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模型,以及研究其干预效果的理论模型研究也大有人在:Dornbusch(1980)分析了外汇流动以及资产存量的调整,从两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汇率长期调整过程,将资产市场和商品市场分开考察,来分析汇率的长期均衡模型。Blundell-Wignall和Masson(1985)研究了德国外汇干预问题。他们的模型考虑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思想,采用完全信息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发现风险溢价的系数很小,但统计上显著。认为公开市场业务、冲销干预以及非冲销干预使得汇率超调,冲销干预的效果要比非冲销干预对名义汇率的影响小,非冲销干预要比公开市场操作对汇率超调的影响大。Ghogsh(1992)分析美元对马克汇率在1980—1988年的月数据,分别对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模型和资产组合模型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冲销性干预的资产组合效应很小。J.Torres(2000)发展了一个由克鲁格曼标准模型推广而得到的,具有边际内随机干预特征的汇率目标区模型,其假定货币供给变化与速度振荡成比例,模型解释了一些关于以前汇率目标区模型实证失败的原因。朱杰(2003)推导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外部不均衡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EMP)和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指数X的测度方程式。用1994—2002年的季度数据计算中国的外汇市场压力和中央银行干预指数。认为央行的外汇市场干预对稳定人民币汇率来说很重要。干杏娣(2007)用非参数的检验方法进行研究。林伟斌和王艺明(2009)构建一个假定央行频繁干预外汇市场情形的市场微观结构模型,来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发现即便一个国家的宏观基本面没有什么变化,其汇率依然会发生一些波动,外汇市场上的指令流变动是短期汇率波动的根本动力。最后提出我国中央银行必须被动地入市干预,以维持日内涨跌幅限制下的外汇市场有充足的流动性。Alec N.Kercheval和Juan F.Moreno(2009)分析当央行的干涉在汇率波动中有了反馈,这个时候的最佳干涉问题,特别地分析了用最佳脉冲控制去整合市场的临时反应、随机游走、央行的干预,去估计更加一般的汇率波动过程。最终得到一个新的解释那些市场行为的反应策略,认为那些策略在没有考虑市场反应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调整干涉成本是不够的。张在美等(2010)提出一种新的非线性FTR模型,并基于日本央行的外汇干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FTR模型在描述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上具有更好的精度,更适宜作为研究央行外汇干预行为的模型。张在美等(2011)扩展了Dorn-busch汇率模型,运用自适应混沌控制方法,对外汇干预策略进行指导,期望通过检验干预是否能够控制汇率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并最终能够稳定汇率的方法,论证外汇干预的有效性。Douglas J.Hodgson(2011)建立了一个一般的非线性模拟方程组,分析央行对偏离目标汇率的外汇市场干预情况。工具变量法估计待估计的非线性反应方程并对央行的干涉进行分析,同时考虑了这个方程形式可能是非线性的、不对称的或者包含了未知的解释变量。这个方法基于一个非线性模拟方程组得无效假设,是从测试不确定变量的存在性的方法中演化出来的。从对1953—2009年加拿大和美国汇率变化的经验数据研究来研究加拿大央行的稳定行为,这个非线性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1998年以来加拿大央行的行为。Kisu Simwaka等(2012)用GARCH(1,1)模型,分析了危地马拉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认为央行的干预对危地马拉货币的影响只是暂时有效。(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