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竹枝词》的历史和传承

《竹枝词》的历史和传承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竹枝词》亦名《竹枝》,人称《乐府近体曲》。他后一段时问的《竹枝词》,都是根据民歌改作的,歌咏巴、渝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反映人民劳动生活,也透露自己遭贬的苦闷心情。后世追随他写《竹枝词》的人渐多,形成了一种诗歌体裁。可见,文人《竹枝词》,起于民问,成于刘禹锡。我们今天写《竹枝词》无法找艺人歌唱,只能仿效曲子填词。今天诗词刊物上发表一些今人的《竹枝词》,就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竹枝词》的历史和传承

竹枝词》亦名《竹枝》,人称《乐府近体曲》。其词是巴、渝(今四川东部)民问以笛、鼓配曲伴奏歌唱的唱词。唱的声调婉转动人,民众十分喜爱。唐代刘禹锡(772—843),21岁中进士,后又中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永贞改革失败,他年23岁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马。朗州接近湘西少数民族,当地民歌就有名为《竹枝》的一种歌曲。作为文人的刘禹锡,始依《竹枝》歌曲,作过十多首《竹枝词》。如其中有一首云:“马鞭烟袋细细通,两人相恋莫漏风。燕子衔泥口要紧,蚕儿挽丝在肚中。”元和十年(815),刘禹锡43岁被召回京都,他题诗玄都观,又触怒了当权者,被贬到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任刺史,后又徙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一带)任刺史。夔州正是巴、渝地区,民问盛行竹枝歌曲。他从公元805年贬出京师,至827年召回洛阳,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中,又吸取巴、渝地区民问竹枝词曲,写了10来首《竹枝词》。大家最熟悉的是“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他后一段时问的《竹枝词》,都是根据民歌改作的,歌咏巴、渝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反映人民劳动生活,也透露自己遭贬的苦闷心情。后世追随他写《竹枝词》的人渐多,形成了一种诗歌体裁。宋代人把这种入乐歌唱的诗,看成汉、魏乐府的延续,称之为《乐府近体曲》。属于这种《乐府近体曲》的有《竹枝词》、《杨柳枝》、《欸乃(读“袄艾”)曲》、《昔昔盐》、《凉州词》等。可见,文人《竹枝词》,起于民问,成于刘禹锡。

我们今天写《竹枝词》无法找艺人歌唱,只能仿效曲子填词。从思想内容来讲,主要反映劳动人民从事各项社会劳动以及他们的爱情生活。从艺术形式来讲,按照七言绝句的韵律来写,就符合古代民歌的曲调。语言要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音调要轻快柔和,易于上口。今天诗词刊物上发表一些今人的《竹枝词》,就是这种传统的延续。(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