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创教育家的卓越贡献

独创教育家的卓越贡献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孔子,名丘,字仲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具有独创性的教育家。讫乃求婚于颜氏征在。齐国人认为,孔子当政,鲁国定会称霸,称霸就会首先吞并相邻的齐国。孔子第一个设立私塾,招收门徒,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只有贵族子弟受教育的特权。由此,我们可以说,孔子不仅是民办学校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使教育权利下移的改革家。孔子施行四教,就是对学生施行以德育为首的综合素质教育。

独创教育家的卓越贡献

(一)

孔子(前552—前479),名丘,字仲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具有独创性的教育家。

孔子出生时,其家庭早已由贵族沦落为平民了。其父名讫,字叔梁,娶妻施氏,生九女;又娶妾生子名孟皮。孟皮病足,无能操持家务。讫乃求婚于颜氏征在。讫老征在少,不合礼仪,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讫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出生后三岁而叔梁讫死,留下孔子孤儿寡母,生活较为困难。他母亲不能干的杂活,都由他干,故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1]孔子生于贫贱,这对他热心济世、施行仁爱、争取民信的思想观念和“发愤忘食”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孔子出身贫且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进步很快,至三十岁时,齐景公等诸侯国君便向他请教政事。四十二岁时,吴国使者就称他为“圣人”。孔子五十六岁时,由鲁国的大司寇(掌管刑狱的官)行摄相事(代理宰相之职),杀掉了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他施政三个月,卖羔羊、小猪的不抬高价格。男女行人在路上规规矩矩,道不拾遗,远方的商旅至鲁如归。于是,使齐国畏惧。齐国人认为,孔子当政,鲁国定会称霸,称霸就会首先吞并相邻的齐国。齐国就挑选美女八十人,穿花衣,跳《康乐》舞,装饰三十套马车,送给鲁定公。定公到城外观看终日,不问政事,让大夫季桓子接受了这些女人和车马,三日不问国政;举行郊祀,又不遵守礼仪分祭肉给大夫。孔子就辞去官职,出走至卫国卫灵公招待他住了十个月,不重用他。他又至陈,在陈居三岁,得不到陈君使用。又至蔡,第二年至叶,又自叶反蔡,居三年,不受重用,无所事事。至楚,楚昭王欲以地七百里封孔子,大臣们认为孔子有德,其弟子有能,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孔子若有七百里之地,势必为楚之大患,昭王乃止。于是,孔子自楚返卫,年已六十三岁。

孔子周游列国,凡十四年,其问还到过曹、宋、郑等国,都没有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重用。他的政治抱负和治国才能得不到施展,于是自卫返鲁,想通过整理古籍,著书立说,私家设立学校,教授门徒,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伦理观念。他首先正乐,使雅乐、颂乐各得其宜。又整理诗歌,原古诗有三千余首,孔子删去重复,只取可施于礼义者,上自契、稷,下述殷周,《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共三百零五篇。孔子都能以弦歌之礼。礼乐自此可得而述,遂成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2](P3197)我们可以说,孔子全面系统地整理了他以前的文献古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孔子在教学内容方面作出的独创性的贡献。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2](P1938)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图书文物,都收藏在贵族的宫廷里,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第一个设立私塾,招收门徒,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只有贵族子弟受教育的特权。为了方便平民子弟入学,他收的学费低廉,只要交十条干肉的价钱作学费,就可以入学读书。在现有资料的记载中,孔子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而外,其他都出身贫贱。原宪,字子思,终身“空室蓬门,褐衣疏食”。子贡本来出身贫寒,后来当了卫相,就“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访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嘲讽他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感到惭愧,心中不痛快地走了,终生觉得自己说错了话感到羞耻。公冶长无罪被囚,孔子说他“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如果是有钱的贵族子弟,怎么无罪被人诬陷坐监狱呢? 曾参通过努力争取,曾经做过小吏,也只能谋得升斗之粟奉养其亲。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住在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贫困生活。由此,我们可以说,孔子不仅是民办学校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使教育权利下移的改革家。

(二)

孔子办学对培养什么人,其宗旨是非常明确的。他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求学生从少年开始,就“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P1)这里讲得很清楚,只有学好了前面的几个方面,还有剩余的精力,才去学习文献。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爱的根本。学生只有先具备孝悌的品德,再通过进一步提高,才能成为“仁者”,仁爱大众,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当了官,才会施行仁政,治理好一个地方,甚至一个诸侯国。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P2)他认为:一个人要以好贤的思想来代替好色,对父母尽孝,对国君尽忠,对朋友讲信。这种人虽然没有学习,我一定说他学习好了。可见,在孔门中,思想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内容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孔子在教学内容方面坚持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献,即前面所说的六艺,此外,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忠心为人,讲究诚信。孔子施行四教,就是对学生施行以德育为首的综合素质教育。孔子的学生曾参每日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1](P1)他首先反省的是道德上的“忠”与“信”,其次才是练习。孔子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我不知道他怎么样去做一个人。孔子的培养目标最终是要落实到让学生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施行仁政、以德治国方面去。他认为一个执政者,把恩泽施于人,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P4)

孔子深知:“政者,正也”。执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P55)因此,他在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他要求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P15)他对学生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P49)他教育学生注意品德修养,尊重他人,不要把胸中的怨气发到别人身上去;要善于吸取教训,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他教导学生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P3)“过则勿惮改。”[1](P2)他要求学生襟怀坦白,表里如一,不口是心非,待人虚伪。他说:花言巧语,伪善容貌,十足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对别人的怨恨,表面上却同他要好,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3](P52)孔子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别人的短处。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P29)要严于责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P67)唐代韩愈对孔子的这句话诠释得很明白:“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4](P55)孔子对学生子张(颛孙师)说:要从“恭、宽、信、敏、惠”五个方面去加强自身的修养,“恭则不(被)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用)焉,敏则有功(效),惠则足以使人。”[1](P74)孔子认为,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注重“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怒)思难(后患),见得思义。”[1](P71)总之,孔子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人尊敬、拥护的品德高尚的人。这样,就可以给人以信任和引导力,就能有效地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治理国家,安定社会。

在孔子的学生中,贤人七十二,大多能行孔子之道,有的也很有作为。言偃,字子游,为武城宰(县令),用礼乐来教化邑人。孔子经过那里,闻弦歌之声,就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牛刀?”治理一个小地方,用得着礼乐教化吗? 子游说:“言偃曾经听到老师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知道自己的话说错了,与自己平时的教导不符,立即对其他的学生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2](P220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有杰出的外交才能。当齐国要攻打弱小的鲁国的时候,孔子派他出马。他到齐国去,从齐国自身的利弊说服齐国弃弱攻强,存鲁伐吴。他又劝吴国不要灭越国而进攻齐国。又到越国去说服勾践,趁吴国军队出境作战的机会,以弱胜强,打败吴国,以报国仇。勾践大喜,重赏子贡而不受。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与齐国交战,吴国得胜,必兵临晋国,晋国应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子贡返回鲁国。吴王夫差果发九郡之兵攻齐,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乘胜以兵临晋。晋人早有准备,以兵击之,大败吴师。勾践乘机发兵围吴宫,杀夫差而戮其相,三年而称霸诸侯。子贡一出,存鲁、败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后为鲁、卫之相,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孔子对于学生中出现某些违背他的理想、愿望的行为,是很不满意的。他希望学生积极用世,参与政事,而樊迟(字子须)竟然向他提出“请学稼”,他不高兴地回答:“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他说:“吾不如老圃。”樊迟出门以后,他大骂说:“小人哉,樊须也!”[1](P54)孔子反对兼并战争,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鲁国的正卿季孙氏将要发动不义之战攻伐附庸国颛臾。孔子的学生冉求(字子有)为季氏家臣,仲由(字子路)为季氏宰(主管政事),都赞成季氏的不义之举。这两位学生把将要发生的事告诉孔子,说明颛臾的城墙坚固,又靠近季氏的私邑费城,“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此事遭到孔子的竭力反对:“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并批评仲由和冉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内乱)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P69)孔子主张行仁政,反对过分剥削人民。“季氏富于周公”,而冉求还要为他增加赋税,聚敛钱财。对此,孔子大发脾气: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P46)

(三)(www.xing528.com)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独创性也是多方面的,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首要条件;否则,就会无敌无矢,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长处都非常了解。在性格方面,他认为:“柴(高柴)也愚(愚笨),参(曾参)也鲁(迟钝),师(颛孙师)也辟(偏激),由(仲由)也谚(鲁莽)。”[1](P18)在学习成绩和特长方面,孔子认为:德行最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有宰我(宰予)、子贡;通达世务、善于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书本知识学得最好的有子游、子夏。[1](P44)子路刚强好胜,孔子说他“由也好勇过我。”[1](P18)又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P45)“不得其死”,即得不到正常的死亡。后果然不出其所料,仲由为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不肯从孔悝迎立蒉聩为卫公,被杀。孔子称赞闵子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1](P45)又说子贡不安分学习,对做生意感兴趣,每次推测行情,总是猜对了。子贡后来做囤积投机生意,发了大财。子贡问:“师与商也熟贤?”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说:“然则师愈与?”(颛孙师好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1](P46)孔子对学生性格上的某些差异都很了解,可见他对教学非常勤敏。如果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就不能如此深入地了解学生。

二、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名赤)弄糊涂了,为什么两人问同样的问题,而孔子的答复竟然不同呢? 就问孔子说:“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母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孔子说:“求也退(遇事退缩),故进之;由也兼人(好勇过人),故退之。”[1](P46)孔子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在什么叫做“仁”的问题上,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作不同的回答。颜渊是一位高才生,学得较好,他向孔子问“仁”,孔子从“礼”的高度回答他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P49)仲弓问仁,孔子从加强道德修养方面去回答他。对他说:工作要严肃认真,使用百姓要小心谨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P49)司马牛问仁。孔子告诫他:说话要经过思考,谨慎缓慢地说出来,做到无失。对他说:“君子其言也讱。”[1](P49)子贡问为仁。孔子勉励他在官场上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回答他说:“君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樊迟无意求学从政,只想种庄稼种菜园。他向孔子问仁。孔子简单地用通俗易懂的“爱人”两个字回答他。同样,对于“怎样去治理政事”的问题,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的回答也是不同的。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还告诉他,这三项中,人民的信赖最重要,没有人民的信赖,国家就立不起来,即所谓“民无信不立。”[1](P50)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遇事倦而不用心。他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担任职务不要懈怠,执行政令要尽忠心。[1](P52)孔子还教导子张,从政要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不理解,要求孔子明白的解释。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1](P83)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1](P54)这四个字是说:凡行政令,以身先之;凡有工事,以身劳之。仲弓当上了季氏主持政务的官,问政。孔子说:“先有司(做事要先于手下的职官,做出样子),赦小过,举贤才。”[1](P54)孔子在许多情况下,注意对学生实行个别教育。仲由浮躁好勇,不能安下心来好好学习。孔子担心他的前途命运,把他叫到跟前,同他谈话,希望他改掉身上的毛病。孔子问:“由也,女(汝)闻六言(德)六蔽(弊病)矣乎?”对曰:“未也。”孔子说:“居(你坐下)! 吾语女(我告诉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智,耍小聪明)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害己);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伤人心);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闯祸);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妄为)。”[1](P74)孔子称得上是一位教育大师,他既善于了解教育对象,又善于因人施教,难怪古人尊敬他为“万世师表”。

三、孔子具有独创性的教育方法。从教的方面看,在两千多年前,就能用“启发式”教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奇举。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又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迫切地希望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去引导学生解决疑难,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一百多年后,孟子提出“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章句上》)也继承了这种教学方法。君子传授知识,教授别人,要像射箭那样,将弓搭矢,拉开弓,但不能把矢射出去,做出那种跃跃欲试的样子,让人看清姿势和指法,如果拿起弓来,就把矢射出了,学射的人来不及看清楚,就学不到如何射箭。这个比喻,也讲的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再从学的方面看,孔子要求学生的态度要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P7)要有恒心,“学而不厌”;要虚心,“不耻下问”;要能刻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就安”;不要图虚名,“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1](P15)在学习方法方面,要求学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同时,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P6)只学不思,则迷惘而不知正误,只思不学,则疑惑不解。孔子的教学方法,是他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孔子办教育,培养人才,是为使教育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服务的。他教书重在育人,不单纯地传授知识。他改革教育制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独创性,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两千多年来,影响深远,传播中外,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然具有学习和借鉴作用,在教坛上仍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0.

[4]童第德.《韩愈文选》[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