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婚礼、印度教婚礼和基督教婚礼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是三大文明圈的婚礼。现在的中式婚礼是儒家婚礼的延续,西式婚礼是基督教婚礼的延续。
一、中国儒教婚礼习俗
中国婚姻的建立不仅意味着两个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也意味着两个家族的联姻。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扩展,关系到两个家庭的未来。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婚礼的方方面面。
(一)中国婚礼礼仪成因
1.婚姻的建立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婚姻形式只是一种性关系。即使在那个时候,人类也不知道生育和性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在我国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类始祖,诸如伏羲、神农、黄帝、周祖等,他们的出生都具有典型的神话意蕴,诸多史料记载都说其母“履大人迹”有感而孕,才生下了我们伟大的人文始祖们。
最为典型的就是华胥女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史载:“太昊庖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太昊帝庖羲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庖羲氏即伏羲,学者多考证并获公认。可见华胥氏是我们民族的始祖母了。履大人足迹,见大虹、吞神珠等现象,都被认为是生育的契机。这是对当时婚姻状况的曲折反映。
在我们国家的原始社会中,人们根据血缘关系划分成各个群落,婚姻也以群体婚姻的形式产生,即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建立婚姻关系。我国的群体婚姻也经历了从血缘婚姻到族外婚姻的发展过程。血亲婚姻是在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中进行的,它只限制了父母辈与子女辈之间的性关系,而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并不限制。中国古代著名的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神话,是血缘婚姻的写照。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婚姻形式不利于后代的发展,于是禁止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也逐渐消失。人们开始在本族外或两个集团之间寻找伙婚,也就是说族外婚。恩格斯认为,族外婚是血缘婚的重要进步,任何一个进行族外婚的部落,都要比实行血缘婚的部落发展得“更加迅速,更加完全”。
然而,无论是血缘婚还是族外婚,都只是处于群婚的状态。这种婚姻状态并不利于生产,于是婚姻形式进入了个体婚状态——偶婚,偶婚姻是人类社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产物,婚配关系仅限于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之间,形成一对偶婚家庭。然而,处于这种婚姻状态的家庭并不牢固,如果他们带上自己的东西离开家庭,就算是解除了彼此的婚姻。
随着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婚姻开始从偶婚过渡到专偶婚,即所谓的一夫一妻制。这种婚姻关系甚至比偶婚还要牢固。事实上,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婚姻的主要形式是一夫多妻制,建立婚姻也是基于家庭的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更加合理。法律规定的一夫一妻制也取代了传统的婚姻关系。婚姻的建立具有法律的保障,从而体现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由此可见,中国婚姻的建立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也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感知逐渐趋向于科学理性。从远古到封建社会时期,婚姻的建立主要基于繁衍后代的目的,人们对情感的关注较少。在现代,人们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的感觉,并呼吁独立生活。因此,在婚姻的建立中,更注重情感的基础。而古往今来,婚姻的建立有一个共同的作用,那就是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2.婚礼仪式的形成
传说,中国的婚礼仪式来自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通鉴外纪》中记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俪皮即是鹿皮,在古代,这是最典型的嫁妆之一。夏商时代还出现了“亲迎于庭堂”的礼仪。周代特别注重礼仪,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约礼仪。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等婚礼仪式,《仪礼》将整个婚礼仪式融入“六礼”之中,成为中国古代婚礼的基础,即使在现代也有广泛的影响。
人类学家柯斯文曾说:“在父权制下,婚礼发展成为长时期的,甚至若干年之久的,成套的多种礼节和仪式,这些礼仪带有象征性的内容,反映了婚姻史上的不同转折。”中国父权制社会经历了数千年,对结婚仪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历了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婚礼仪式,至今仍然有许多传统保留了下来,成了婚礼仪式的重要参考。
中国婚礼形式的历史悠久,说明人类重视男女的结合,对于生命繁衍的期冀。这是人类凌驾于动物之上的重要表现之一,即人类将生命的延续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婚礼服饰及形成原因
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婚礼服饰也在不断发展演变,经历了“传统—半西化—西化”的历程。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崇尚黑色,新郎的衣服是黑色的,甚至迎亲的马车也是黑色的。而在盛唐时期,崇尚华丽的唐人更加注重色彩,婚礼上的张灯结彩,婚礼服饰也是五颜六色。在南宋时期,新娘的上半身内里穿着一件红绢衫,外面有一件刺绣花红袍,下身穿着红色的裤子、红色的裙子,脚上是红缎绣花鞋,头戴凤冠,肩披霞帔,颈上套着颈圈天宫锁,胸前还会挂上一面铜镜。新郎也是一身红色的冠袍,红色象征喜庆、吉祥。这种颜色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中国庆典中最常见的颜色。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对服饰都有严格的要求,婚礼服饰也不例外。例如,在南宋以前,只有后宫妃嫔才能穿戴凤冠霞帔,民间女子仅在成婚之日才能穿戴打扮,传说南宋的皇帝康王在落难时,被民女相救,所以在登基后,特允许民间女子在出嫁时可以穿凤冠霞帔,乘坐花轿,这种民间风俗得以在民间流传。满族建立清朝的第二年,清代对婚俗的要求仍然是基于汉族的传统。因此,清代汉族的婚礼服饰与明代差不多。
文化交流对婚礼服饰的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开始走出国门,对西方的婚礼仪式也引为新奇。当时,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都受到了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很多婚礼都考虑到兼顾中西,婚礼服饰也有中国和西方的特色。在婚礼上,新娘通常穿着中式服装或西式的长裙,头披白纱,而新郎则穿着中式长袍、头戴西式帽子,也有全套西装革履的。民国初期,经济掌握在大资本家、政府官员或富商手中,当这些人的孩子结婚时,为了展示他们的与众不同、追求时髦,他们会穿从国外买来价格不菲的婚纱,普通人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中国婚礼服饰从传统的中式服饰向西方婚纱和西装转变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政治政策上的改革与开放。20世纪初,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打开大门,西方文明传入中国。起初,人们对这些文明多不看重,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中国传统婚礼服饰有很多优秀之处,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人们视野开阔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自身婚礼服饰的认识与理解。
第二,日常生活交往的增多。随着国门的打开,许多人开始剪发易服,走出国门。此时,西装成为文明进步和革命的象征。随着与西方接触的增多,人们在婚礼服饰上不断趋于洋化,并引以为新潮,但仍然保留了中国传统婚礼服饰的优秀之处。
第三,新式婚恋观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的传统婚姻数千年来实质上都是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许多新青年对传统礼仪的束缚早已不胜其烦。因此,果断弃之,更愿意以自己的意志和言行表明自己追求婚姻自主的意识,而西方服饰是新观念的象征。这也是西方婚礼服饰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4.其他相关的礼仪
在我国,婚宴是婚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郎和新娘要在宾客面前敬谢。传统的婚宴非常隆重盛大,通常在晚上举行。在一些地方,甚至会持续三天。当前,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主要目的在于亲朋好友对新人的祝福,新人对亲朋好友的感谢,拒绝铺张浪费,因此大多数的婚宴都变成了酒店或家里的宴席,时间上也有相应减少。在婚宴上,大家欢聚畅饮,向新郎和新娘表示祝贺。这场面热闹欢庆,现代婚礼上有婚礼司仪,有些甚至邀请婚庆公司的专业人士。他们风趣幽默,懂得对现场气氛的控制,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婚宴的简化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众对婚宴的理解更加广泛。
(二)中国社会要素对婚礼文化影响分析
1.中国婚礼文化中的社会要素构成
生产方式在社会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决定着社会的架构、性质和面貌,约束着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等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内容,也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变迁。
婚礼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经济、法律、宗教思想等的限制。这些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婚礼文化现象。虽然这些因素对婚礼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并不一致,但这些因素是婚礼发展最基本的驱动力。
2.主导作用
在生产经济中,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生产方式以农耕为主,生产力相对落后,劳动需求大,人们思想水平不高。婚姻中最重要的是生育和繁衍能力。在家庭中,男性主要负责生产活动。因此,他们的地位远远高于女性,女性“主内”,必须整顿他们的家庭生活,使家庭中的男性更好地致力于劳动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也给我国的婚姻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如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低下,以及生育中重男轻女等。另外,物质生产劳动和生产方法的局限性也严重制约着人们的经济和精神生活。古代婚姻生活中的封建迷信表明,人们对生育和婚姻的本质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经济对婚姻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追求名利提供了沃土。
从政治上讲,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婚礼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这种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政治因素。当时,随着国门逐渐打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思想上的变革,许多人开始关注女性的权利与地位,尤其是许多新知识分子,他们认为,传统封建社会对妇女“三从四德”的要求是对人性的压抑和破坏。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女子有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女性地位提高。中国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女性的解放,因而倡导自由恋爱以及男女在婚姻生活中的自由平等的政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封建家庭宗法的婚姻制度,也使人们的思想及社会法律对婚姻有了重新的审视。尽管这次女权运动的影响很有限,但其结果是对于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提升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发言权等有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也对传统婚姻礼仪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在婚礼形式和服装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法律上,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明确和具体的婚姻法律规定。在古代社会,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权威和家族社会的繁衍,对于婚姻的规定更多的是从繁育及礼教的角度出发,为了从思想上对人们进行严格的压制,人们必须严格遵守封建法律的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得到提升,女性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当代社会,我国制定的《妇女运动决议案》等法律文件倡导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为中国婚姻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其他相关要素分析
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婚姻礼仪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等级制度自然是相当严格的。从周代开始,奴隶和庶人是无权举行婚姻仪式的,他们的婚姻仍然是奴隶制度下偶婚的残余。只有“士”以上等级的贵族和平民才能举行正式的婚礼。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和个体婚姻的形成,庶人也可以举行婚礼。然而,奴婢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仍然不能有婚礼,他们的配偶都是由自己的主人选择的。他们要求等制级婚姻,即使是在普通人的婚礼上,选择配偶的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女人不能嫁给比她级别高的人,而士的女儿也只能与“士”结为夫妻。如果人们不尊重婚姻中的等级制度,他们将受到法律制裁。此外,不同阶级的婚礼,其仪仗、迎亲车舆甚至到婚礼服饰的数量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如清朝的规定甚至细致到首饰器皿的数量,如“一品至四品,币表各八两,容饰合八事,食品十器。五品至七品,币表各六两,容饰合六事,食品八器”等。如果有任何违规行为,他们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外国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也是影响婚礼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现代,婚礼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愈加明显。从20世纪初国门被打开后的巨大变化来看,我们就可以窥见一二。现在婚礼上,新人在举行婚礼时,通常会带来两件或更多的礼服,一套传统的中式服装,另一套则是源自西方的婚纱与西装。跨文化交际使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促进人们接受新的、先进的事物。
由此可见,影响婚礼的因素是广泛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对婚礼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中国的婚礼文化来说,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今仍对现代婚礼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经济因素、思想观念、封建制度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不断演变进而又自成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婚礼文化。
(三)社会要素对婚礼文化影响的形成原因
1.文化传统演进
我们拥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特别是在古代,传统文化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婚礼文化的发展源自文化传统的发展演变。例如,从古代的群婚、偶婚到后来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充分体现了文化传统的变革,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包括“义”和“仪”。也就是说,从相关的“意义”到相关的“礼仪”,中国的婚礼本质上也是一种礼仪文化。
2.政治制度、体制的发展
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古代的农耕社会和政治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家之言,所以建立的体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他们的统治权威。他们的制度、法律等都有明显的为社会繁衍生育的倾向,在现代社会,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国家提出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人口结构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我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转向,尤其是生育政策应该调整。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并在2016年1月1日起开始全面实行。可以看出,婚姻家庭的政治体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这些自然会对我国人民的婚姻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又如,在中国古代,婚姻习俗具有鲜明的宗法制特色,绝大多数妇女的权利极度丧失,成为家庭利益的附属品,被要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四德”,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不少的“政治和亲”的事件。为了国家或家族的利益,妇女必须无条件地牺牲自己,婚姻已成为获得政治利益的工具,由此可见在封建制度背景下对人性的漠视。如今,中国实行严格的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是对基本人权的保障。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社会主要关系之一的婚姻,我们也将预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婚姻制度将更加全面和完善。
3.法律
在我国,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是由我国法律所决定的。它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财产关系取决于人身关系。恩格斯认为,婚姻是男女社会关系的一种变现。这种关系受自然规律和法律法规的制约,它们都取决于生产关系。
1950年,中国颁布了《婚姻法》。《婚姻法》首次明确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限制人性自由的恶劣婚姻习俗。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婚姻和爱情观念。它明确规定,恋爱婚姻自由,男女在选择配偶时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婚姻和家庭的各个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婚姻法》的颁布为长期缺乏结婚自主权的女性提供了法律保护。在《婚姻法》的影响下,广大的年轻人打破旧的婚姻观念,要求恋爱自由,自主选择自己的婚姻,追求自己理想的婚姻生活。
随着《婚姻法》的确立,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的观念逐渐从人们的婚姻生活中剔出,制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婚礼的变化,特别是女性地位得到提高,让她们对自己的人生大事有更多的决定权与话语权。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颁布《婚姻登记办法》,规定了结婚程序和领取结婚证的程序。因此,婚姻关系的确定成立必须遵循法律的程序。
(四)思想观念演变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有很强的封建色彩。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婚姻具有坚实的伦理道德基础。传统的世俗婚姻观认为婚姻是“人伦之本”。同时,封建婚姻观念中也有强烈的迷信色彩,如强调“八字命相”“三、六、九冲”的禁忌。这些思想的核心是为了宗族的繁衍兴盛,把男女束缚在封建礼教中。
在近代,人们在国门打开的同时逐渐开放了思想,认可并接受了一些现代的婚姻观念,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青年男女大胆突破封建礼教,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他们反对封建礼教、渴望自由的方式。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婚姻的目的,并尝试突破重重阻力自主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念逐渐趋于成熟和现实。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互动更注重对婚姻家庭的判断,结婚对象的选择更有可能选择和自己性格相同、志趣相投、世界观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然而,在思想不断开放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资本主义中拜金思想的侵袭,使许多人更加关注现代社会现实的经济基础。许多人提出“结婚三子——房子、车子、票子”的想法,一些不良的风气逐渐显现。然而,我们始终相信主流的思想和观念仍然是积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意识形态的进步,我们认为这些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越来越先进,对婚姻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和深入,浮躁的功利主义思想最终会被人们抛弃。
二、西方基督教婚礼习俗
西方人婚姻关系的建立更多的是两个人在上帝的见证下立下誓言,彼此承诺守护彼此,组成自己的家庭。与中国的婚礼相比,西方的婚礼大多是简单而浪漫、庄重而温馨的。
(一)西方国家婚礼礼仪
1.婚姻的建立
婚姻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自由意志支配下的产物。在西方人看来,婚姻就是一种契约关系。虽然婚姻在某些方面是一种契约,但即便如此,婚姻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契约。双方在缔结婚姻时必须双方同意这种婚姻关系,但这种同意是有前提条件的。
婚姻的缔结要求双方都具有同样的精神能力,即他们有能力意识到因婚姻而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一致表达同意缔结婚姻。精神能力变化不定的人在结婚当时处于精神能意识到这种婚姻关系的状态就可以缔结有效婚姻,而由缺乏精神能力的人同意而产生的婚姻是宣告婚姻无效的理由之一。
2.婚礼的形式
在英国有两种主要的婚姻形式。
第一,英国国教,即圣公会的仪式,英国法律规定,如果新郎和新娘都属于英格兰教会,他们将前往各自地区的教堂宣布结婚公告。在一定期限,如无异议,可按规定日期举行婚礼。婚礼大多在女方父母经常做礼拜的圣公会教堂举行,新郎穿着燕尾服,由伴郎陪同,站在祭坛前等待新娘的到来。当《结婚进行曲》庄重的音乐响起时,身着白色婚纱的新娘将挽起父亲的右臂,慢慢走向祭坛,最后站在新郎的左边。婚礼由一位牧师主持,其间穿插着基督教关于婚姻的教义。牧师会问这对新婚夫妇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当得到肯定的答复时,新娘和新郎会握着对方的手宣誓。然后,伴郎把结婚戒指放在牧师打开的祈祷书上,牧师向戒指进行祷告祝福,再把戒指交给新郎,由新郎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无名指上。这时,牧师会虔诚地祈祷并说“阿门”。接下来,这对新婚夫妇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来到圣坛后的结婚登记簿上签名。之后,在《结婚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带着人们的祝福,走出教堂,人们还会向新郎和新娘抛撒米粒和五彩纸屑,米粒和五彩纸屑象征着爱情的开花结果。
第二,世俗的登记结婚。根据英国法律,如果即将结婚的男女不属于英格兰教会,那么他们之间的婚礼将以第二种形式进行。首先,他们必须提交书面申请。然后到婚姻注册官登记世俗结婚仪式,并填写有关表格,经注册官审核后,等待公布结婚仪式举行的期限。如无人反对,新人可以邀请注册官成为他们的“礼仪官”。婚礼仪式结束后,宾客将被邀请参加婚宴。在婚宴上,有大量水果制成的美味蛋糕,在新娘和新郎一起切完蛋糕后,他们会互相喂对方一块,然后分给来宾,与大家分享新婚的喜悦与幸福。然后,新娘会站在一张特殊的椅子上,把她的花束扔给参加婚礼的未婚女孩,因为据说谁能得到新娘的花束,谁就能得到新娘的祝福,并很快找如意郎君。婚宴结束后,新郎和新娘将向亲朋好友告别,开始蜜月旅行。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们来自世界各地。因此,美国的婚姻习俗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宗教、世俗和习惯法。美国的国民祖先大多来自欧洲,因此,美国的宗教婚姻与欧洲其他宗教婚姻大致相同。在美国,世俗婚姻也是为一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准备的。因而与英国的婚姻形式大致相同。在美国,世俗婚姻仪式非常简单,只要新人向法官支付几十元的费用,就可以在约定的日期到市政府宣誓,并在第二天拿到结婚证。习惯法婚姻是指在美国早期人烟稀少而又找不到牧师或者地方官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婚礼仪式,但只要两人以夫妻的名义共同生活,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婚姻。现在法律完善,交通便利,美国人结婚已经非常简便,以至于一些地区宣布习惯法婚姻无效。
3.西方婚礼服饰的变化发展及形成原因
从前1700年到前1550年的米诺三代王朝中贵族妇女所穿的前胸袒露,由袖到肘部,胸、腰部位由线绳系在乳房以下,下身着钟形衣裙,是婚纱礼服的最早雏形。(www.xing528.com)
在16世纪早期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紧身衣和裙撑出现了。为了塑造立体效果,人们引入了一些填充物。因此,服装的立体效果得到了展示,这也为后来婚纱设计的立体裁剪做了铺垫。
17—18世纪,欧洲丰富奢华的巴洛克风格和精美高雅的洛可可艺术,赋予了礼服华丽而隆重的装饰。
19世纪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复古主义等相互影响,使服装产生不同的风格。从那时起,婚纱有了丝绸、网纱等。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所穿的白色婚纱奠定了白色婚纱作为近现代正式婚礼服饰的坚固地位。
到了20世纪,“性感”和“人体健美”的氛围逐渐解放了女性。“上紧下蓬”仍然是婚纱的主要特征,也出现了非衬裙的设计。
西方的结婚礼服也需要“新、旧、借、蓝”这几个东西,“新”是指新娘的结婚礼服必须是全新的,代表着坚贞;“旧”的意思是新娘头戴的白纱是母亲曾经用过的,象征着感恩父母;“借”是指新娘身上所带之物要从朋友那里去借,以表示对朋友的感恩和感谢;“蓝”是指新娘的缎子是蓝色的,代表着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西式婚纱以白色为主。这是源自天主教徒的仪式服装。在古代西方,大部分都是政教合一的国体,人们结婚必须去教堂接受神父或者牧师的祷告以及祝福。所以新郎和新娘都穿礼服是为了表现对神的敬意。
(二)社会要素变动情况及对婚礼文化影响
1.宗教传统的演变及对婚礼文化的影响
在早期,基督教对性采取禁欲的态度。后来人们发现,对所有教徒实行禁欲并不是特别合适,于是一夫一妻制应运而生。“以合法形式去发泄不圣洁的性欲,以免做出更混乱的不合法的事情来。”
早期的教会法学家特别提倡禁止欲望。他们相信一夫一妻制可以避免淫乱的出现。基督教也主张禁欲。与此同时,它也认为所有的基督徒实行禁欲是不合理的,必须有一个合法的婚姻来约束男女双方。
基督教认为婚姻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的自然本性得到释放,但是对于婚姻有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反对淫乱。这是基督教婚姻观念的基础,并主张“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妻子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
第二,夫妻有责任去保护对方,“夫妻不可彼此亏负,除非两相情愿,暂时分房,为要专心祷告方可;以后仍要同房,免得撒旦趁着你们情不自禁,引诱你们。”这意味着夫妻双方都有合二为一的要求。
第三,夫妻不能抛弃对方。“至于那些已经嫁娶的,我吩咐他们,其实不是我吩咐,乃是主吩咐说,妻子不可离开丈夫。若是离开了,不可再嫁,或是仍同丈夫和好。丈夫也不可离弃妻子。”这就是为什么基督教不允许离婚的原因。
2.政治体制的发展变化对婚礼文化的影响
西方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婚姻文化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之一,必然会受到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例如,在西方封建君主制下,人们的婚姻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上层阶级多与上层阶级结婚,下层阶级只能与同阶层的人结婚,否则会受到人们的嘲笑。虽然西方民主制度的改革在早期就开始了,但是当它真正深入婚姻的层面时,却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君主制时期,阶级差异巨大,等级森严,形成了强烈的家族色彩。这也对婚礼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许多盛大的婚礼仪式只出现在有权势的家族中,而平民的婚礼则简单而朴素。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君主国家逐渐摆脱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形成了政党议会制。此时,婚姻才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们可以不分阶级地结婚。婚礼仪式也基于个人喜好和经济能力等自主安排。人们对配偶的选择范围更广,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进一步改变了婚姻的形式。
由此可见,西方政治体制的变化也对婚礼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反映在英国。英国曾经实行的君主制中贵族与平民的婚礼截然不同,婚姻的建立深受等级制度的影响。现代社会政治制度对婚姻的要求相对宽松,这更好地促进了人们平等、自由的婚姻形式。
3.法律、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对婚礼文化的影响
婚姻家庭法作为西方国家的主要法律之一,一直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罗马法诞生以来,婚姻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婚姻法也在不断向前发展。西方民主法不仅把婚姻视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一部分,而且把婚姻视为契约关系。
在古罗马法中,仍然存在着父权制的影子,因此所赋予的婚姻关系中仍然有一些是不平等的。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成为建立婚姻家庭法的主要管理机构。它的一些原则仍然对现行的婚姻法有影响,如它所倡导的一夫一妻制原则和婚姻不能解除的原则等。在婚姻中,必须遵守当事人双方相互同意的原则。这一法律准则至今仍在使用。在夫妻间的财产关系中,罗马法中也有一些规定发展到现在。许多西方国家根据罗马法的规定制定了自己的婚姻财产关系规定。此外,古罗马法对离婚也有相关规定。中世纪教会的力量更胜一筹,坚决反对离婚。因此,在现实中,人们缺少离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
直到现代,虽然婚姻已经转移到世俗机关管理,但离婚的立法仍然受到很大的阻力。直到1792年,法国才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以某种理由离婚。这些婚姻法家庭法的发展为现代婚姻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婚姻法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从婚姻由父母包办到现在的婚姻自由,是世界文明的进步。现代婚姻自由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婚姻自由的权利也必须受到法律范围的限制,比如三代以内的血亲是不能结婚的。
在现代社会,婚姻自由不仅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然而,在许多西方国家,婚姻法更关注女性。西方的男人离婚的代价比较大,因为许多婚姻法明确规定离婚时要充分考虑女性。如许多欧洲国家一样,认为女性是弱者,在分割财产时应给予适当的考虑。德国和荷兰的离婚诉讼对女性有很大的照顾。例如,房子作为不动产属于女方所有,动产则一分为二。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婚姻赡养费,使男人在面对结婚或离婚时都非常谨慎。
现代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第一,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第二,禁止包办、买卖婚姻以及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第三,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第四,禁止家庭暴力与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五,夫妻之间应互相尊重、忠诚等。
4.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
西方的思想基础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如今,西方人更加注重人性和个人意志的自由。因此,西方的年轻人注重个人交往和恋爱自由,互相结为夫妻,他们认为爱情就是要为爱牺牲,为爱奉献。
此外,西方的基督教徒认为婚姻是上帝为他们所预备的,是神赐予的礼物。因此,他们更注重体验婚姻生活与爱的奥秘,体验神的旨意。婚姻关系是一种相互承诺,不仅是为了人类生命的繁衍,也是为了双方共同努力创造新的生活。在西方的婚姻观中,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真诚的互动,婚姻是双方彼此的关怀,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为幸福的爱情而努力。
5.其他要素的影响
(1)地理和历史原因
英国人会在六月举办婚礼,因为在英语中,“六月”(June)和“罗马女神”(Juno)的发音相同。因此,英国人认为在六月的婚礼上,“婚姻女神”会给新人带来幸福和好运。英国传统的婚礼程序:新人先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订婚,然后选择一个好日子举行婚礼。旧时的英国人认为星期五或星期六不适合举办婚礼,因为人们认为星期五象征着十字架,意味着葬礼,星期六象征着运气不佳。若在平安夜前后结婚,将被认为是美好婚姻的象征。
(2)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即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他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在婚姻问题上,美国人强调自由选择和自由恋爱。男人和女人的婚姻是由新人自己决定的,美国人强调性爱自由。美国人没有结婚买房的概念,重要的是他们彼此相爱。
此外,美国人认为只要两人相爱,就可以结婚成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结婚的新婚夫妇应该有相似的背景,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传统意义上,因为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而且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当然了,在相对条件下,人们依然是以感情基础为首位的。
(3)消费观念
英国举行婚礼可以是盛大的,也可以是简单的。婚礼可以在女方家里举行,她的亲戚和朋友参与,不用特别华丽。这是因为英国人主要是基督徒、清教徒,他们是企业家精神的代言人,不允许浪费,要限制个体的欲望。
(三)西方国家婚礼文化形成分析
1.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分析
从西方的婚礼形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宗教对西方婚礼文化的影响。无论在西方的哪个国家,都有一种基本的婚礼形式——宗教婚礼。基督教认为两性相爱是幸福婚姻的基础。基督教宣扬爱,相信婚姻中男女双方都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他们还需要遵守彼此的誓言,彼此照顾、忠诚。婚礼上的宗教仪式不仅为婚姻增加了神圣的誓言,而且使夫妻双方具有道德约束。此外,西方基督教认为婚姻是神赐予的,婚姻的神圣与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人们对待婚姻就像对待上帝的诫命般认真严谨。西方人认为婚姻的真正意义来自上帝的爱和生命的神秘。
基督教提倡男女平等,在婚姻中应该相互扶持、帮助,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关于婚姻与生育的关系,《圣经》中说道:“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神所给的赏赐。”在这种影响下,人们认为孩子是上帝赐予父母的礼物,是他们婚姻爱情的结晶和见证,所以他们都很重视孩子。
《圣经》中首次提出维护妇女权利、提高妇女地位。男女平等的原则不仅继承了婚姻家庭法,而且体现了宪法中男女平等的原则。这也是《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立法依据。基督教中男女平等的观点意味着男女在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使家庭更加和谐。
虽然教会法中离婚的原因和现代婚姻法中离婚的原因有很大的不同,但可以看出,现代婚姻立法制度从禁止离婚逐渐演化而来。虽然禁止离婚在世俗婚姻中已不复存在,但在基督教婚姻中仍坚持这一原则。禁止离婚的问题不应忽视,特别是考虑到当今社会人们离婚率的普遍上升。严格的离婚限制有助于减少婚姻中的离婚,维持婚姻的稳定。
在离婚率不断攀升的同时,基督教也可以引导信徒们接受至死不渝、天长地久的积极观念。即使婚姻之外的性关系不断泛滥,基督教仍然可以用忠诚和诚实的理念来教化信徒。他们不仅践行了基督教的婚姻伦理,减少了许多社会问题,也成为许多人处理婚姻问题的典范,从而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当代学者认为,建立新的婚姻家庭伦理可以降低离婚的可能性。在现代婚姻立法中,如果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基督教的婚姻观念,也许会大大降低离婚率,更好地规范人们的婚姻家庭生活,造福于当代社会。
在西方社会,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是西方婚礼的起源。正是由于宗教的参与,西方的婚礼才变得与众不同。宗教影响着婚姻和爱情的概念、男女地位、生育观等。
2.其他因素作用分析
其他因素,如思想和审美情趣等,对西方国家的婚礼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人对自主人性有更高的要求,把爱情置于很高的地位。如莎士比亚的许多著作中,爱情对人而言是非常珍重的。因此,在西方国家,许多文学作品都提倡自由奔放的爱情。当然,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中世纪,人们更倾向于门当户对,相信同阶级的婚姻会更幸福持久。在现代社会,人们认为爱情可以跨越年龄、国界、种族等。
此外,对婚礼中各种颜色的强调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审美情趣的独特作用。每种颜色和事物都有不同的含义。西方国家婚礼的主要颜色是浅色系,象征着浪漫和纯洁。同时,婚礼的地点和形式也代表了人们对婚礼的不同理解。因此,虽然审美情趣在西方国家婚礼上属于从属地位,但它仍然是西方婚礼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是我们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中西国家婚礼文化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共性
首先,在意识形态观念上,中西方对婚姻和婚礼有着同样的重视,都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之一。在婚姻中会充分做好物质和精神的准备,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举办庄严而喜庆的婚礼,亲朋好友都会参加婚礼,分享新婚的快乐和幸福。在近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国现代青年的婚礼程序有的趋向于西式婚礼,更多的是保留了中式婚礼的习俗。中国传统婚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
其次,中西方的婚礼文化都受到宗教的影响。虽然宗教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它们对婚礼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婚礼的形式还是在人们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带着些宗教的色彩。中国的宗教以佛教为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婚姻观念更加世俗化。道教的影响使人们更加重视婚礼上天地人的和谐自然,五行八字在婚姻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西方宗教中,人类的婚姻与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婚姻强调自由和奉献,在神的引导和监督下,对婚姻的理解也更加神圣。
最后,经济因素对婚姻也有重要的影响。虽然强调爱情不分等级、贵贱,但在古今中外的婚礼仪式上,经济必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人们极其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婚礼也需要花费不少钱。在现代社会,西方国家的婚礼仪式有更多的选择。因此,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来完成婚礼仪式。
(二)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在婚礼习俗中,中国的婚礼深受传统的影响。婚礼上的许多程序依然沿袭着古代的特色,婚礼仪式也是繁复多样。而当前人们也比较注重中式婚礼,“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中式婚礼正散发着它的魅力。西方人的婚俗大多是从新人自己的角度来考虑的,尽量避免复杂的环节,注重人在婚礼中的体验。
中国的婚礼更加热闹,婚礼上的音乐也更加响亮。因为中国人认为婚姻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之一,婚礼越热闹越好。这也是两个人完美婚礼的象征。西方国家的婚礼则简单、安静。婚礼的主题曲是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新郎和新娘与众人饮酒共舞,所有的客人都把目光集中在新人身上,整个婚礼仪式更为庄重。
在婚礼仪式的色彩上,中国婚礼以大红为主,大红的喜字、礼服等,都象征着新人的兴旺日子,因为红色是中国传统的喜庆颜色。人们认为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能够带来好运。在西方的婚礼中,白色是主要的颜色。白色象征着纯粹浪漫,与人们对爱情的理解是一致的。
中西方国家的婚礼习俗也因不同时期和地点而有不同的风格。这反映了中西方人民的特点、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三)婚礼文化主导因素对比分析
不同的物质生产形式、不同的文化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基础,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给婚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生产方式决定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这也对婚礼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由于一开始生产方式落后,人们就很重视劳动力的增长。因此,婚礼文化中的许多习俗都集中在子女和孙辈的繁衍上。如许多地方会在新人的床上放大枣、花生、桂圆等,以期望新人早生贵子。在农耕文化中,男性是主要的劳动力,女性的地位较低,重男轻女的思想甚至到现代社会仍有遗留。妇女的主要家庭责任是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因此,妇女在家庭中的话语权较少。
西方社会起源于中亚和西亚的游牧民族。在游牧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思想更加开放。同时,也更加关注人性的发展。因此,爱情在婚姻中更为重要。大多数西方国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间较早,生产率较高,对婚姻的强调主要因素是两情相悦。
(四)主导因素存在差别原因分析
中国传统的婚礼受到许多传统思想的影响。“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以前的婚姻更多体现在传宗接代上,为的是将家族发扬光大。面对婚姻,家族的利益远大于新人的爱情。但随着21世纪的到来,门当户对的观念已然淡化,人们也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爱情和婚姻并不冲突,家庭也以两个人相爱为基础而建立。并且,中国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独具风格,保留下来的精髓已然独具魅力,习俗中有许多优秀之处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在西方,爱情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必须有个固定的去所,这就是婚姻。婚姻的目的是使双方更和谐、更幸福。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因此,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存在,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和家族的威望。
婚礼习俗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了解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了解其他国家的婚礼习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这将极大地促进婚礼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推广。我们也应该顺应文化的潮流,促进其他文化的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