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休克的阶段
文化休克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文化休克大致可以分为蜜月期、沮丧期、恢复调整期和适应期四个阶段。
当一个人确认自己即将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且对于新的环境一无所知时,内心会存在两种较为矛盾的心理:一是对于新环境的陌生恐惧感,二是对于即将进入一个与自己现在所处环境完全不同的新环境时的兴奋期待感。在陌生恐惧感和兴奋期待感的驱动下,一部分人会有意识地通过相关媒介来获取新环境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接收,适度减轻对新环境的陌生恐惧感以及增强对新环境的期待感,而另一部分不主动接受关于新环境的任何信息的人对新环境的恐惧感和期待感会一直延续到进入新环境前。这种蜜月期前的矛盾心理对于文化休克的轻重程度会有一定的影响。
当一个人真正进入新环境时,开始会有一段兴奋期。整个人处于好奇、兴奋的状态,对周围新鲜事物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动机,此时表明已进入蜜月期。在蜜月期中接收过新环境信息的外来者会将自己在新环境中的所见所闻同在来到新环境之前通过相关的媒介获取的信息进行一一对应,但由于信息在传播价值取向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选择性和差异性,使得在现实中得到的验证信息会逐步淡化,剩下的未得到验证的信息会逐渐被强化并占据外来者的内心,导致之前接收新环境信息的外来者在现实环境中所萌发的沮丧失落感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是之前所提到的有意识地接收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假使外来者在来到全新环境之前并未接收针对全新环境的任何信息,那在来到全新环境中是否也会在蜜月期中逐步萌发沮丧失落感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未接受全新环境的任何信息直接进入新环境中时,外来者所见所闻都能极大地调动外来者的兴趣,此时在他们蜜月阶段的初期兴奋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但由于没有心理预期和心理缓冲,加之外来者自身本来文化和习惯直接同新环境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正面碰撞,在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是蜜月阶段的末期,在来到新环境之前并未接收新环境的任何信息的外来者由起初极强的兴奋感迅速跌落至沮丧失落感,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他们相对于那些进入新环境前接收过信息的外来者的文化休克程度更为严重。这从侧面也体现了那些进入新环境前接收过信息的外来者的信息搜集行为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本能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当一个人处于“文化休克”的沮丧阶段时,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失落、敏感、孤独、焦虑、愤怒的情绪会弥漫至整个内心,在情绪的作用下身体会出现头痛、乏力、厌食等症状。在沮丧阶段,外来者在负面情绪的支配下会去盲目地排斥和抵制新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在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例如有意识地针对当地人进行行为和语言上的挑衅和侮辱。此时,因价值观冲突而导致的行为无所适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差异导致的情绪压抑等因素在时间的发酵下,会使得沮丧和愤怒情绪到达极值,反抗、不合作以及发泄不满就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新环境强大的文化压力,迫使外来者逐步认识到想通过全盘改变新环境来缓解文化休克症状的反抗是不切实际的。一味地逃避、抱怨、憎恨新环境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在外来者抱怨憎恨新环境的同时,他们逐渐熟悉了新环境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也解决了一些问题,心理上的沮丧失落感也逐渐减少,思想和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新环境开始慢慢地适应,这些变化预示着外来者已经进入文化休克中的恢复调整期。
在经历过预备期、蜜月期、沮丧期和恢复调整期后,外来者的心态已基本恢复平衡,情绪趋于平稳。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与当地人交流的加深,外来者能够应付学习和生活上的大部分问题,对学习和生活又重新燃起新的希望,自信心在不断适应新环境的磨合中得到增强,交际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此时一切都步入了正轨,这个阶段就是适应期。(www.xing528.com)
也就是说,文化上的休克现象是短暂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人们会逐渐适应异文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逐步地使用异文化的语言自如地交往,客观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文化适应过程的研究,启示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差异。
二、文化休克的主要人群
根据众多的学者研究分析得出,当人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就容易发生文化休克现象,但这并不绝对,即不是所有进入新环境的人都会产生文化休克,如有些适应能力强或者心理素质高的人容易接受陌生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遭遇文化休克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群体。
移民的人群是由于生活或者家庭原因自愿到国外,而政治避难者则是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是文化休克现象的受害者,一方面,他们要接受长期离开祖国的思念之情和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文化适应,因为这是他们在新文化中立足的基础。在适应过程中,他们必然遭遇新旧文化的冲突,去承受为努力适应完全陌生的环境而去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旧的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二)学生和长期在外人员
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等人群,在异文化环境中的时间不稳定,有时是停留一两年,有时甚至更长。学生需要学习知识,长期在外人员需要工作,他们不得不尽快接触和融入新环境的文化和生活,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较多地接触当地人,这就导致经常出现文化方面不适应的情况。若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他们有比一般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