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学专家一直在探索人往交际的奥秘,语言是交际的主要工具,因此成为研究的重点。语言能力研究起初定位在对语言的语法、词汇、语音等构成要素的研究上,但是学者发现交际者仅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运用语言的知识和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涉及社会范畴的知识,因此语言能力研究逐步发展成交际能力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众)间的交流。个体的交际能力往往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可以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
这一看法从宏观上把握了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体现在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上,跨文化交际体现在交际场景,即在“特定场合”中。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需要强调“跨文化能力”,即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没有提到交际行为的过程(是否得体)和交际结果(是否有效)。
跨文化交际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
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需要考虑构成概念内容的基本要素的意义。交际技巧可以体现交际能力,但是行为本身并不是能力。能力是一种社会评价,交际能力可以表现为得体的交际行为。
行为的得体性取决于交际场景和交际对象,在某一场合中“得体的行为”在其他场合可能不得体。交际能力是交际双方给对方的印象或评价,或者说,交际能力是对于交际者交际行为的社会评价。交际行为的得体性指交际者的交际行为符合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规范和行为期待,交际双方的关系也是影响交际行为得体性的因素之一,有时人们会以违反交往规范的方式建立新的规范或关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包括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外,还包括交际结果的有效性。交际行为的有效性是指交际者是否实现交际目标,也有学者把有效交际看作是交际能力的体现。有效,即效力,与效率相关却不相同。有效交际指成功的交际,实现交际目标的交际,代表满意;效率指交际的直接性、立即性,代表速度。一般来讲,人们认为效率较高的交际会更有效,因为高效率意味着低消耗(如时间、精力等);然而,想要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只有效率是不行的。
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交际结果的有效性决定交际质量。交际行为不得体,交际结果无效是交际质量最低的模式;行为得体却达不成交际目标的是社交变色龙,在交际中他们不违反交际规则却也不能实现交际目标;能够实现交际目标,但是行为不得体,例如那些通过欺骗、强迫等手段,牺牲他人利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高质量的交际是交际者既能够实现交际目标,同时交际行为又符合特定场景的文化习惯。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口译工作的影响是显著的,口译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其构成要素入手,相互分解。基于以上理论,本书总结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知识、情感、技能和行为能力。口译员应具备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对跨文化交际的主动性,在特定情况下的恰当有效的交际技能,运用储备知识实现交际技能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是语境。语境是交际发生的环境、场景或场合,可指文化、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地点、交际功能等。交际要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交际者的社会角色、交际角色和交际目的直接影响交际行为,如言语和非言语交际方式正式与否等。与相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对象交际相对容易,因为双方使用相同的符号系统,彼此清楚对方在某一场景中对自己的行为期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交际要困难许多,交际者对对方文化知识缺乏足够认识,不知道自己在这一场景中的得体行为是什么,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同时,对方的行为模式与自己文化对此种情境的行为规范不同,从而产生厌恶的情绪;交际知识的缺乏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行为上表现出来——没有得体的交际技巧,没有积极的交际动机和态度。这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这也是没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可以通过输入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增加能力,能力通过运用技巧的方式体现于行为上,但是行为本身并不代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交际者的交际行为要得体,即符合交际场景的社会文化规范、交际对象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功能,同时又要有效,即实现交际目的。交际的有效性代表满意度,但是有时有效的交际不能达到完全满意的效果。
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是进一步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基础,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是规划教学内容的蓝本。跨文化交际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布莱恩·施皮茨贝格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更宏观的总结,即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在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在本书中,布莱恩·施皮茨贝格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更符合口译员的专业要求。施皮茨贝格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语境(具体场景)中,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达到交际目标)的交际行为。
由于跨文化交际是一门跨学科渗透的边缘科学,其研究人员也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因此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下学者对他们的理论有重要影响:
金承云运用社会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他认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不可分割的。
布莱恩·施皮茨贝格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因素:知识、动机和技能。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有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该同时存在,没有一个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朱迪思·马丁与托马斯·中山编写的《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一书,提出了一种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型包括四个要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心理活动特征和情境特征。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口译工作的影响是显著的,口译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其构成要素入手,相互分解。基于以上理论,本书总结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知识、情感、技能和行为能力。(www.xing528.com)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功能
研究人员对跨文化交际学素养的大致分析,发现此学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思维修养和行为修养。思维修养指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个人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过程,行为修养则指在专门情况上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思维方式培养
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指个体所熟练掌握的跨文化技能,即有能力开始跨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文化,有能力达到目标,品行良好。同时,思维方式的培养还包括预测和克服跨文化潜在问题的能力,包括焦虑和犹豫情绪、偏见、民族优越感和文化冲击。思维方式的培养还包括自我反省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个人策略,如了解自己的文化特点、态度和交际风格,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在交际中运用同情心和灵活性,理解文化冲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
运用伦理学来考虑交际策略也属于思维方式的培养,即跨文化交际是建立在相对主义和普遍主义基础上的,在参与任何交际活动时,都必须遵守道德规范。萨莫瓦尔等人指出,道德规范包括寻求共同的文化特征,尊重个人情感和观念,承认不同意见的合法性,认识到所有的沟通行为都会引起反应,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按照上述规范建立道德,将使人们成为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者。
理解心理现象也是加强思维培养的一部分。社会认同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受训者理解文化的力量。例如,社会认同理论告诉我们,基于属性,同一类人自然会聚集在一起。这些属性,如亚洲人或欧洲人、北方人或南方人,都是用人联系在一起的;属性也允许人们把自己分成“我们”和“他们”,这在涉及偏见时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寻找文化的共同点是分散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注意力的一种方式。文化知识在语文课堂上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可以聚集不同的人来分享和比较他们的文化,找出不同文化的共同特点。
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是文化适应心理过程的一部分。文化适应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文化差异的挑战、抵抗的特点和接受的阶段。跨文化交际的思维培养有助于受训者在工作和学习中移情应对这些文化困难。因此,一个好的培训项目应该注重文化适应理论的知识和实践。
(二)跨文化行为和交际技巧的修养
萨莫瓦尔等表示人们的交流总是在被外部影响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任何交际的现象都是在被文化、社会和物质因素的影响中形成的。此外,所有的交际情境要求交流者能够遵循适当的交流规则,所以跨文化交流者感知交际情境的正式性、人际和谐、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因素的能力十分重要。
在此提出四种跨文化交际情境,这些情景均作为跨文化行为和交际技巧修养的发展场所。
1.业务的环境
在业务的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许多外向的行为,即业务礼仪。业务礼仪关联到个人行为和人际行为的文化规则。个人行为,如招呼方式、外表、礼物的赠送和接受行为,都受文化准则的支配。人际行为准则包括适当的介绍方式、管理风格、谈判风格、决策权利和冲突解决措施,也应该根据文化的观点来遵守。
2.国际外交的环境
许多和外交礼仪有关的行为和规则跟业务礼仪相似。国际外交的跨文化交际情况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的沟通,这对于公共机构的互动有着严重影响。因此,参与者在国际外交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更加严格地遵守文化规范。国际外交礼仪的失误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舆论环境,而且影响国际政策的决定和执行。在国际外交环境中,对话者从事跨文化交际应该特别注意自身行为,对参与交际的国家具备透彻的知识和信息基础,以及最重要的良好的道德操守。
3.援助工作的环境
援助工作是另一个跨文化交际情境,这需要高度的跨文化交际技巧修养,因为它涉及丰富的文化信仰系统知识和道德操守的实践。尤其在医疗援助方面,不同的文化有千差万别的医疗保健信仰体系,如生物医学系统的机械论观点或者巫术宗教系统的超自然观点。不同文化的信仰体系根据各自不同的成因或看法去理解疾病和灾害现象,基于此产生出不同的疗法,从物理疗法、化学疗法到自然疗法甚至精神疗法。从事援助工作者需要发达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来尊重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信仰。
4.第二语言语教育的环境
在第二语言教育的环境上,跨文化交际代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生本质上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情境,教师需要注意到学生文化背景的特点和差异。在多元文化的情况下,也许更有挑战性,因为教师也要关注他们的教育方式差异,比如关系、互动、认知和动力方式,其可能在进行教学中产生文化冲突。另一方面是第二语言课程的内容以增加学生目的语言的文化意识为目标,这意味着学生接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二语教师成为精通跨文化的交际者。当学生之间的文化背景相同时,教师可能遇到种族中心主义的挑战。这个现象是跟王永阳所谓“第三空间”理论有关的。学生想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但是在第三空间中,二语教室成为文化矛盾的场所,文化气氛时而为目的语言文化,时而为学生母语文化。所以,二语教师应该营造相对安全的教学环境,让二语学习者适应新的文化准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语教师具有业务经理、国际外交员和援助工作员的跨文化交际技巧,来协调全球化的课堂环境,其也成为上述职业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中介平台。因此,二语教师不仅使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也是以目的语知识和能力的形式向学生教授跨文化能力知识。于是,二语教育的跨文化交际环境成为所有的国际职业的基础,使得此环境比其他的更有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