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深度分析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深度分析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文化交际的差异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多维视角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现象进行系统的微观分析,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都从属于、受制于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与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犹如纲和目的关系。在其研究成果《文化的后果》中,他使用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来区分四个衡量价值观的尺度。他把这一条列为美国文化价值的最高标准。许娘光把它列为美国的第二条价值观。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深度分析

文化交际的差异是丰富多彩的。在词汇句法、思维方式、审美风格、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外在表现,都受本质的支配。通过多维视角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现象进行系统的微观分析,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都从属于、受制于一定的文化。而任何语言和文化都将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念,其隐藏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与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犹如纲和目的关系。通过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色彩差异,把握价值的核心,破解跨文化交际中多样性现象的这一“司芬克斯之谜”的密码。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对于揭示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使学习者提高对价值观的敏感度,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从词源学的观点来看,原意是“掩盖、保护、加固”,后来演变成“起掩护和保护作用的”“可珍贵的、可尊重的、可重视的”等意思。价值是人们表达事物与自己以及自身意义之间关系的概念。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价值的本质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人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者接近于彼此的规模和需求。所有具有这种性质和状态的客体和人际关系都被称为客体对人有价值,否则就是无价值的或负价值。价值观是指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关于对价值现象或价值关系所形成的系统的看法和观点。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人性的普遍性和各种具体的价值尺度,如真、善、美、利等所具有的全人类的普适性,存在着文化的共同性和其价值的共同性。如果否认这一事实,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无法解释跨文化交际中双向交际的实现问题。

人们的社会行为必须始终受到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的制约和驱动。几千年来,人类的进化只不过是“文化的进化”。学术界未能就“价值观念”的定义达成共识。克莱德·克拉克洪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观点,由个人或群体所持有。这个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行为模式、方法和目的中做出选择。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一直非常重视价值观的研究。胡文忠表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学者霍夫施泰德近年来的研究。在其研究成果《文化的后果》中,他使用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来区分四个衡量价值观的尺度。应该指出的是,这四种价值观衡量的是一个文化和一个社会具有这种价值的相对程度。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他们在这四个方面的价值观几乎总是处于极端对立的状态。这可以从他所分离的四个尺度计算出53个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的各自指数和位置得到证明。通过对几万份材料的分析和统计,霍氏提出了四个价值标准(以下简称霍氏标准):一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二是权力分配的不同差距,三是愿意承担风险的程度,四是男性—女性(以下简称霍氏标准)。事实上,霍氏标准并不是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因为这些价值观本身建立在一个更深远、更深层次的观念基础上。这个想法是基于任何社会的基本要素——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必须以利他和利己为基础,也必须表现为对自身利益或利他主义的偏好。为了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观点和价值观。霍氏的几对价值标准是基于利他—利己这对根本的价值标准之上。这意味着在霍氏标准的基础上,也可以提取出“利己—利他”的价值标准。以下是对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比较分析。

要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首先要认识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找出它们与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之间的根本区别。美国文化价值观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关于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什么的问题,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弗朗西斯·许娘光、艾尔弗雷德·克雷默以及罗伯特·贝拉等人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个人主义、个人奋斗、自主和独立是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它代表了西欧和北美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共同特征,也是基督教文明国家与佛教伊斯兰教的主要区别。许娘光认为,美国人最关心的是“self-interest”(自我利益),包括“self-expression”(自我表现)、“self-improvement”(自我改进)、“self-gratification”(自我满足)、“independence”(独立)。他把这一条列为美国文化价值的最高标准。从这些“self”可以看出,美国价值观的核心是individual independence(个人独立)。这种自我意识在个人生活中的表现是value(隐私)。美国人对隐私的强烈要求使得美国宪法将其列为每个公民不可侵犯的权利。许娘光把它列为美国的第二条价值观。因此,美国人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可以说是individual independence。艾尔弗雷德·克雷默系统地分析了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并将其归纳为21条。其中第一条就是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它被解释为“the belief that each person is a distinct entity and ought to assert and achieve in dependence from others”(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物,人人都应维护和取得自己的独立)。可以看出,他所谓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是individual independence(个人独立)的同义语。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贝拉和三位社会学教授、一位哲学教授,从1979年到1984年在美国东北部、南部和西部的主要城市和小城镇中挑选了200多名中产阶级成员深入谈话、观察。在此基础上,他写了一本名为《精神习俗:美国生活中的个人主义与理想追求》的书。这本书于1985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本书主要研究的是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中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文化表达及其社会影响。一般认为,美国社会以中产阶级为代表,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美国主流的生活方式;社会下层阶级追求并试图效仿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经济水平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但美国中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一般可以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思想和生活方式进行研究。那么,美国中产阶级认同的价值观是什么呢?贝拉和其他人指出,这是一种个人价值观。美国中产阶级的历史是个人竞争、奋斗、财富积累和处心积虑地出人头地的历史。

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如今已成为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有机联系。

第一,个人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标准、目的和核心,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优秀的个人是历史活动的真正主体。个人利益应置于一切之上。提倡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

第二,个人主义的人性观。考虑到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类是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人类有权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倡导实现和发展自身的天性,解放人的思想、感情、智慧,通过满足他们自私的本性,让他们成为生命欲求冲动和精神开放相统一的完整的人。

第三,个人主义的财产观。它提倡私有财产占有,个人对财产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并享有最大限度地获得财产的机会。法律必须保护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金钱和金钱多少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第四,个人主义的幸福观。认为人生在世,有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权利和天性,当今世界对幸福的追求和享受是人们活动的唯一动力。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手段。不伤害他人幸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不仅包括个人感官的享受、欲望的满足,还包括理想、智慧和道德的获得。因此,我们既要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还要追求个人的精神自我实现

西方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主导、渗透各个领域,与中国传统倡导和现实奉行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的文化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强调整体大于个人。人们认为人首先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的个体,应该具有伦理道德意识,并将仁爱、正义、宽恕、和谐、义务、贡献等纳入以群体为本的认识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认为,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个人有个性,应弘扬个性。但是,个人永远不能凌驾于国家和集体之上。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中国现实的文化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美国语言学家黑雅卡瓦在他的《语言的使用和误用》(TheUseandMisuseof Language)一书中说,民族的语言表达与其思维方式有关系,在国际交流中值得注意。由于经验的不同,人类在特定的思维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形象、抽象、逻辑思维,尤其是宏观思维模式。黑雅卡瓦曾介绍了普里布莱姆在《冲突中的思维模式》一书中总结的四种主要思维模式。(www.xing528.com)

其一,普遍思维。它强调了整体概念或普遍特性具有独立于具体组成部分的现实。确定事物发展的最佳方式,事先了解一般情况,然后确定具体部分对整体规划的特殊性。该模型以法国人为代表。

其二,形式思维。它否定了总概念具有本身的现实,它只是一个用来创建理想模型而臆想出的名称。推理应该从具体到总体,任何纯粹的推理行为都只能产生一个假设。这种假设必须通过具体的经验加以证明。这种模式是以美国人为代表的。

其三,直觉思维。它强调直接而不是系统的理解。它忽略了前两种思维之间的一些基本对立。它认为群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与生物有机体它们的细胞之间的关系相比较。这种模式存在于德国和其他中欧国家。

其四,辩证思维。它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通过推理,我们可以充分理解宇宙的可能性。对事物变化的理解不能依赖于头脑中僵化的规则。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这种模式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

西方思维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开创的逻辑思辨方法。在哲学上,它更提倡“人物分离”,崇尚个体思维。人们相信,整体只能存在于个体的对立之中。因此,西方人在他们的思维习惯中经常寻求在“同”中求“异”。在思维的过程中,从小到大、从未知到已知,突出了“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主观作用。思维习惯通常以主体为中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清晰的,它们被用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这反映在语言上,与东方的重意合的特性不同。在话语中,它表现为非人称主语和被动句,而主语很少被省略。东方的思维方式强调形象思维,这可以从中西文字形式的差异中看出。在哲学上,中国人与自然世界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更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关心个人情感和“心领神会”,习惯于在“不同”中寻找“相同”。在思维方面,我们倾向于把思维看成一个整体:情感思维,从大到小,从已知到未知,从现实出发,注重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则重意合。话语中多使用无主句、主动语态,连词的使用也较少。文章强调对称与和谐。中国的审美优势存在于四字结构、意合力强、形式齐整、音律悦耳、词格丰富、意境性强,重整体感应;英语的优势在于结构严谨、修辞生动、语言明快、词汇丰富、表现力强(如引申、转换等),重客观描写。

综上所述,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核心是英语族的自我中心和汉语族的群体观念。用中国研究大师季羡林的话说:“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hensive),而西方则是分析的(analytical)”。这也是所有其他文化差异的基础和根源。

三、生存环境差异和习俗差异

语言的出现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在海岸上的国家总是喜欢航行,通过航行探索世界、了解世界。同时,还进行领土扩张、对外文化交流、军事和经济竞争。这一切使人们变得眼界日益开阔、思维敏捷,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事物,从而加速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民族性格往往是外向型,侧重个人主义、人际竞争、重商轻农,勇于开拓进取。人们对海洋的深厚感情也体现在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中,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居住在内陆地的民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由于历史上交通的缓慢发展,这些民族长期以来一直与外界隔绝,基本上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缺乏与其他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因此,这些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上趋于内敛和保守。在思维观念上,他们关注的是农业、畜牧业和轻工业。民族群体意识强,竞争意识弱。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农业国家。长期的农耕生活使人们智慧的提炼和结晶大多是农业谚语,如拔苗助长、顺藤摸瓜、水到渠成等丰富生动的农业谚语经常被反映在汉语文化和语言之中。

在各种语言中,文化差异也体现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上。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和感受。由于受不同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同一思维下的语言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在学习上要特别注意这一差异,正确地转换表达方式,以符合源语言习惯。此外,不同的国家由于对吉利数字、颜色、动物符号等的偏好不同,文化差异也不同。例如,“龙”在《圣经》中是罪恶的象征。它不仅又大又丑,而且毫无理由地吞噬人和动物,造成水灾。因此,龙给英美人的印象往往是可怕和恐怖的。在中国,由于中华民族对“龙”这一原始图腾的崇拜,“龙”是神圣和帝王的象征,这种崇拜可以在大量俗语、文学作品、建筑雕刻和服饰图案中体现出来,诸如望子成龙、叶公好龙、龙凤呈祥等。

四、社交礼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上也有很大差异。在学习中,应该强调这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惯,避免尴尬的局面。由于美国人热情奔放,他们的语言往往真诚坦率,充满自信;中国人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信奉孔孟之道,他们始终把谦虚谨慎、含而不露视为美德。这表现在受到别人赞扬时,美国人总是怀着感激之情接受它,而中国人往往谦虚地推却,否则会被视为傲慢和无知。再如,中国人常对付出劳动帮助的人说:“您辛苦了!”为了避免误解,这句话的正确英译应为Well done或You've got a hard job。

饮食习惯上,欧洲人典型的早餐是在面包里放干酪和冷肉,中国人的早餐通常由早茶面条馒头油条等组成。西方人通常在饭前喝汤,中国人在饭前吃开胃菜,饭后喝汤;中国的主食主要是米饭,俄罗斯的主食是土豆,而美国人在民族构成上称为“大熔炉”,他们的饮食也有“熔炉”的特色,品种十分丰富、多样,汉堡热狗也在大型晚宴上吃;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西方人用刀叉吃饭,印度人直接用手抓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