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志愿服务在中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志愿组织数量的壮大,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社会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集中体现为志愿者、志愿组织思想品质的提升,“互助、进步、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同,这不仅是因为志愿服务所体现出来的志愿精神与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是因为志愿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相契合,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一)志愿精神的“奉献”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奉献自我的精髓
志愿服务所体现的奉献精神是指志愿者满怀感情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做贡献,是不计个人回报的一种无偿服务他人的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核心。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个体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实现自我发展,人与人之间如果只顾自身利益、个人发展而忽视身边的人、事、物,不仅会造成关系的淡化,也不会真正成就一番事业,更有可能会对周边人、事、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奉献精神使志愿者在发自内心不计较个人经济报酬、不追求个人名誉、不使用个人特权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参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活动。
《周易·系辞》记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为了解除人民疾苦,炎帝神农氏费尽心思,有“日遇七十毒”“百死百生”之说,可见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无私奉献的美德。从《周易》记载炎帝神农氏费尽心思,有“日遇七十毒”“百死百生”之说,到儒家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泛爱众”,墨家的“兼爱”,道家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都真实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奉献自我表达对他人关爱的理念和行动,志愿服务所体现的奉献精神正是汲取了奉献自我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志愿精神的“友爱”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爱的精髓
志愿服务所体现的友爱精神是指人们相互理解信任、相互支持帮助,以及志趣相近的双方或多方人员,在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亲切情感,其是志愿服务的基础。志愿服务提倡志愿者与志愿者、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是互为欣赏、与人为善的关系,志愿者的友爱应让人们感到温暖、心情愉悦;服务对象的友爱应让志愿者感到虽付出辛苦但收获了快乐,心理得到满足和享受。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制度设计中无暇顾及的领域,这就需要公众参与更多公益活动来填补制度设计的空白,要参与公益活动必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然而作为意识特别是责任意识不存在强迫性,是公众个体对此深刻理解和积极认同后自觉做出的决定,可见其带有道德的自律性,在实际行动中就是互帮互助的友爱行动。人们之间的友爱之情构建起了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使整个社会充满温暖。
无论是孔孟的“仁”,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还是墨子的“爱”,如“兼爱非攻”“交相利”,以及西汉《淮南子》的“和与养德”伦理思想、王夫之的仁人仁天论、《太平经》的“友爱互助”、董仲舒的“教之然后善”,抑或韩愈的“博爱”和张载的“民胞物与”等,其伦理思想就是对传统美德的遵守、对人性的关怀、对美满和谐生活的向往,是一种充满博大情怀的爱,其所表达的情感、伦理道德和友爱精神是相同的,志愿服务所体现的友爱精神正是汲取了这样的传统文化精髓。(www.xing528.com)
(三)志愿精神的“互助”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团结互助的精髓
志愿服务所体现的互助精神是指彼此帮助、共同合作的一种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本意所在。互助要达到的效果是“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以自己的体力、智力、爱心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使他人和社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变现实状况,使自己能力提升,获得全面发展;服务对象在得到志愿者受助后获得生活、工作改善的同时,自身也会自觉地关心、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互助体现了志愿者、服务对象双方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互利关系、互爱关系。所以人类社会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内心自觉、内心的爱、内心感激、相互友谊和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一定是快乐幸福、团结一致的和谐社会。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是基于单个个体、孤立的角度入手,而是基于人际关系角度去阐述,强调人的本质规定为道德性,即把人放在具有“仁爱”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人的本质,因此“仁爱”体现的是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互爱” 关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的“兼爱”及“兼相爱”,认为天下之大事不应存纷争,而应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都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相互帮助、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志愿服务所体现的互助精神正是汲取了相互帮助、团结互助的传统文化精髓。
(四)志愿精神的“进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进步成分的精髓
志愿服务所体现的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追求的目标,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层面,通过志愿服务弥补政府或市场失灵,从而减少不同社会成员、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的问题与矛盾,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防止出现更深层次的分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二是个体层面,志愿者基于利他精神,以个人专业知识、道德规范、体力和能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他人、社会解忧困,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个体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即使受历史环境和社会影响,其思想内涵对当时乃至现在均有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传统文化的进步思想的作用。无论是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的“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等义利观,还是老子的“为学日益”、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和“节葬”等主张,甚至是《封神演义》中的“民知有忠孝节义”,虽存历史局限性,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进步成分都对当时社会的稳定、进步和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所体现的进步精神正是汲取了传统文化进步成分的精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