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裕钊对李光地《系辞传》分章总议
《系辞传》是《周易》一书《易传》中的一篇论文,古人把它分成《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两篇。它通论《周易》占筮和卦爻辞的大义,说明《周易》的性质、内容和作用。对于博大精深的《易》道进行深刻的系统地阐述,主要见于该篇。因此,它在《易传》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研究《周易》能够从占筮方法和义理探讨等方面提供思路,历来《易》学研究家都十分重视对它的探讨。
宋代朱熹撰《周易本义》[1]一书,把《系辞上传》和《系辞下传》各分成十二章,共二十四章(朱熹的分章详见《周易本义》),并作了详细注释,分别指出每一章的主旨。后来的许多《周易》的研究者都遵从朱熹的注释和分章。
康熙五十二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遵从康熙帝的旨令,总裁编纂《周易折中》[2]。他在编纂《周易折中》[2]一书中,对《系辞传》的分章,同朱熹有较大的出入。他以朱熹《系辞上传》的第一章,为《周易折中·系辞上传》的第一章;以朱熹《系辞上传》的第二章,为《周易折中·系辞上传》的第二章;以朱熹《系辞上传》的第三、第四、第五章合为《周易折中·系辞上传》的第三章;以朱熹《系辞上传》的第六、第七、第八章合为《周易折中·系辞上传》的第四章;以朱熹《系辞上传》的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章合为《周易折中·系辞上传》的第五章。这里,朱熹分《系辞上传》为十二章,李光地只分作五章。对《系词下传》,李光地以朱熹的第一章为其《系辞下传》的第一章,以朱熹的第二章为其《系辞下传》的第二章,以朱熹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合为其《系辞下传》的第三章,以朱熹的第六章为其《系辞下传》的第四章,以朱熹的第七章,第八章为其《系辞下传》的第五章,以朱熹的第九章,为其《系辞下传》的第六章,以朱熹的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合为其《系辞下传》的第七章(详见《周易折中·系辞传》)。
对李光地的分章,张裕钊于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十六日给吴汝纶的信中说:“比寻绎《系辞》,以李安溪(李光地福建安溪人,人称李安溪)之分章,十得六七。”[3]同年十月二十九日,他又在给吴汝纶的回信中说:“李安溪《观录》(《周易观录》),其《易·系》分章,与《折中》(《周易折中》)无异,但《折中》云第几章,而《观录》云第几股。”“前书谓其分章十得六七,以今观之,恐未及此。”[3]这是张裕钊对李光地给《周易·系辞传》分章的总议。他认为李氏分对了的尚不到十分之六七,分得不对的要超过十分之三四。究竟张裕钊的分章与李光地的分章有什么不同呢? 下面,我们把李光地的分章,同张裕钊的分章进行对比,就会一目了然。这里,张裕钊不完全赞成李光地对《系辞传》的分章,当然也包含了不完全赞成朱熹对《系辞传》的分章。
二、同吴汝纶论《系辞传》的分章
光绪十一年(1885)前,吴汝纶对《周易》的研究已历时数年。他多次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疑问写信给张裕钊,请他提出意见。因此,在张裕钊的几次回信中,都论及此事。
光绪十二年正月初六日,张裕钊在给吴汝纶的信中说:“读来书,论《易传》娓娓千言,伟识元解,为自昔诸儒所未及,盖不独高出国朝为汉、宋二家之学者而已。然弟于尊论,信者十之七,未敢蘧从者亦十之三。诚以《易》之为书,精深广大,若裕钊之庸谫,千百尚未窥其一二,况去圣久远,经籍放佚残缺,不醇不备,今欲从数千岁以后,悬断数千岁以前惝怳疑似一无左证之案,此亦谈何容易邪? 所以,屡承下问,逡循迟回而不敢质言者,此也。”[3]
光绪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张裕钊在给吴汝纶的信中对《系辞传》分章的原则再次提出意见:“裕钊意仍以鄙说中庸体、用一贯之义求之,觉微有端绪。然圣言精微广大,断非浅人肤学一时所能贯彻,决不敢妄下断语也。”[3]
又在十月十九日给吴汝纶的信中,对《系辞传》分章的原则和具体分章的意见说得更明白:“此仍以鄙说体、用一贯之指求之,又觉稍有入处。大要所谓乾坤易简者,德也。《易》之体也。所谓卦爻,所谓辞变象占者,业也,《易》之用也。”按照这个原则,张裕钊提出具体分章的意见是将《系辞上传》分为五股:自“天地定位”至“而成位乎其中矣。”(亦即朱熹所分之第一章)为第一股;自“圣人设卦观象”至“各指其所之”(即朱熹所分之第二、第三章合为一股)为第二股;自“易与天地”至“易简之善配至德”(即朱熹所分之第四、第五、第六章合为一股)为第三股;自“子曰:易其至矣乎”至“圣人则之”(即朱熹所分之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除去最后六句合为一股)为第四股;自“易有四象”至“存乎德行”(即朱熹所分之第十一章的后六句和第十二章合为一股)为第五股。将《系辞下传》分为六股:自“八卦成列”至“圣人之情见乎辞”(把朱熹所分之第一章后面的“天地之大德日生”等五句截掉移为下股开头)为第一股;自“天地之大德日生”至“象也者,像也。”(包括朱熹所分之第一章后五句和第二章,以及第三章开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为第二股;自“录者,材也”至“立心勿恒,凶。”(包括朱熹所分之第三章的最后五句和第四章、第五章)为第三股;自“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至“巽以行权。”(包括朱熹所分之第六、第七两章)为第四股;自“易之为书也不可远”至“故吉凶生焉”(包括朱熹所分之第八、第九、第十章)为第五股;自“易之兴也”至“失其守者其辞屈”(即朱熹所分之第十一、第十二章)为第六股。张裕钊在信中还自谦地说:“承询,姑贡此,请是正!”
张裕钊在这封信中,还邀请吴汝纶于明年正月“命驾一来,以旬日之问,穷朝暮讲习辨难”,以收“君子以朋友讲习(兑卦卦辞)之益。”因为这本书“幽深广远。繁复奥颐,口说或稍能推一二,若书问往还。岂复能尽意邪?”
吴汝纶收到这封信后,又给张裕钊写了一封信,对张裕钊的分章提出了一些疑问。我们不妨摘其主要的分别列出:其一、“惠书开示《易·系》大旨,断分章义,积年障蔽为之廓然,惜未著其所以然之故,愚心蓬塞,尚未尽通。”其二、“尊论体、用一贯,谓乾坤易简为德,谓辞变象占为业,似于脉理尚未分明;且《易·系》自以易、简分隶德业,今以乾坤易简专属之德,亦未甚惬洽也。”其三、“大衍一篇,专明卜筮……其词颇近陋……尤者至谓‘崇高莫大乎富贵’,此鄙俗人之言也。”其四、“象也者,像也;录者,材也。为上下文枢辖,不应分属二章。”其五、“‘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十字前后三见,其二皆简札断烂而误衍。”信中最后说:“伏望更详赐教,以祛烦惑,幸甚!”[4]
张裕钊收到信后,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小除日)写了回信,对吴汝纶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对其中有关的主要内容我们也分别摘要列出:第一、对《系辞传》的分章,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它的体制:“上《系》由‘德’而推之‘业’,下《系》由‘业’而反之‘德’,似亦有脉络可寻。”第二、“阁下谓‘易简分属德业,不应专属之德。”这个问题,《系辞传》本身作了说明,“上《系》言‘易简之善配至德’,下《系》言‘德行简以知阻’。义各有当,自不相妨。如以乾坤论,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知坤能,自以乾为体,坤为用。以全易论,则又以乾坤为体。而六子及六十四卦为用矣。”《系辞传》又说:“夫乾,确然示人以易;夫坤,隤(柔)然示人简矣。”可见,“易简”乃乾坤之德。第三、“阁下又颇疑‘大衍’一篇,词近鄙陋,诚亦有理。窃恐启‘疑古惑经之弊。鄙意说经于此等处,似宜矜慎为主。”第四、“《大有》上九之词(指“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凡三见,固亦不无可疑。顾遽以为‘断烂误衍’,则亦鄙衷所不能不为迟回者也。”第五、吴汝纶将《系辞传》分作三篇,张裕钊则在前面的信中说过:“李氏(光地)之意,盖以上下《系》各自为一篇文字,与鄙意最合”。
三、对张裕钊《系辞传》分章的几点浅见
(一)基本思路符合文章原意
张裕钊说:“上《系》由‘德’而推之‘业’,下《系》由‘业’而反之‘德’。”什么是“德”? 什么“业”呢? 张裕钊解释说:“所谓乾坤易简者,德也,易之体也。所谓卦爻,所谓辞变象占者,业也,易之用也。”[3]“天上日月星辰虽不计其数,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刚健不息。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天的共性,这就很容易(这就是乾之德“易”);地上的草木鸟兽虽纷纭复杂,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顺天出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地的共性,这就很简单(这就是坤之德“简”)。”[5]可见,这里的“易”意为“容易”。“容易”是“乾”卦的一种德行。这里的“简”,意为“简单”。“简单”是“坤”卦的一种德行。录辞、爻辞、爻变象占都是用来断定吉凶的,使人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所以《易》之“用”,也是《易》之“业”。张先生认为,《系辞传》的大要,就是谈《易》之“德”和《易》之“业”的。按照这个思路去分章。(www.xing528.com)
张裕钊深入研究《系辞传》的思想内容和脉络层次,形成了分析这篇论文的思路,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分股。他把《系辞上传》分为五股:第一股,讲述《周易》的著作是根据宇宙的构造、天尊地卑的地位及阴阳刚柔的变化,和“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卦德为内容的。第二股,讲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是说明录象爻辞功能的,也是讲《易》德的。第三股,讲述《周易》之道与天地之道一致,一阴一阳相互推动而发生变化的法则就是“道”。《易》道广大,包容天地,具备万物,知幽明之理,论生死之说,识精气之为物,通游魂变化鬼神情状。这也是说《易》之德,即《易》之体的。第四股,讲述人成就德业的根本是人性。人性崇高的智慧要效法高上的天,谦卑的品德要效法低广的地。要谨言慎行,学习圣人应用《周易》的四种方法,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这是讲《易》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成就事业。亦即《易》之“业”。第五股,讲唯有高尚品格与德行的人才能运用《周易》。这仍然是讲《易》之用。这后两股都是谈《易》的应用。所以说,“上《系》由‘德’而推之‘业’”。
下《系》的第一股,总言《易》道以变化示人吉凶悔吝,使人成就功业。第二股,言圣人以仁守位,以财聚人,以义禁民为非;观象制器以供民用。第三股,说明从阴阳变化中趋吉避凶,可以求得生存。这三股都是讲《易》之用,也就是《易》之“业”。第四股,讲乾、坤、谦,恒、……等十一卦之德。第五股,讲《周易》的阴爻、阳爻变化不停,周流六虚(指六个爻位),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统括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第六股,讲《周易》兴于殷之末世,作者处于困境,故其辞危,危而使平。人在危境中,只要善于应对,可以转危为平安。乾之德至健而恒易,坤之德至顺而恒简。这后三股讲《易》之“德”,也就是《易》之体。说明“下《系》确然由‘业’而反之‘德’”。
(二)对《系辞传》分章的认识比较深刻
张裕钊对《系辞传》的分股同吴汝纶的分章有许多异议。这些异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人对上下文之问的联系有不同的看法。如朱熹所分《系辞下传》的第三章,全文只有五句话:“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录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张裕钊把“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划属上章之末尾,而把“录者,材也”及以后的文字划作下章的开头,取消这几句单独作为一章。吴汝纶提出异议,说“‘象也者,像也’与‘录者,材也’为上下文枢辖,不应分属二章。”余以为吴汝纶先生大概是从文章的语气的连贯性和文句结构的对应关系考虑,不同意把这两句话分割开来,分属上下二章。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张先生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把这几句话分割开来,分属上下二章,有其更深入的思考。因为上章讲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古帝王“设卦观象”,以“象”制器的事,着重讲“象”的作用。比如:观“离卦()”的形象,中问空虚,像网目,就仿效它来结绳制网以捕鱼。观“益卦()”的形象,上巽()为木,下震()为动,木下土动,为耕地之象。按照这种形象用木制耒耜(古木犁),用来耕地。观“涣卦()”的形象,上巽()为木,下坎()为水,木浮水上,观此现象就想到刳木为舟,以供渡河和撒网捕鱼之用,观“大壮卦()”的形象上震()为雷雨,下乾()为天,野外的天似穹庐,比作房屋。观察到这种形象,就建造房屋避雷雨。……共列出了十三个卦象,并观象制器。而下一章文字的开头就是“是故《易》者,象也”同上“观象制器”连接很紧。“是故”是一个承接连词,紧承上文。“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是从理论上对上章进行概括,把这几句划属上章,是合理的。再说:“录者,材(通裁)也”以及后面的文字,不是谈“观象制器”的,而是说《录〉辞是材(裁)断吉凶的,和下章论“阳卦”和“阴卦”的特征、德行、君子和小人之道联系得紧密一些。所以,我认为张先生分股,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认识更深刻。其他意见分歧的例子,恕不一一列举了。
(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李光地的分章的确有不足之处
朱熹所分的《系辞下传》的第八、第九、第十章,每章的开头都是“易之为书也”。从形式上看,三章的开头相同,先后排列在一起。从内容来看,三章都谈爻位、爻变,相互关联。第八章是说《周易》这本书,爻位变化无常,人们要善于领会才能运用它。第九章是说《周易》这本书六个爻位的特点,分阴位阳位,爻位的变动,可以示人以吉凶。第十章是说《周易》这本书它的爻位包括天地人之道,能示人以吉凶。张裕钊把这三章合为一股应该是合理的。
李光地在《周易折中》中,对《系辞传》的分章,把第八章划属上章的末尾,把第九章单独作为一章,把第十章划属下一章的开头。仔细看来,这样划分并不合理。因为上章的内容,开头是“《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思乎?”接着是讲“履”“谦”“恒”“损”“益”“困”“井”“巽”等九卦的卦德,以及要求人们按照卦德所应做到的行为规范,去修养德行。把说明爻位变化特性的第八章划接上去,显然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再说,朱熹所分的第十一章,说明《周易》成书于殷之末世,“当文王与纣之事”。文王拘于羡里,常怀恐惧之心理,作《周易》,“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说明一个人要始终保持忧惧的心态,时时警戒自己,才可以转危为平安。那么,六爻的爻位包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第十章,划作第十一章的开头部分,也不恰切。所以,张先生说:“李安溪之分章,十得六七。”后来又说:“前书谓其分章十得六七,以今观之,恐尚未及此。”这样的评价是有根据的,也是适当的。
从总体上看,张裕钊这位清末被誉为“文章海内师”(《清史稿》)首席总纂王树楠语)的文学家,对《周易·系辞传》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他不完全赞成朱熹、李光地、吴汝纶对《系辞传》的分章,是有道理的。张先生这种透彻地读懂古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我们阅读古籍有莫大的启示。
[1]朱熹.周易本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李光地.周易折中[M].康熙《钦定〈四库全书经部〉》.
[3]丁有国.张裕钊《论学手札》注释[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4.
[4]吴汝纶.易说[M].《吴汝纶全集》.安徽:黄山书社,2002.
[5]王博.易传通论[M].上海: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