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书,古本多有残缺脱漏,经过历代许多人的收集整理,校订补充,内容编排前后不一,文句或有或缺,同中有异,无尽相同者。通过参照阅读,心中存在许多疑惑,现略述几点如下:
一、“道”与“一”是否为同一概念。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版注释:“一,指道。”这样注,在这一章中,解释得通。但是,在第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生一”,“道”与“一”,显然不是相同的概念。中华书局版对这个“一”,仍然注释为:“一,指道”。那么,“道生一”,岂不是“道”生“道”吗? 有的书把这里的“道”与“一”分作两种东西注解。说“道”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指宇宙生成前按照“道”的规律生成的混饨未分的统一物。这个统一物剖判成天地阴阳,由此而生成万物。这种解释,在这一章中,又解释得通。但是,以这种解释,去解释第三十九章中的“一”,则又解释不通。陕西三秦出版社把第三十九章中的“一”注释为:“一,指混饨未分的原始统一体。”这样解释,就在第三十九章中,也难解释得通。据我推测,很可能是前代研究者、修订家把“道”和“一”两个概念混同了,把第三十九章中的几个“道”字换成了“一”,造成了这种矛盾状况。如果把第三十九章中的几个“一”字,恢复成“道”字,则不存在龃龉难释了。
二、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章令人觉得事理难明。许多注家对“三”的解释为“阳气、阴气、阳气和阴气混和之气,三者产生万物”。这种解释使人觉得十分勉强。我以为这里的“三,三生”三字是衍文。原文应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这样,事理就通了,也符合“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原理。说这一章中的“三,三生”是衍文,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在本章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之句。这是说: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适中地(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数量适中地)融和而成的,没有说到第三者,没有“小三”参与。再说,老子“道”的思想体系,总是以矛盾双方对立对举的,没有以三者同时并举。例如,“无”和“有”的关系。“无”以“有”为利,“有”以“无”为用。其问没有第三者。再比如,“美”与“恶”,“善”与“不善”,“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等,都是矛盾双方对举的,没有“三”。《周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一阴一阳对立转化,就叫做“道”,也没有说到“三”。去掉衍文“三,三生”三个字,文从理顺,语意明确。(www.xing528.com)
三、老子的哲学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为”。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作用,只能顺应自然,提供某些条件,促成其发展变化。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去实施某些主观措施,企图实现人的主观愿望,其结果是事与愿违。《孟子》中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是说宋国有一农民,为他的禾苗长得太慢发愁,就费了很大气力,把禾苗都向上拔一点,累得精疲力竭回到家里,告诉家里的人,他把所有的禾苗都向上拔了一点,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枯槁死了。孟子说:这样做,“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有的《老子》注家,将“无为”注释为“任其自然,无所作为”或“不作为”。这也不合老子原意。实际上,“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作为。维护自然发展规律,任其自然发展,就是一种作为。历史上,人们凭着主观愿望,不顾客观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失误的事例,非一、二可数也。《老子》一书,经过许多人的修订,掺杂了许多与老子观念不一致的语言,也非一处、二处。如第十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这是说,应该有为,与老子无为的思想不合。又如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就是有为。不符合老子的思想体系。“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这显然是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掺入其中了。“无为而无不为”一语,在早期的《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中都没有,《老子河上公章句》中补入了这一句。唐初傅奕本《道德经古本篇》补入了“无为则无不为”一句。这种掺入编注者观念的词句,是存在的。
四、在《老子》一书中,有的地方,似是后人将前人的注解,当作了正文编入其中了。如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一章中,从“何谓宠辱若惊”至“吾有何患”,显然是前人对首二句解释的文字。老子很少自释其文,即使是论“道”的许多艰深难懂的语言,老子也没有自作注解。另一方面,今本《老子》中,有的地方,似是仍然存在脱漏。如第十一章末二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二句应该是“故有以无为利,无以有为用”,句意才算完善了。今本《老子》诸多版本,大同小异,给阅读者带来许多参照的麻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