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做出“关于深入研究浙江现象、充实完善浙江经验、丰富发展浙江精神”和“浙江精神的调研应从浙江文化的历史传承、社会精神文明、文化综合实力的作用等诸角度进行”的批示,亲自确定“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研究方向和基本框架。2006年在充分调研、广泛讨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亲自将“浙江精神”界定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十二个字。“浙江精神”是被全省人民认同的,并能转化为激励人们、感召人们、催人奋进的群体性意识、精神状态。“浙江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志愿服务又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传播;同时,作为志愿服务,应扎根中华大地,践行“中国化”发展方向,彰显奋斗、创新、奉献、务实的内在价值理性。
(一)磨砺奋斗意志
“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28]。奋斗是“浙江精神”的重要内涵,就是奋发图强、勇于拼搏。为解决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等现实问题,浙江人民奋斗热情高涨,无论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什么困难、矛盾、问题,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这种奋斗的精神支撑着浙江人民追求理想、追求富裕。改革开放初期的“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就是浙江人民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在奋斗精神的激励下,浙江人民从一颗纽扣、一只打火机、一个发夹踏踏实实地做起,一点点积累,形成了全国有名的“市场大省”。无论是“四千精神”,还是后来的“十二字”浙江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提出的“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要求,都蕴含着奋斗的含义。
志愿者一旦加入志愿服务行动,他的个人价值取向和追求就会与现实产生碰撞,这种碰撞难免会挫伤志愿者奋发进取的积极性,如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这就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磨合过程就是磨砺意志体现奋斗精神的过程。志愿服务中,志愿者都需要通过自身的深入认识和行动去适应环境、克服心理、面对苛刻的要求,这些都是考验志愿者是否具有奋斗精神的最好实践,如志愿者能否克服恶劣天气、克服从未遇到的心理落差,以及面对专业志愿服务前苛刻的培训要求等。
所以志愿服务的过程实质是培养了志愿者奋斗的精神,通过志愿服务,志愿主体能磨砺奋斗意志,真正做到埋头苦干、走在前列。
(二)培养创新意识
“浙江精神”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是“浙江精神”的核心,也是浙江走在时代前列的基石。浙江作为沿海地区对外交往由来已久,文化上不断吸取吴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乃至西学,经济上利用多水的特点发展航运业,利用京杭大运河与沿经地区交流,带来先进技术,依赖杭州湾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发展海外贸易,多样的文化、先进的技术必然引起思想的进步、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并塑造了浙江人的创新意识。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浙江人民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改革开放实践坚持以市场为主,始终走在各省前列,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浙江是城乡差距最小的省;率先实施改革创新,出现了许多全国第一的现象,如全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镇、第一家网上采购批发平台——阿里巴巴等等。
志愿服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主体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志愿者特别是青年志愿者是一群被赋予创新意识的群体,他们大部分是青年学生,对社会和事物充满好奇,利用自己年龄、知识、学历等优势,敢于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内容、方法,一旦青年在志愿服务中获得认可,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进而为完成志愿服务而产生更为创新的志愿思维,推动其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创新协同的结果,在促进社区民主管理、拓宽志愿服务领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国际形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服务形式上,志愿服务项目化创新性地运用管理学中项目化管理,使得志愿服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以志愿服务具体项目为纽带,对具体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建立起“指南发布、项目申报、项目批准、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的闭环管理程序,形成了“志愿项目—志愿品牌—志愿事业”的发展模式,让志愿服务管理更加规范化,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使许多志愿服务项目成了全国第一、全国首创,成为样板项目被广泛推广。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中国残联、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举办的六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目的就是以评促建、以评促进、以评促发展,促进更多创新性项目的实施、推广。
志愿服务就是要秉持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才会有持续稳定的成长基因,才可以真正做到创新实干、走在前列。
(三)践行奉献意愿
“浙江精神”所倡导的奉献主要体现在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其经济社会发展对全国的贡献上。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其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小区块、大产业’,‘小资源、大制造’,‘小资本、大经营’,‘小城市、大经济’的发展格局”[29]。2000年,浙江城乡提前进入小康,不仅实现了强省战略,而且还为国家的发展和富强做出了贡献,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模式成了全国的样板。在奉献的崇高精神激励下,浙江人民虽提前进入小康,但不小富即安,而是想着与全国人民共享富裕成果,追求更高的精神富有。作为资源小省、经济最活跃的省之一,浙江省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处于全国前列,从1978年到2020年,浙江省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名由第十一位上升到第四位。同时,浙江省有一大批先富裕起来并带动后富的企业家,他们或通过捐赠物资,或通过在全国各地投资办企业,带动他人、带动区域共同致富、整体致富,这群人也被称为“浙商”,他们为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愿奉献是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所在,从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来看,自愿奉献是贯穿始终的价值追求。正因为爱和责任、自愿性的无私奉献,志愿服务才被社会广泛认同,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也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愿,尤其是近年来涌现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他们始终以奉献为己任,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志愿者的风采。
“浙江精神”的奉献无论是体现在作为改革先行地上,还是体现在经济社会方面,对全国来说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地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秉持“浙江精神”的志愿者就是要放远眼光,不为自己的一点点爱心而自满,而应真正践行奉献意愿,通过自己的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形成更大的影响和起到更大的榜样示范作用。
(四)实现务实有为
“浙江精神”的务实是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尊重实际,就是要始终坚持从世情国情省情出发,从面临的具体形势任务的实际出发,从全省人民的愿望出发。注重实干,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科学统筹全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讲求实效,就是要强调效率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有为,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有所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是因为坚持了务实有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人民立足浙江实际、依靠自身力量,坚决反对口号主义、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率先改革、敢为人先,务实创新、艰苦创业,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摆在了首要地位,选择了跳出浙江求发展的思路,取得了辉煌成就,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正是因为坚持了务实有为,浙江人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开拓进取,无论身在哪里都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浙商”、浙籍“改革先锋”就是那么一群人。
志愿服务更应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务为群众、为社会实事之实。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不能为单纯的志愿服务而开展志愿服务,不能为了增加个人志愿时长等个人需求而创造志愿服务,志愿组织也不能为了流行而开展志愿服务。目前,志愿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已经能够做到发挥志愿组织的政治、组织、动员等优势,结合所需做到计划详细、可实施能落地;同时,志愿者能够结合自身的意愿,做到与专业、与能力匹配,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和社会的需求,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浙江精神”的务实有为使浙江省进入发展快车道,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秉持“浙江精神”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更应将此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和要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努力践行务实有为的良好作风。
【注释】
[1]张洪彬:《思想政治教育中志愿精神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2页。
[2]孔子:《论语·颜渊》,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68页。
[3]孔子:《论语·学而》,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04页。
[4]孔子:《论语·颜渊》,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57页。
[5]孔子:《论语·雍也》,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80页。
[6]孔子:《论语·颜渊》,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58页。(www.xing528.com)
[7]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62页。
[8]孟子:《孟子·惠梁王上》,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4页。
[9]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61、62页。
[10]梁奇:《墨子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05页。
[11]梁奇:《墨子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99页。
[12]庄子:《庄子·天下》,花城出版社2018年版,第414页。
[13]老子:《道德经》,沈阳出版社2017年版,第165页。
[14]老子:《道德经》,沈阳出版社2017年版,第293页。
[15]庄子:《庄子·在宥》,花城出版社2018年版,第129页。
[16]朱熹:《四书集注》,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17]庄周:《庄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页。
[18]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第1版。
[19]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
[20]朱玲琳:《社会共识论》,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第5页。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页。
[2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1版。
[23]龚维斌:《中国社会治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6页。
[2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1版。
[25]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26]陶倩等:《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36页。
[27]王洋洋:《我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研究》,郑州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第21页。
[28]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浙江日报》2006年2月5日,第1版。
[29]陈一新:《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精神》,《政策瞭望》2008第12期,第10—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