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志愿服务沟通与表达的重要性与技巧

志愿服务沟通与表达的重要性与技巧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交流沟通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因此,志愿服务的成功与否,与其说在于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交流沟通的内容,不如说在于交流沟通的方式。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学会赞美对方,这样可以使沟通获得更好的效果。由于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应当了解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掌握扶老助残的技能技巧,以使他们得到体贴的服务。

志愿服务沟通与表达的重要性与技巧

交流沟通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与沟通有关,沟通也是一个信息发出与接受的过程。因此,志愿服务的成功与否,与其说在于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交流沟通的内容,不如说在于交流沟通的方式。能否成为一名成功的志愿者,取决于交流的对方认为你所解释的信息是否可靠而且适合。而良好的交流沟通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依赖于你能否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和正确地解释所掌握的信息。

(一)语言沟通

1.展开话题的技巧

展开话题前,可以先观察一下对方的行为态度。如果对方有微笑、跟你有眼神接触及面部表情自然,则表示可以交谈。如果对方正在忙于某些事情,或正在与别人详谈中,或正在赶往别处,则表示此时不适合交谈。

2.恰当提问的技巧

邀请式:如“你今天的比赛打得很好”“祝贺你取得胜利”。提问式:如“你明天还有比赛吗?”

恰当地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双方找到共同的话题。在实际交往中,采用开放式问题、中立性问题、一般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和非言语问题比采用封闭式问题、多重性问题或引导性问题更能促使交谈进行下去。如“你什么时候开始打网球的”(开放式问题)就比“你对明天的比赛有把握吗”(封闭式问题)更能展开话题。

3.维持话题技巧

(1)学会倾听。倾听是沟通的艺术。在倾听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耐心倾听别人讲话。即使对方缺乏条理,语言烦琐,你也要继续倾听下去,并且尽量控制自己的反应,切不可显示出烦躁不安的情绪。

②及时给予对方回应。在倾听的过程中,要用语言或非语言动作来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倾听。这样可以使对方感觉你很专心,并且已经领会了他的意思。有时对方会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志愿者要简单总结对方的内容,讲出对方的观点及感受,表示已明白对方感受和说话背后的含义,对方会更喜欢与你倾谈,也能够促进彼此了解。

③适时适度提问。在倾听过程中,恰当地提出问题,往往有助于相互沟通。沟通的目的是获得信息,知道彼此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来获得这些信息,但提问要注意适度。

(2)学会赞美。每个人都有赞美别人和接受别人赞美的天性,赞美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学会赞美对方,这样可以使沟通获得更好的效果。

①赞美别人要有针对性。要学会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

②赞美别人要有真情实感。能引起对方好感的是那些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赞美。

③赞美别人要善于抓机会。在赞美别人的时候,志愿者要利用各种偶然出现的情景,或者是对方无意之中表露出来的、引以为荣的事情进行赞美。用词要恰当,让对方感到很自然,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

4.要避免的沟通方式

(1)傲慢无礼型:讽刺、挖苦、过分或不恰当地询问、扮演或标榜自己为心理学家。

(2)发号施令型:命令、威胁、多余的劝告。

(3)回避型:模棱两可、保留信息、转移注意力。

(二)非语言沟通

1.面部表情

面部是身体上最易引人注意的部位,是非常复杂的表情管道。与人交往时,面部表情宜生动而有吸引力,并要配合说话内容。而笑容亦是重要的面部表情,一个友善的笑容,表示你愿意与人交往;别人接收了这个友善的信息后,也较愿意接近你,并与你交往。

2.眼神接触

如果你避免注视某个人,别人将猜测你是焦虑的、不诚实的。眼神交流过多,如瞪视,会令人很不自然。适当的眼神接触是敬意和专注的有力象征。眼神接触能有力地表示出你的态度,如尊重、服从、胆怯、愤怒,亦是开放话语的重要技巧。眼神接触要自然,但不要过于频密或逃避,或以敌视的眼神望着对方。与人交流时不需全时间望着对方的眼睛,可不时转移至对方面部的其他地方,如鼻、额头等,这样会较自然。

3.身体姿势

身体姿势可以显示出你希望和别人有什么样的交往关系、对方所说的事你有没有兴趣等。双手交叉或双腿交叠得太紧,都是封闭式的姿势,显示出你紧张的心绪或没有兴趣和别人交往;双手不交叉、双腿交叠而方向指向对方或微微张开,都是开放式的姿态,这些姿势被理解成你精神放松,而且愿意和别人保持交往;面向别人并且身体向前倾斜是非常重要的姿势,显示出你的敬意和投入。

4.手势及其他动作

说话时可以适当地配合手势的运用,促进内容表达和加强感染力,不过要注意手势运用要自然,不要太夸张。不经意地摸指甲、耍玩笔等,会表达出坐立不安的情绪。紧张的人会手握拳,或扳折手指关节等。

5.声线

声线包括语调、音量、清晰程度及流畅程度。语调恰当,并且高低起伏,会给人亲近感。音量要适中,不要过于大声或过于小声:过于大声令人有凶恶的感觉,过于小声令人听得困难。说话时尽量清晰及流畅,不要过于简略或含糊。

6.距离

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远近,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场合或熟悉程度有不同的距离标准,可分为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等。一般情况下,服务距离为0.5—1.5米,展示距离为1—3米,引导距离为1—5米,待命距离为3米以上。

(三)特殊群体沟通

在志愿服务群体中,残疾人运动员、残疾人观众、老年人是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应当了解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掌握扶老助残的技能技巧,以使他们得到体贴的服务。

1.老年人服务技能技巧

志愿者在服务老年人时,需先了解老年人在进入老年期后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以及老年人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及需要。只有充分了解老年人的情况,才能与他们进行顺利的沟通并为他们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1)老年期的生理变化。人在年老的过程中都会有一系列的老化性改变,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年老后最明显的改变包括:听觉能力退化,神经系统退化(记忆力、思考力、学习力下降,说话及反应缓慢),视力衰退,呼吸系统老化(气喘),骨质疏松,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功能减弱,关节活动能力降低,等等。

(2)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老年人的心理会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变化。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别阶段,在这个阶段会有很多变化或变故,如退休、健康衰退、丧偶、子女结婚等,这些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当然这些心理上的改变会因个人适应能力不同而有所区别。常见的老年期心理改变有:

①变得比较内向,自我中心倾向会比较强烈,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减低,常存怀疑、缺乏热诚的心态。

②比较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www.xing528.com)

③短期记忆能力降低,行为表现为啰唆、反复,容易遗忘事情或东西。

④长期记忆往往能够记得,所以怀旧情结较浓。

⑤要面对退休及亲友相继去世等情况,常感到无助及恐惧。

⑥生活圈子较为狭窄,往往就只有配偶、亲人和几名相交多年的好友。

⑦因子女不在身边,成为“空巢老人”。

(3)与老年人沟通技巧。

①保持目光接触,座位距离的远近视老年人的听觉敏锐程度而定。

②应用手势、表情等做辅助。

③不时轻触老年人的手或肩膀,表示肯定、响应和关怀。

④说话的速度要慢,语调要平稳,句子要精简直接。

⑤发问时,一次只提出一条问题,忌多重提问。

⑥宜用选择题模式发问。

⑦可重复句子或问题的最后部分,让老年人听清。

⑧适当地运用回馈,不明白老年人说话时要跟他/她讲清楚。

⑨保持忍耐。

(4)与老年人沟通的忌讳。

①在嘈杂环境中与老年人交谈。

②同一时间多人与老年人说话。

③催促老年人或急于代老年人作答。

④突然转换话题。

⑤取笑老年人。

⑥与老年人争辩。

⑦向老年人大声呼叫或故意做夸张的口部动作。

2.残疾人服务技能技巧

(1)残疾的分类。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等。

①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是各种因素导致的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达到一定的程度,以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②听力残疾包括聋和重听两类,即听力完全丧失和有残留听力但辨音不清,不能进行听说交往。

③语言残疾包括言语能力完全丧失和部分丧失两类,指不能进行正常言语交往。

④肢体残疾是指人的肢体残疾、畸形、麻痹所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⑤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显示出适应行为障碍。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各种因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后,各种因素导致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

⑥精神残疾是指患精神疾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同时导致其对家庭、社会履行应尽职责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引起精神残疾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和反应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

(2)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残疾人除具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特殊的心理表现,且随着残疾类别、程度、发生年龄及残疾年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①认知方面。不同的缺陷对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盲人由于视力障碍,尤其是先天视力残疾,就缺乏甚至没有视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头脑里没有对周围事物的完整图像;而又由于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同时,由于他们的语言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的词汇比较丰富,也形成了语言能力强的特点,许多盲人会给我们一种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又如聋哑人因听力能力较弱或丧失听力,他们和别人交往不是靠听觉器官和有声语言,而是靠手势。他们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受到影响,特别是先天失聪者。聋哑人的视觉十分敏锐,对事物形象方面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再如行为和人格偏离的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其认知特点主要是现实性较差,容易偏离现实去考虑问题,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

②情感方面。一是残疾人普遍存在孤独感。由于生理方面的某些缺陷,残疾人的行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容易受到挫折。残疾人的活动场所少,且在许多场合常常受到歧视,他们更愿意待在家里,这样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二是自卑与自尊同存。残疾人在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远比普通人要多,且难以得到足够的理解和帮助,甚至常常受到厌弃与歧视,这极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但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三是情绪敏感且不稳定。残疾人对外界的事情比较敏感,情绪反应强烈。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频率高、持续时间短,往往很容易发怒。有的残疾人以爆发式情感表现,有的则将深刻而持久的内心痛苦隐藏在心,表现为无助与自我否定。四是同情弱者。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疾患,往往对残疾同伴怀有深厚的同情,这种同病相怜的情感使同类残疾者容易结为有限的社会支持网络,甚至形成依恋。五是自强自立。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身残志不残,具有强烈的自强自主精神。他们不愿靠别人的帮助和施舍生活,他们有坚强的毅力,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学会新的求生本领,除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③性格方面。不同的残疾人由于残疾情况不同,对社会的了解和理解不同,会形成特殊的性格特点。如盲人一般都比较内向、温文尔雅,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体验深刻而含蓄,很少爆发式地外露情感,善于思考和探索。而聋哑人则比较外向,情感反应比较强烈,豪爽耿直,看问题容易注意表面现象。肢体残疾者主要表现为倔强和自我克制,他们具有极强的耐心和忍辱精神。智力残疾者由于整个心理水平低下,难以形成较完整的性格特征。

(3)沟通与服务技巧。初次见面打招呼时要主动握手,即便对方伸出来的是假肢;说话放松,即便不小心说错话也不要显得不太自然;服务残疾人之前,要倾听残疾人的要求,征得其本人同意再实施帮助和服务;如果援助意图不被对方接受,不要坚持;不要第一次见面就询问残疾人致残的原因;不要上前主动帮助、搀扶;不要过分强调残疾人的特殊性,不要用“正常人”来反衬残疾人;助残要适度,不要疏远冷漠,也不要热情过度。

①对待盲人,走近他们时,距离2米左右时要发声打招呼,不要不吭声地靠得太近;参加盲人的活动要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让盲人通过声音认识你;不要抚摸或者分散导盲犬的注意力,不要触摸盲杖;离开时要告知盲人;引路时,先征求盲人同意,询问其习惯及有无特殊要求,让盲人站在右侧以便保护;走近楼梯前先要告知盲人有几级台阶;让盲人入座时将盲人的一只手放在椅背上,另一只手放在椅子前面的桌子上,让盲人自行坐下;吃饭时,先帮盲人触摸餐具,尽可能详细地向盲人介绍菜肴,取菜时要征求盲人意见,每次取一两种菜,待盲人吃完再取,不要一次取太多。

②对待聋哑人士,志愿者要随身带纸笔;交谈时要正视对方,不要盯着手语翻译(如果有);笔谈的同时要吐字清楚、简明扼要、带表情地说;社交场合若有聋人在场,要尽量把谈话内容转达给他,不要让聋人有被孤立的感觉。

③对待肢残人士,不要过多注意肢残人士的残障部位;拍照时尽量避免对残障部位的特写拍摄;推轮椅前一定要征得坐轮椅的人士的同意,不要随便触碰轮椅;推轮椅的速度要适中,不要倚靠轮椅;与坐轮椅的人士长时间谈话时要蹲下来;不要拍轮椅使用者的头或肩;主动帮助开门;不要扶架拐的残疾人,上楼时要走在前面,以免给在前面走得慢的残疾人压力

④对待有认知障碍的人士,说话要清楚明了,并给服务对象留询问时间;在对方说话时要注意力集中,确保听明白;有耐心,不催促,不要替对方把没说完的话说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