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或者国际货币制度主要是指制约或者至少对国家之间或群体间的主权选择以及货币关系有着影响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Mckinnon,1993)。一个完整的国际货币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1)货币可兑换性,或者更加宽泛的讲,资本流动管理;
(2)汇率制度;
(3)一系列规则或者制度来保障紧急情况下的流动性供给;(www.xing528.com)
(4)货币监督与合作。
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经历了以黄金为储备货币的国际金本位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包含多元化汇率制度的牙买加体系三大阶段。牙买加体系在给经济体注入了更多灵活性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甚至引发了多次危机。诸如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90年代发生的墨西哥货币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都使得人们对牙买加体系产生了质疑。李稻葵和尹兴中(2010)指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激励不相容机制、美国独揽铸币税收入的不公平性以及美元信用基础的动摇导致现行体系不可持续性等。Obstfeld(2011)指出随着技术进步、金融创新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经济有了较大的飞跃。但是巨大的国际不对称性仍旧存在,致使各国(地区)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国际货币体系中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结构、增长率以及周期差异的不对称性是出现协调问题失败的根本。
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改革,学术界持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先前发生的危机相关性不大,主张维持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Dooley等,2003、2009;Subacchi和Driffill,2010;Cooper,2010)。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当前的牙买加体系存在问题较多,亟须改革(Frankel,2009;Aless等2009;Agnes和Jean,2011)。主流的改革观点为建立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和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储备体系。本章依次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以及存在的根本缺陷进行深入剖析,并利用现实数据实证检验现有汇率制度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不同汇率制度的优缺点,提出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性。在本章最后将引出具有自动平衡机制的交互盯住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想,并进一步分析该汇率体系对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