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卢森堡王朝统治下的波希米亚:历史概览

卢森堡王朝统治下的波希米亚:历史概览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10年,约翰与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在斯皮尔举行了婚礼。从1310年到1437年,卢森堡王室对波希米亚的占领一共持续了一百二十七年,为波希米亚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结合做了很大贡献。因此,波希米亚王国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约翰一世1330年,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去世了。

卢森堡王朝统治下的波希米亚:历史概览

(1310年到1415年)

波希米亚王国国王瓦茨拉夫三世在奥洛穆茨遭到暗杀,普热米斯尔王朝也随之覆灭。此后,波希米亚还从未真正被某个王朝统治过。奥地利王室便趁此机会采取措施从中获利。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不仅把波希米亚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还视为家族领地的一部分。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号召波希米亚贵族选举长子鲁道夫,并以武力相胁迫,强制这些贵族执行命令,从而迫使波希米亚贵族在1307年选举鲁道夫为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即波希米亚王国国王鲁道夫一世),甚至保证在鲁道夫驾崩后,其弟弟能拥有毫无争议的继承权。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还授予鲁道夫和其他儿子一项特权,该特权使选举变得无效,同时剥夺了贵族处置王冠的基本权利。但有少数波希米亚贵族拒绝承认新波希米亚王国国王鲁道夫一世。波希米亚王国国王鲁道夫一世被迫使用武力,但于1307年在霍拉日焦维采包围战中驾崩。波希米亚贵族拒绝宣布波希米亚国王鲁道夫一世的弟弟腓特烈为继承人,而是拥护与波希米亚王国国王瓦茨拉夫二世的女儿波希米亚的安妮结为连理的蒂罗尔伯爵兼卡林西亚公爵亨利为继承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再次入侵波希米亚王国,但在围攻库滕贝格失败后被迫撤退。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

蒂罗尔伯爵兼卡林西亚公爵亨利在位时间不长。事实证明,他很无能,支持德意志人,煽动叛乱。卢森堡王室刚刚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的名义维护了皇家尊严,波希米亚的贵族就把王冠给了亨利七世的儿子约翰,但条件是约翰要娶瓦茨拉夫二世的女儿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为妻。1310年,约翰与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在斯皮尔举行了婚礼。亨利七世把波希米亚的皇家旗帜送给约翰作为授权标志。蒂罗尔伯爵兼卡林西亚公爵亨利的反抗被顺利镇压。布拉格投降后,整个波希米亚王国都被交给约翰。从1310年到1437年,卢森堡王室对波希米亚的占领一共持续了一百二十七年,为波希米亚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结合做了很大贡献。在此期间,德意志人一直备受恩宠,对波希米亚王国的政治生活构成了潜在威胁。

成为波希米亚王国国王的约翰[1]一生都是波希米亚王国的异客。他不情愿地学会了波希米亚的语言,并认为波希米亚王国是一个受剥削的国家。他热衷于奇异冒险活动,更像个骑士而非国王;他性情反复无常,对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充满兴趣。尽管登基时只有十四岁,但约翰一世执政初期波希米亚的形势非常不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从波希米亚获得的摩拉维亚与卢萨蒂亚部分地区及格尔利茨部分地区得以合并。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波希米亚的宗主权得到了保证。因此,波希米亚王国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然而,约翰一世的铺张浪费、王室内部的纠纷及对德意志人的偏袒把波希米亚王国搅得一团乱。此外,约翰一世还干涉国外发生的所有事。但他的一个朋友说这是好事,因为当时流行这样一句俗语:“没有上帝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的帮助,将一事无成。”

约翰一世曾多次远征。他帮巴伐利亚公爵对抗哈布斯堡家族,并在米尔多夫俘虏了奥地利大公“美男子”腓特烈;试图为儿子获得蒂罗尔。他开始加入伦巴第诸城以反对马斯蒂诺二世·德拉斯卡拉[2],并率军进入伦巴第,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大部分地区。约翰一世四处树敌,人们纷纷反抗他。中欧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伐利亚公爵、奥地利大公、匈牙利王国国王、波兰国王都联合起来攻击他。

虽然约翰一世经常获得成功,但战争和获得的功绩对波希米亚王国来说无济于事。约翰一世挥霍了王室的收入,并抵押了王国的领地:除布拉格的城堡外,其他皇家城堡都被抵押了。约翰一世每次回到波希米亚总是伴随新的税收、新的贷款货币的再次贬值。因此,约翰一世失去了臣民信任,并且他手下那些军事将领具有的权威也不复存在。这些军事将领不再服从国王,仅靠武力来维持统治。约翰一世不打仗时,就把时间花在各种比赛上,并且大多数时候都待在卢森堡的世袭领地上,或者在巴黎的宫廷里挥霍着从臣民那里敲诈来的钱财。约翰一世不在时,波希米亚王国由领主管理,这些领主管理着王室的收入。

约翰一世

1330年,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去世了。她从未陪伴过丈夫约翰一世,一直生活在孤寂中,过着连寡妇都不如的生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到波希米亚生活。他在法兰西王国宫廷长大,并在那里学会了经济学和精明的管理之术。他曾尽最大努力来恢复波希米亚王国财政秩序,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因此,1333年,约翰一世将查理四世任命为共同摄政者。

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继承战争在卡林西亚爆发。约翰一世反对路易四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和教皇克莱门特六世合作,成功使儿子查理四世从五位选帝侯中脱颖而出,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这次出人意料的胜利并没能让约翰一世的胜利持续下去。1337年,在一次对抗立陶宛“异教徒”的远征中,约翰一世一只眼睛失明了。1339年,由于医生医术不精,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然而,双目失明丝毫没有影响约翰一世好战的性情。听到英格兰人入侵法兰西王国的消息,约翰一世急忙支援他的亲戚瓦卢瓦的腓力[3]。1346年,约翰一世在克雷西战役中受重伤。

克雷西战役中的约翰一世

随着查理四世(在波希米亚被称为查理一世)的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的重心转移到中欧。此后,帝国重心先是在波希米亚,后又停留在奥地利。总体上看,德意志的历史学家对查理四世评价不高,而波希米亚的历史学家则热衷于颂扬查理四世并称其为“国父”。查理四世的父亲约翰一世给他留下了大量艰难繁重的任务。因此,他必须全力以赴。他严格管控王室收入,把领地从抵押中解放出来;重组司法,镇压强盗;把王国分成十二个阶层,并振兴工商业。1348年,布拉格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查理四世执政的开始。按当时的风俗,布拉格大学由四个民族组成——捷克人、波兰人、巴伐利亚人和萨克森人。许多德意志人也被布拉格大学吸引到布拉格,并在这里逐渐获得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克拉科夫大学[4]成立后,德意志人的影响力就更大了。从那时起,波兰人在布拉格大学的民族代表都是来自西里西亚的德意志人。因此,捷克人很早就被德意志人取代了。

布拉格大学徽章

凭着这些大学,布拉格不仅成了波希米亚的知识中心,也成了神圣罗马帝国、匈牙利王国和波兰王国的学术中心。作为文学科的赞助人,查理四世用许多历史建筑装饰布拉格。这些历史建筑至今仍是布拉格的骄傲。查理四世以法兰西哥特式建筑风格重建了圣维特教堂,在布拉格建了著名的也许是欧洲最美丽的石桥,仿照卢浮宫的样式建了镶有镀金屋顶的布拉格皇家城堡,并在贝龙附近建了卡尔施泰因城堡,用以陈列皇家徽章和圣瓦茨拉夫王冠。在查理四世执政期间,中世纪第一批绘画流派在波希米亚兴盛起来。该流派的许多作品至今依然存在。捷克文学欣欣向荣,盛产骑士浪漫史、编年史、讽刺诗、挽歌,甚至戏剧。应查理四世的要求,波希米亚议会同意废除神断法(中世纪的一种裁判法),承认农民有权在审判法庭上传唤他的主人。查理四世还做了其他一些重要改革。波希米亚王国在司法、奴隶与领主的关系、城镇资产阶级的地位等方面也都做出了重大改进。城镇资产阶级常常被授予管理城镇内部事务的权力,并且该权力独立于议会之外。波希米亚城镇的居民也被允许享有当时只给予德意志人的特权。

查理四世诱使波希米亚议会确立了长子继承原则(这是普热米斯尔王朝的继承原则)为波希米亚继承法,从而确立了卢森堡王朝的继承法。从奥地利大公奥托手中获得的摩拉维亚、西里西亚、上卢萨蒂亚、勃兰登堡和格拉茨经各自议会同意,被宣布为波希米亚王国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拉格教会成立了主教区,从而独立于美因茨的外国教区。与此同时,人们还在布拉格建了一座修道院,并常常在这里举行斯拉夫礼拜仪式。

众所周知,1346年,查理四世通过《金玺诏书》确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公共法律。但即便在这著名诏书中,查理四世也没有忽视波希米亚王国的利益。波希米亚国王是七位选帝侯之一,这是事实。但诏书指出,波希米亚决不能被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属地。波希米亚国王只能从波希米亚王国各领地中选出,不能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选举。波希米亚的臣民不受任何外国人管辖,向任何外国政府提出的上诉都是不被允许的。有意思的是,一项特别法律条款规定波希米亚国王的女儿和继承人除学习母语德语外,还要学习拉丁语、意大利语和斯拉夫语。

1366年,查理四世与哈布斯堡家族缔结了继承条约。按照该条约,双方一致同意,卢森堡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中存在更长久的王朝将能同时占有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为了将波希米亚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掌控在本家族手中,早在1363年,查理四世就使长子瓦茨拉夫被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并在1376年使其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在驾崩前,查理四世就把领地分给了四个儿子:把波希米亚、西里西亚及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分给长子瓦茨拉夫;把勃兰登堡、格利茨和摩拉维亚分给其他儿子。1378年,查理四世驾崩。当时正处于一场注定要困扰波希米亚多年的伟大宗教运动的前夕。

查理四世的长子瓦茨拉夫

查理四世统治业绩算得上辉煌璀璨了,这令他的前任和继任者的统治业绩望尘莫及。查理四世的父亲约翰一世是一位王室冒险家,儿子瓦茨拉夫四世则是个懒汉和醉汉。但瓦茨拉夫四世并非全无优点可言,毕竟他的登基给波希米亚人带来了很大希望。然而,在旧制度处于崩溃边缘、人们思想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关键时期,从统治一个国家来说,瓦茨拉夫四世的性格太优柔寡断了。他统治时恰逢宗教史上的两件大事——教会的大分裂和扬·胡斯的宗教改革运动。

瓦茨拉夫四世登基时只有十七岁。传说中说他是个怪物,但事实绝非如此。可悲的是,瓦茨拉夫四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除嗜酒成性之外,还热衷于打猎和养狗。在与贵族和神职人员打交道方面,他不够机敏;常常把职位交给普通市民,甚至是家中和马厩的仆人。在他统治期间,由于家族联盟,波希米亚还算发挥了重要作用。瓦茨拉夫四世的弟弟西吉斯蒙德于1387年成为匈牙利国王,妹妹波希米亚的安妮则嫁给了英格兰国王理查二世,而他本人与法兰西王国宫廷结成了友好联盟。但瓦茨拉夫四世统治的最初几年不太顺利。他向一些重要的教会人士,尤其是布拉格大主教施暴并索要一座城堡,从而激怒了神职人员。内波穆克的约翰唯一的罪行就是在某件教会事务上违背了王室意愿,便受尽折磨被扔进了莫尔道河。当时,波希米亚受尽蹂躏,天主教信仰得以恢复,这一事件直接促成了17世纪一个著名的传说。根据该传说,这个内波穆克的约翰,即圣约翰·内波穆克因拒绝泄密而殉道。人们曾试图用他的名字取代扬·胡斯,但没有成功。

扬·胡斯

西吉斯蒙德

波希米亚的安妮

英格兰国王理查二世

瓦茨拉夫四世的残暴行径,再加上他任由国外亲信在波希米亚获得巨大势力,激怒了大部分贵族。因此,这些贵族便发动起义攻击瓦茨拉夫四世。这些贵族称他们联合起来是为恢复被国王及其亲信践踏的土地上的宪法,但实际上是为确保维持和扩大他们自身的特权。这些贵族获得了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和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的联盟支持。当瓦茨拉夫四世拒绝这些贵族提出的要求时,他们就囚禁了瓦茨拉夫四世并迫使他签署一项相当于退位的法案。随即,瓦茨拉夫四世的弟弟——格尔利茨的约翰在小贵族和城镇居民的支持下,前来帮助他。那些囚禁瓦茨拉夫四世的贵族阴谋家不得不带着瓦茨拉夫四世逃到奥地利并将他继续囚禁到第二年。这段时间里,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成了波希米亚王国真正的摄政王。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不断干涉波希米亚王国的事务。1396年,瓦茨拉夫四世返回波希米亚,把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驱逐出去,并恢复了政权。1398年,瓦茨拉夫四世去了法兰西王国,在兰斯与法兰西国王查理六世就罗马和阿维尼翁的教会大分裂问题[5]进行会晤。回到波希米亚王国后,瓦茨拉夫四世发现教皇本笃九世挑唆选帝侯攻击他。1400年,巴拉丁选帝侯鲁珀特被三名基督教选帝侯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便立即向瓦茨拉夫四世宣战。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深入波希米亚,到达布拉格城门。布拉格顽强抵抗,为瓦茨拉夫四世拯救了波希米亚。事实上,瓦茨拉夫四世只保留了波希米亚国王的头衔。由于执政无能,瓦茨拉夫四世不得不向弟弟——匈牙利王国国王西吉斯蒙德求助。但匈牙利王国国王西吉斯蒙德把瓦茨拉夫四世和摩拉维亚侯爵普罗科匹厄斯一同关在了布拉格的宫殿里。之后,匈牙利王国国王西吉斯蒙德把两人带到维也纳,交给奥地利王室处置。但瓦茨拉夫四世逃脱了,并在一些拒绝接受一位外国国王的波希米亚人的帮助下,于1402年再次回到布拉格。

法兰西国王查理六世

教皇本笃九世

这些家族恩怨和各君主遭受的屈辱一定会极大降低人们对王权的尊重。与此同时,在罗马和阿维尼翁分别存在两位教皇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丑闻,严重削弱了宗教权威。在神职人员阶层中,腐败已经滋生。同时代人安德烈·德·切斯基·布罗达说:“神父之间毫无纪律可言;在主教之间,圣职买卖公开进行;众修士生活亦是污浊不堪;即便是非修士之徒,也都沾染着神职人员惯常使用的污言秽语。”此外,德意志人在波希米亚王国不断获得的人口优势让捷克人感到愤慨。农民开始意识到农奴制的枷锁太重了,尤其是这种枷锁还是由外国主人强加的。对王冠的尊重一去不复返,革命已在所难免。首先是宗教思想和教义的变革,革命倡导者是扬·胡斯。(www.xing528.com)

甚至早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著名神父康拉德·瓦尔德豪泽和摩拉维亚的米利克就开始酝酿这场与扬·胡斯有关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两名神父都宣扬礼节和教会改革。康拉德·瓦尔德豪泽攻击了修士及当时的习俗。此外,他还说:“要对穷人给予资助,而非修士。这些修士很富裕,把自己养得又肥又壮的,拥有的要远超所需。”摩拉维亚的米利克则攻击了教皇和枢机主教。康拉德·瓦尔德豪泽和摩拉维亚的米利克两人都被指控为信奉“异端邪说”。摩拉维亚的米利克不得不去阿维尼翁为自己辩护,却于1374年在阿维尼翁去世。他的学生——神学家亚诺夫的马蒂亚斯,也试图让神职人员恢复自己的使命。他并不相信那些圣迹,大肆宣扬教会的腐败,并指责教皇和枢机主教为谋取眼前利益扭曲了教会的早期习俗。即便在同时期非教会人员的著作中,也能看到对这些传教士宣扬节俭道德精神的描绘。大量《圣经》片段被翻译成捷克语,人们开始质疑《圣经》的权威。

然而,民族文学的发展唤起了人们想要摆脱德意志人霸权的信念。德意志人在波希米亚各地建立了自己的霸权。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教堂,德意志人的语言都比当地居民的语言具有优势,甚至教会职位也经常交给这些对当地居民语言一无所知的德意志人。扬·胡斯的伟大在于他本人及其教诲都体现当时的道德和民族倾向。作为一名神父,扬·胡斯宣扬教会改革,用人民自己的语言把“圣言”传给人民;作为一个爱国者,他努力使波希米亚民族摆脱少数德意志人的知识压迫。马丁·路德时代之前,没有任何改革者对一个国家产生过如此强大的影响。

1369年,扬·胡斯出生于波希米亚南部的胡西内茨。他就读于布拉格大学,获得了文学硕士和神学学士学位,并在该大学担任教授职务。作为一名神学学生,他深入研究了约翰·威克里夫[6]的作品。约翰·威克里夫的作品是通过波希米亚王国与英格兰王国之间的交流进入波希米亚的。这种交流得益于波希米亚王国公主波希米亚的安妮与英格兰国王理查二世的婚姻。扬·胡斯深受约翰·威克里夫影响,很快就发现自己与上流神职人员存在激烈的对立。1402年,扬·胡斯被任命为伯利恒教堂的院长和神父。伯利恒教堂是由一些爱国人士捐助建立的,采用捷克语布道。人们蜂拥而至前来聆听扬·胡斯布道。扬·胡斯关于教会滥用权力的布道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共鸣。

由于无法反驳扬·胡斯的指控,扬·胡斯的对手们便指责他鼓吹约翰·威克里夫“异端邪说”。1403年,应布拉格分会教堂要求,约翰·威克里夫作品中有四十五项见解都受到布拉格大学的谴责。对此,扬·胡斯及其信徒都不认同,并坚持认为约翰·威克里夫的作品不存在不当之处,是被大家误读了。1408年,在扬·胡斯及其信徒的建议下,布拉格大学的波希米亚人举行了一次会议,并在会上讨论了这四十五项见解,尽管之前已经有四个民族对此做出结论,但波希米亚人仍然坚持认为不该从“异端”的角度解读这些受谴责的文章。兹比涅克大主教将波希米亚人的这一论断视作一种正式的违抗行为,下令对约翰·威克里夫的所有作品进行一次全新检查。不久后,他下令烧掉了约翰·威克里夫的大部分作品。大约在同一时期,兹比涅克大主教因扬·胡斯的强制性传教对他提出了指控。

约翰·威克里夫

与此同时,比萨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结束了罗马教廷的大分裂。那些积极促成比萨宗教会议召开的枢机主教不仅计划恢复教会统一,还计划“对教会领袖和成员”进行改组。瓦茨拉夫四世依照比萨宗教会议决定,呼吁波希米亚王国的神职人员服从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二世,但兹比涅克大主教和高级神职人员拒绝听命于教皇格列高利十二世。就这一严峻问题,瓦茨拉夫四世向布拉格大学咨询。只有波希米亚民族内部意见不一。与大多数人一样,扬·胡斯和朋友宣布支持瓦茨拉夫四世和枢机主教。因此,“异教徒”扬·胡斯站在了罗马教廷一边,而布拉格大主教兹比涅克则反对扬·胡斯支持罗马教廷。在这件事上,瓦茨拉夫四世对高级神职人员的反对加强了他的宫廷地位,他从没有和王国内的高级神职人员和睦相处过。他的大多数亲信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才赞同他提出的宗教改革方案。这些改革者宣称,为了使神职人员恢复曾经的纯洁无瑕,有必要剥夺教会拥有的大部分领地。这些领地一旦世俗化,国王就可以把它们分给亲信。

扬·胡斯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布拉格大学为波希米亚民族争取了本该属于它的一席之地。他向瓦茨拉夫四世表示,给予外国人而非本地人压倒性的优势是一种不公正的表现。外国人具有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对教义的决策上,还体现在对职位和任命的分配上。扬·胡斯说:“波希米亚人在波希米亚王国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就像法兰西人在法兰西王国,德意志人在神圣罗马帝国所具有的地位一样。土地法、神的意志和自然本能要求波希米亚人应该占据重要职位。”按照这些思想原则,瓦茨拉夫四世下令,此后在布拉格大学进行的所有审议和选举中,波希米亚人应占三票,而外国人只占一票。结果,一批德意志教授和学生于1409年离开了布拉格,并在之后创办了莱比锡大学。

瓦茨拉夫四世这一有力措施使人们更容易遵从比萨宗教会议颁布的法令。比萨宗教会议出于感激,承认瓦茨拉夫四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虚幻的恭维,因为选帝侯并不在意这一点,并于1410年选举匈牙利王国国王西吉斯蒙德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时,扬·胡斯成了布拉格大学的校长,但兹比涅克大主教绝没有被扬·胡斯的胜利击垮。兹比涅克大主教将改革者扬·胡斯和布拉格处以禁令。扬·胡斯向罗马教廷提出上诉,教皇约翰二十三世暂停了禁令,以便让扬·胡斯有时间为自己辩护。兹比涅克大主教害怕瓦茨拉夫四世发怒,便逃往匈牙利,但途中不幸身亡。

教皇约翰二十三世

罗马教皇乌尔班六世

阿维尼翁教皇克莱门特七世

亚历山大五世

为了结束罗马教廷的分裂,比萨宗教会议放弃了罗马教皇乌尔班六世和阿维尼翁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同时选出了一位新教皇——亚历山大五世。这样就有了三位教皇。教皇亚历山大五世恢复了教会,但他英年早逝,而继任者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不具有一个教皇改革者应有的品质和美德。扬·胡斯比以往更有激情地布道。由于对整个教会改革感到绝望,他便把所有精力转向波希米亚教会。尽管主教和教皇都不允许扬·胡斯在伯利恒教堂布道,但扬·胡斯依然继续布道,发展约翰·威克里夫教义,并否认赋予教皇作为有形教会领袖具有的权威。而就在此时,罗马教廷为扬·胡斯提供了对付它本身的武器。141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受那不勒斯国王拉迪斯劳的攻击,下令发动十字军东征,以保卫罗马教廷。那不勒斯国王拉迪斯劳支持被废黜的前任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所有不管是通过祈祷还是通过提供武器或金钱对十字军东征进行过帮助的信徒都获得大赦。扬·胡斯及其信徒在公开辩论和布道中谴责这种做法是在向人们实施恩惠。激动的人们猛烈攻击上层神职人员。教堂里宣扬宽恕的布道者被人们的问题打断。有三个捣乱分子被布拉格的议员抓住并砍了头,但人们根本没有被这种残酷的做法吓倒。他们安葬了这些人的尸体,就像对待殉道者一样把他们埋在伯利恒教堂里。随后,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对扬·胡斯下了咒令,并将他可能居住过的每个城镇都处以禁令。受到惊吓的瓦茨拉夫四世恳求扬·胡斯离开布拉格。扬·胡斯受到波希米亚贵族阶层的欢迎,并在波希米亚人中找到了一群温顺而热情的听众。隐居期间,扬·胡斯出版了一些存有争议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改革家和捷克民族主义大业的捍卫者,还因为他是一位可以用母语进行清晰而有力地写作的作家。瓦茨拉夫四世不情愿看到新教义在他的王国传播,而罗马教廷则将波希米亚王国认定为“异端邪说”的温床。瓦茨拉夫四世尽最大努力来抚慰扬·胡斯,并使他与布拉格新任大主教阿尔比克和解。

康斯坦斯宗教会议上的扬·胡斯

然而,在此期间,这种一厢情愿的努力并没有为教皇约翰二十三世谋求到希望获得的帮助。瓦茨拉夫四世被那不勒斯国王拉迪斯劳驱逐出罗马,被迫逃往博洛尼亚。紧急情况下,瓦茨拉夫四世想促成一个宗教会议并向其寻求庇护,宗教会议将有助于解决教会的弊病和教廷的不幸。在洛迪,瓦茨拉夫四世与神圣罗马帝国西吉斯蒙德会晤后,决定在康斯坦斯召开一次宗教会议。瓦茨拉夫四世相信自己通过宗教会议看到了结束波希米亚宗教骚乱的唯一途径。瓦茨拉夫四世优柔寡断,宗教骚乱实在让他头痛不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要求扬·胡斯带一份有皇帝敕令的安全通行证出席康斯坦斯宗教会议,以便捍卫其教义。扬·胡斯被捷克人称为神父,不是那种临危退缩的人。扬·胡斯相信自己对真理的信仰足以使对手信服,并且对誓死捍卫真理做好了准备。瓦茨拉夫四世授权他的波希米亚骑士护送扬·胡斯去康斯坦斯。扬·胡斯希望能进入宗教会议,进行有力反击,并在心里暗暗寄希望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的安全通行证。然而,宗教会议对安全通行证一事置若罔闻,并将安全通行证视为世俗对神灵的非法侵犯。

扬·胡斯一到康斯坦斯就被关进监狱,并被指控为“异教徒”和扰乱教会纪律,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对此只发出了微弱的抗议。审判最初秘密进行,但后来扬·胡斯被允许可以在宗教会议上为自己辩护。许多针对扬·胡斯的指控都是错误的。但在辩护中,扬·胡斯虽然没有公开与天主教决裂,但依然捍卫拒绝教皇权威的教义,并将《圣经》的权威置于教会权威之上。此外,宗教会议拒绝聆听扬·胡斯的辩护,并要求他撤回全部论调。然而,扬·胡斯不会这么做。在1415年7月6日的开庭会议上,扬·胡斯被宣布为“异教徒”,并被移交给世俗当局。扬·胡斯被世俗当局宣判活活烧死,骨灰要投入莱茵河。扬·胡斯勇敢地走向火刑柱,殉道而亡。1416年,宗教会议还将扬·胡斯最忠实的信徒之一——布拉格的杰罗姆处以火刑。布拉格的杰罗姆那激昂雄辩的口才甚至将扬·胡斯的教义传播到波兰和立陶宛。

根据人们持有的一些特别的宗教观点,扬·胡斯经常被外国人视作著名的“异教徒”,有人崇拜,也有人憎恨。斯拉夫民族尤其是波希米亚人,将扬·胡斯视为天才作家、语言革新家和民族的英勇捍卫者。扬·胡斯和马丁·路德有许多共同之处。马丁·路德为德语所做的贡献,扬·胡斯早在一个世纪前就为捷克语做了同样的贡献。扬·胡斯并不满意自己的作品成为优秀的作品典范。他努力修正民族正字法[7],煞费苦心地使拉丁字母适应斯拉夫语柔和而嘶嘶的发音,并将德语从斯拉夫语中驱逐,就像把德意志人赶出布拉格大学一样。扬·胡斯写道:“当尼希米责备犹太儿童会说阿什杜德俚语,却对希伯来语一无所知时,所有的布拉格人都应受到惩罚,所有既说德语又说捷克语的捷克人也应受到惩罚。我们听他们说话,却丝毫听不懂。”扬·胡斯的宗教作品和具有争议的作品及他在康斯坦斯写的信函一直被认为是书写风格的典范。作为一名诗人,扬·胡斯写了一些赞美诗,并将这些赞美诗谱成乐曲。因此,正如评论家所说,扬·胡斯改革了宗教音乐。

扬·胡斯被处以火刑

然而,给捷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扬·胡斯这位神父的天赋,而是其生命的淳朴、品格的高尚及其在殉道时展现的英雄主义。宗教会议希望将扬·胡斯的所有痕迹从地球上抹去。于是,他们烧了扬·胡斯的衣服,并把他的骨灰撒入莱茵河。他们认为教会已将改革的灵魂驱逐出去,并征服了波希米亚。然而,使扬·胡斯陨落的火刑柱被点燃时,一场足以毁掉波希米亚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大火突然燃起,唯有无数殉难者的鲜血才能将其熄灭。

【注释】

[1]下文称约翰一世。——译者注

[2]马斯蒂诺二世·德拉斯卡拉(1308—1351),维罗纳领主。他是意大利北部著名的斯卡利格家族成员。——译者注

[3]即法兰西国王腓力六世。——译者注

[4]克拉科夫大学,是位于波兰克拉科夫的研究型大学,为波兰第一所大学,由卡齐米日三世创建于1364年,并在1400年由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隆复兴。——译者注

[5]即天主教会大分裂(1378—1417),又称阿维尼翁分裂,是罗马天主教会中数位教皇同时要求其合法性导致的一次分裂。天主教会枢机团会议前后选出的两个教皇,分别是罗马教廷的教皇乌尔班六世及阿维尼翁教廷的教皇克莱门特七世,两位教皇分别在罗马和阿维尼翁聚集了自己的势力,造成天主教分裂。于是,服从哪个教皇由教会的内部事务变成国际危机。——译者注

[6]约翰·威克利夫(1328—1384),英国哲学家、神学家、《圣经》翻译家、改革家、牧师,牛津大学神学院教授。他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先驱,曾于公开场合批评罗马教廷的各项规条不合基督教宗旨,也是首位将《圣经》翻译成英语的人。罗拉德派由他创立。——译者注

[7]捷克语正字法是规定如何正确书写捷克语的一系列规则。捷克语的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并大量使用点(čárka)、勾(háček)、圈(kroužek)等附加符号。扬·胡斯创造了新的正字法,为捷克语的书面语言奠定了基础。——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