签订,标志着法兰西和西班牙为争夺意大利控制权而进行的长达65年(1494—1559)的斗争终于结束。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在接下来的150年里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译者注

[9]《韦尔万条约》,1598年5月2日,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与法兰西国王亨利四世在今上法兰西大区阿希涅省的韦尔万签署的一份条约。《韦尔万条约》签署后,亨利四世及时撇清与伊丽莎白女王的盟约关系,转而主动与腓力二世修好,稳固了他的王位。——译者注

[10]174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驾崩后,未留下男嗣,之后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选帝侯查理七世于1742年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45年,查理七世驾崩,查理六世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莎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王位。——译者注

[11]此处指德意志农民战争。1524年,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后来扩展到拜恩、普法兹、符腾堡、奥地利和瑞士等地。——译者注

[12]圣体圣血节,一个基督教节日,为了纪念在弥撒中举行圣体圣事将耶稣的圣体与圣血奉献出去。——译者注

[13]再洗礼派,是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发生时,从瑞士苏黎世的宗教改革家乌利希·慈运理所领导的运动中分离出的教派。再洗礼派本身是一个含混的词,已被用来泛指许多彼此差异的激进派。——译者注

[14]耶稣会,天主教会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圣依纳爵·罗耀拉与圣方济·沙勿略、伯铎·法伯尔等人共同于巴黎成立。——译者注

[15]菲利普·梅兰希通(1497—1560),马丁·路德的亲密战友,精通希伯来语及希腊语。他对《圣经》原文了如指掌,是一位卓尔不群的解经家。在他的鼓励下,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德语。菲利普·梅兰希通在路德派(信义宗)神学立场的界定与阐释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译者注

[16]腓力二世(1527—1598),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儿子,母亲为葡萄牙的伊莎贝拉。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后,腓力二世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除家族起源地奥地利和德意志之外的其余领地。腓力二世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1598)和葡萄牙国王腓力一世(1581年起在位)。他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译者注

[17]第谷·布拉赫(1546—1601),丹麦贵族,天文学家兼占星术士和炼金术士。他最著名的助手是约翰内斯·开普勒。——译者注

[18]嘉布遣会是罗马天主教行乞修士方济各修会的三个独立分支之一。——译者注

[19]三十年战争(1618—1648),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场大规模欧洲战争。战争以波希米亚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家族战败并签订世界首个国际公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终。——译者注

[20]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是内奥地利大公查理二世之子。——译者注

[21]巴伐利亚的威廉五世(1548—1626)是斐迪南二世的母亲巴伐利亚的玛丽亚·安娜(1551—1608)的哥哥。——译者注

[2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指1648年5月到10月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标志着欧洲一系列宗教战争的结束。结束了欧洲历史上近八百万人丧生的动荡时期。学者普遍认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基于威斯特伐利亚主权概念的现代国际系统的开始。——译者注

[23]弗朗索瓦-尤金亲王(1663—1736),哈布斯堡王朝的伟大将领之一,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他与英国的约翰·丘吉尔、法国的维拉尔元帅,并列为欧洲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天才将领。——译者注

[24]塞缪尔·冯·普芬多夫(1632—1694),德意志政治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属古典自然法学派。——译者注

[25]红俄罗斯,是乌克兰西部的一个历史地区。在西欧的文献之中,红俄罗斯是加利西亚的别称。——译者注

[26]弗罗林,1252年到1533年流通于欧洲的一种金币。弗罗林最初由佛罗伦萨共和国铸造。14世纪时,很多欧洲国家也开始铸造弗罗林,它们铸造的弗罗林会采用当地的徽章和铭文。——译者注

[27]1620年,在白山战役中,由安哈尔特公爵克里斯蒂安率领的两万名波希米亚及佣兵部队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南二世阵营的两万五千名联军部队击败,彻底结束了波希米亚大叛乱。——译者注

[28]拉科齐·费伦茨二世(1676—1735),特兰西瓦尼亚马扎尔贵族,18世纪马扎尔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是匈牙利民族英雄。——译者注

[29]即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1683—1746),1700年到1746年在位,1724年曾短暂退位。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国王,是法兰西王储路易之子,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之孙。——译者注

[30]根据1703年的《相互继承协定》,约瑟夫一世和查理六世同意在王朝没有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约瑟夫一世的女儿将优先于查理六世的女儿继承哈布斯堡的领地。——译者注

[31]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奥地利与波兰于1735年初步签订《维也纳条约》,《维也纳条约》最终于1738年确定,以解决波兰王位继承问题。——译者注

[32]卡洛斯三世(1716—1788),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759—1788在位),即位前封号为帕尔马公爵(称卡洛一世,1731—1735)。——译者注

[33]《贝尔格莱德条约》,又称《贝尔格莱德和约》,是1739年9月18日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签订的和平条约,此条约结束了奥土战争。——译者注

[34]彼得罗·梅塔斯塔西奥(1698—1782),意大利诗人和剧作家。——译者注

[35]特许公司,是政府给予特许,而投资人或股东以贸易、探险和殖民为目的建立的协会,为现代公司的前身。——译者注

[36]提多,《圣经·新约》中的人物,他不是犹太人,而是一个外族的基督徒,在《圣经》中他伴随保罗赴外地传教并帮助处理很多难题。此处暗指查理六世对其臣民宽宏大量。——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