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编修志书的优良传统:修志人员培训会上的讲话

编修志书的优良传统:修志人员培训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编修的志书,留下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史料,丰富详尽地记载了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地记录了国家政策在地方的实施。编修地方志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对志书的内容、体例作出的规定。至2005年,我国第一轮修志,编成了志书5500多种,继承了官方修志的优良传统。这部志书是历史上最先用“志”命名的书籍。

编修志书的优良传统:修志人员培训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史书、地方志、家谱三者,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资料性典籍。历代编修的志书,留下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史料,丰富详尽地记载了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地记录了国家政策在地方的实施。是存史、资治的宝贵历史文献。据商务印书馆1956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统计,全国41个图书馆所藏的地方志书有7413种,计109143卷。又据1957年法国巴黎莫顿公司出版的《欧洲图书馆中国地方志目录》记载,存在于欧洲25个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地方志有2590种。其中,除去重复的,还有1434种。再据1942年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厂出版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地方志目录》,藏有中国地方志2939种。其中,宋代的23种,元代的9种,明代的68种,清代的2376种,民国的463种。1935年,日本东京东洋文库出版《东洋文库地方志目录》,收录中国地方志2550种,计54279卷。地方志书,在自然、地理、人口、人物、物产、历史事件等方面,起到了补史之缺,纠史之误的巨大作用。编修地方志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优良的传统。

一、官方主持

1400多年前,隋大业年问,隋炀帝杨广下诏,要天下诸郡修志,并撰写当地的风俗、物产、地图等呈送到尚书台。从此,地方志始由私修变为公修。志书也就开始成为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官书。

此后,历代帝王下发了许多敕令、诏书,要求各州、府、县官方主持编修地方志书。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诏告天下诸郡,每三年(后改为五年)编撰图经一次,呈送尚书省(中央管理各部的行政机构)。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后唐明宗李宜敕令诸道、州、府于每闰年编送图经至中央。后唐长兴三年(932),颁发编修图经的具体敕令:“点勘文字,无令差误;装写工价,由州、县杂罚开支,不得摊派给人户;图经中要求古今事迹、地理山川、土地所置,风俗所尚,皆须备载,不得漏略。”这个敕令不仅要求官方主持修志,还对志书的质量要求、经费开支、主要内容都作了规定。

宋太宗赵匡义于淳化四年(993),诏令诸州,每闰二年向朝廷送一次图经。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下令诸州,每十年向中央送一次图经。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中央设立九域图志局,主管全国修志事宜。这是历史上中央一级设立地方志机构、管理官方修志之始。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下令编纂元《大元一统志》。元成宗铁穆耳于大德七年(1303),下令重修《大元一统志》,计1300卷。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九年至十六年,多次诏令各府、州、县、卫所编修图志。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六年(1418),诏令天下郡、县编修志书,并责令礼部派人到各地督查。还颁布志书《凡例》二十三条,规定志书分设二十二个门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对志书的内容、体例作出的规定。

康熙十一年(1672),大学士卫周祚进奏各省编修通志。康熙帝玄烨御批:“采纳此议,颁令各省遵行”。又诏令各省以《顺治河南通志》为式。《顺治河南通志》由巡抚夏汉复主修,翰林院编修沈荃编撰。该志横分圣制、舆图、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城池、礼乐、兵制、河防、水利、封建、田赋、户口、漕运、盐课、邮传、风俗、物产、职官、公署、仓廪、学校、选举、祠祀、陵墓、寺观、古迹、帝王、名宦、人物、理学、儒林、忠烈、孝义文苑、隐逸、列女、流寓、仙释、方伎、艺文、辨疑等四十三目。篇目设置,成为清初志体的代表作。雍正六年(1728),下发《雍正修志上谕》,指明志与史的关系,人物志在志书中的重要性、修志时限服从修志质量。

民国五年、民国六年、民国七年,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同教育部通令各地成立机构,组织人员,征求文献,续修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修志事例概要》二十二条,要求各省设立通志馆,编修通志。民国三十三年(1944),民国政府内政部颁布《地方志编纂办法》,规定地方志分省志、市志、县志,省志三十年一修,市志、县志十五年一修。民国建立计38年问,可以说是一个战争频繁、社会动乱、财政拮据的年代,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编成了各种志书一千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8年10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地方志小组,制定并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新修方志的几点意见》。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方志小组和国家档案局发布《新修方志提纲》,要求新编地方志的主要部分应该包括政治斗争、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政治工作、民情风俗习惯、宗教名胜古迹、人物等门类。80年代初,我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其所属市(州、盟)县(县级市、旗)三级,都先后成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编委会实施修志的官方修志格局。至2005年,我国第一轮修志,编成了志书5500多种,继承了官方修志的优良传统。

二、文人纂修

文人纂修,是我国修志史上又一优良传统。所修志书,虽有优劣之分,完善与缺失之别;但在“存史、资治、教化”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成为千载流传的秘府瑰宝。

有人把志书上索到《尚书·禹贡》《山海经》、汉代桑钦的《水经》、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都算不上地方志。因为,这些都是地理书籍,不是一个地方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方全史”。况且,《禹贡》中的记述特别简略,令人弄不清楚。比如:“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是哪三条江呢? 后代学者众说纷纭。《山海经》中许多神话传说,令人无法考证。

我国第一部志书应该是东晋常璩(291—361)编撰的《华阳国志》。这部志书是历史上最先用“志”命名的书籍。常璩是东汉江原(今四川崇庆县)人,著名史学家,官至散骑常侍(国君的从骑,与将军宰相同列,以备顾问)。常璩在《华阳国志》的《序志》中说:《华阳国志》的功能是“达道义,彰法戒,通古今,旌贤能。”这是阐发地方志理论的开端。他在志书中横分门类,也成为地方志雏形的代表作。自从常璩编撰《华阳国志》以后,在中国1600多年的历史中,不断涌现出著名文人编纂的志书。

南朝梁元帝萧绎,聪明好学,博览群书,被封为湘王镇守江陵时,编撰了《荆南地志》,还编纂了《全德志》《怀旧志》等志书二十余部。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国公。他编修了《石柱记》,记载吴兴的山川、陵墓、古迹等。

唐代山南西道节度使、湖北天门人陆羽,编纂有《吴兴志》《吴兴图记》等八部地方志书。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位列宰相之职的李吉甫,编修了《元和郡县图志》。他还编修了《六代略》《元和图计簿》《十道图》《古地名》等地方志书。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白居易的从弟,长庆初年进士,官至太子太师的白敏中,修成地方志《成都记》。

北宋时期,著名词作家宴殊(991—1055),14岁应朝廷神童考试,为文援笔立就,宋真宗赐他同进士出身,后来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仁宗明道元年(1032),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他编撰有《舆地志》《方岳志》等。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8)进士、史官宋敏求,编成《河南志》。司马光为这部志作了《序》。

宋神宗熙宁年问,进士陈舜俞撰成《庐山志》。

宋神宗元丰七年,太学博士枢密院编修朱长文,纂成名志《吴郡图经续记》。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著名诗人范成大编成《吴郡志》。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著作郎,官至右丞相梁克家,编成名志《三山志》。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宋骧主纂成今徐州市最早的志书《彭城志》。

正德九年(1514),严嵩修成《袁州府志》。

明代祝允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举人,于正德十年(1515),修成《兴宁县志》。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于明永乐元年(1403),撰成《莲峰志》。

乾隆十三年(1748),著名文人袁子才,纂修成《江宁县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训诂学家戴震(字东原)编成《汾州府志》。

乾隆三十九年(1774),章学诚编成《和州志》。乾隆四十三年(1778),章学诚中进士,任国子监典籍。后来,他毕生致力于方志学研究,著有《方志十议》,较完备地建立起方志学体系,有《湖北通志检存稿》存世。

毕沅(1730—1797),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曾任湖北省总督,聘章学诚修《湖北通志》。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任陕西巡抚(中问于乾隆四十四年离职守孝一年)期问,主修成《关中胜迹图志》和《西安府志》。

段玉裁,文字学家,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编成《富顺县志》。

姚鼐,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主讲南京钟山书院,于嘉庆十六年(1811),编成《江宁府志》。(www.xing528.com)

曾国藩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问,于光绪七年(1881),主修成《江西省通志》。

张之洞同治二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在任湖北省总督期问,于光绪八年,重修《湖北通志》。

周家楣(1835—1887),咸丰九年(1859)进士,曾任顺天府府尹,于光绪十一年(1885),主修成《顺天府志》。

蔡元培,光绪十六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于光绪十七年,修成《上虞县志》。

鲁迅,文学家,光绪三十三年,与顾琅合修成《中国矿产志》。

黄炎培,著名学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国十六年(1927),修成《川沙县志》,成为志书的楷模。

以上事实证明,历代众多文人编修志书,为我们今天提供了数量浩富的宝贵的方志珍藏。没有历史上一代又一代文人的修志实践,就没有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修志传统。

三、横排纵写

自从我国第一部志书《华阳国志》的诞生,1600多年以来,横排纵写,即横分门类,纵写事项的编纂方法,也成了我国修志的优良传统。这里分两点来说明。

1.横分门类

我国第一部志书《华阳国志》的篇目横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逊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梁益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等十二门类。

东汉《三辅黄图》的篇目横分为:城池、宫观、明堂、辟雍、苑圃、台榭、宗庙、街市、风俗等九门类。

北宋《吴郡图经续记》的篇目,先分成上、中、下三卷。然后上卷分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等十五个门类;中卷分桥梁、神庙、宫观、寺院、山、水等六个门类;下卷分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等七个门类。

光绪《射洪县志》的篇目,先横分为记、表、传三个部分,然后再横分。记横分大事记、舆地记、水道记、城市记、食货记、田赋记、学校记、艺文记、武备记等九个门类;表横分官师表、登科表、恩赏表、列女表等四个门类;传横分官师传、耆旧传、儒林传、文苑传、孝义传、忠节传、方伎传、列女传、阙访传(指有些半信半疑的待考访者)等九个门类。再加“序”,共二十二个门类。

我们第一届编修的《鄂州市志》,首先横分为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水利、工业、交通运输、贸易、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综合管理、政党、社团、政协、政体、政府、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教育等三十篇,每一篇又横分若干章,每一章下边又分若干节,每一节下边又分若干目。如司法篇,下分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四章。公安章下边又分机构沿革、政治案件侦破、刑事案件侦破、社会治安管理、户政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七节。社会治安管理一节,下边又分查禁烟毒、特种行业管理、枪支管理、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水上治安管理、查禁淫秽录像、治安组织建设等七目。

2.纵写事项

志书的篇目,无论是横分篇、章、节、目,还是横分条目,都只能横分到事类,不能横分到事项。事类是指一类事物;事项是指一项一项的具体事物。

如农业志横分到“农作物”,就横分到类了。“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具体事项。从每个具体事项纵写。如水稻,从志书上限开始的年份写起,记载种植的品种、面积、产量等详细情况。接着,按年份纵线逐一记写品种的变换、面积的增减、产量的丰歉、水旱病虫等灾害的影响等情况,写出起伏变化和发展的经过,使人从事件的记叙中,悟出经验教训。这里既要注意体现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又要突显社会的经济规律。

再如畜牧业的家畜这一类目,包括生猪、鸡、鹅、鸭等具体事项,要对各个事项分别进行纵写。如生猪,先记在志书上限的年份,境内豢养的品种、头数、鲜肉产量等情况,接着纵写各个年份品种的变化、头数的增减、鲜肉产量的升降等情况,注意国家政策、市场价格所起的作用等。

如何纵写呢? 可多参看一些第一轮各地编修的志书。这里,引用《鄂州市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记述制鞋业中的一个小目“布鞋”为例,供参考。

布鞋

清代,境内人民穿鞋,多是家庭妇女用针、线、布手工缝制。民国12年(1923),城关人邹吉安在建设街开办“邵吉庆”鞋铺。该铺有美国产“盛家”牌44型缝纫机一台,常年雇员4—5人,生产品种有布底、皮底布鞋和布靴。经营方式还有来料加工、承揽佛像、戏班、亡者布靴加工,名曰“神靴”“班靴”“粉底靴”。最具特色的是绣花缎面绣花鞋,作为吉庆用品,广受青睐。

1951年,店主邹吉安谢世,鞋铺关闭。此时,境内有个体鞋匠张绍甫、喻海山等30余人。

1952年,鄂城县城关镇成立鞋业工会,由30余名鞋匠组成,隶属城关镇手工业工会联合会。

1954年春,曹祥正、邹忠祖等8人,各自出资20元入股,租借约30平方米私房,开办“前进鞋店”,制鞋设备仅有1台缝纫机。同年8月,该店转为“鄂城县城关镇布鞋互助组”,人员增至30人,厂房扩大到60平方米,生产布鞋,兼营来料加工和旧鞋修理。1958年10月,该店并入城关镇联合厂。1959年,联合工厂解散,该店遂与制革社合并成立“鄂城县城关镇皮鞋制革厂”,添置了缝纫机、切料机、拉毛机等制鞋设备。人员发展到80人,主要生产布鞋和皮件。

1962年,通过调整,“城关镇皮鞋制革厂”又分为“布鞋社”和“制革社”。1970年5月,两社又合并成立“城关镇皮鞋制鞋厂”,同时生产布鞋。1978年,该厂生产的大方口布鞋获省轻工业优质产品奖。

1979年末,布鞋业从“皮革制鞋厂”分出,成立“鄂城县布鞋厂”,生产各类布鞋布靴。主要有圆口、大方口、边扣线缝和注塑两大系列品种20多个,行销于省内外市场。先后有10多个品种获省、地及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一、二、三等奖。

1984年,“鄂城县布鞋厂”更名为“鄂州市制鞋厂”。1987年9月,制鞋厂在江苏连云港鞋帽厂的协助和支持下,利用聚氯乙烯(PVC)树脂和制革工业的皮革废渣混合,通过蒸气改性发泡,研制成功了省科研项目——皮塑纤维发泡鞋底,通过省级鉴定合格,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1987年,市属制鞋厂有固定资产69万元,厂房面积3330平方米,职工175人,年产布鞋、布靴61.7万双,主要产品有圆口、大方口、边扣等线缝和注塑布鞋20多个品种,总产值224万元,利税12万元。

简评:这个小目志稿,记述了“布鞋”业关键年份的事项,隐去失误的原因和损失,写得基本上是成功的。这样写,就是写史,就是写志。

纵写事项要注意下列三点:

1.注意事物发展的规律性,顺应规律,就兴旺发展;违反规律,就停滞衰落;

2.注意写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兴衰起伏变化,不能平铺记叙,使人感悟不出经验教训;

3.纵写事项,不能纵写事件。具体事件无法纵写,只能作平铺简介,无法写出志书断限时问内的发展和起伏经过。

以上,是我国修志优良传统的三个方面,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