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交际的原则
实现一次成功的语言交际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即语言交际原则。这些原则不是人为地随意制定的,而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而来的,是对语言交际规律的归纳。语言交际活动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人(交际主体),环境、信息(交际主题),工具(交际语言)。对语言交际原则的确定,应考虑到针对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同要素提出的相应的不同规则,建立一个相对完备的、关照语言交际活动全过程的语言交际规则体系,即在语言交际中我们要考虑到交际主体、交际主题以及交际语言应遵循的语言交际原则。
(一)针对语言的原则
即交际主体应如何组织语言规范其交际行为。语言规范原则,是针对语言运用的最基本的要求。语言规范主要体现为书写规范、语法规范,还包括话语要连贯、简明,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要求。
审美原则是在语言规范原则基础上对学生语言运用提出来的较高要求。它要求,语言在准确的表情达意之外,还应尽量给人以美的愉悦与享受。在学生作文中,审美原则一般体现在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二)针对主体的原则
针对主体的原则即交际主体规范其交际行为需要遵循的原则。其中,合作原则是由美国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来的。
拥有共同的语言交际目的是每一次成功的语言交际形成的基础。为达成交际,交际双方需要调和表达主题以及表达方式等各种交际因素,确立一个共同的交际目的。交际过程需要建立在诚信以及合作的基础上。
语言交际的诚信原则中:“诚”即诚实,关照往昔、现今,指语言表达要尊重事实;“信”即信用,关照将来,指语言表达要有根据,在未来能够实现。诚信原则不仅要求主体如实反映自己的认知成果,同时还要求其能够尽可能地去接近事实,进而反映事实。
在合作原则之下,有数量原则、关系原则、方式原则三个二级原则。数量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所说的话达到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二是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所选取的表达观点的材料要详略得当。关系原则也叫关联原则,即说话要贴切,要有关联。语言交际总是有意识的活动,交际主体一般都要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即在内容安排上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紧扣主题;方式原则主要包含避免生僻词汇,避免歧义,避免赘述,避免逻辑混乱等内容。
数量原则与关系原则关照语言交际中应说什么,而方式原则则关照语言交际中的表达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原则是交际双方都要遵循的基于交际平等的交际原则,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要设置有所差别的交际目的。
(三)针对主题的原则
针对主题的原则就是交际主体应如何适应交际主题、交际环境规范语言交际行为。
道德是人类行为规范的综合,对于语言行为的规范,主要表现为交际主体的个人修养与自律。道德就其所调整和规范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公共道德和家庭道德。语言交际中的公共道德准则,就是要求个人的语言行为应与公共道德和公众利益相一致,语言交际不得违背公共生活准则,不得破坏社会文明风尚和公共生活秩序。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语言文明,特别是不能使用脏话、粗话和有暴力倾向的语言;杜绝语言歧视,即通过语言行为体现出来的对待特定人群的不公平态度;阻止流言扩散,不盲从轻信,更不传达没有事实根据的流言。家庭道德是指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它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称呼的运用以及家庭话题的选取上。在我国,家庭内部年龄上的“长幼有序”十分严格,尊老爱幼的优秀道德传统也一直传承至今,是优秀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德以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作为评价标准,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与传统,以指导或控制人们的行为。
二、语言交际能力形成的基础
个人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基于其文化知识积累量,积累量大,他的文化素质就越高,语言交际话题、内容就会越开阔,他对话题的理解、分析和阐述也就越全面、深刻。
运用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交际者能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剖析,这两种能力越强,就越能细致地观测到事物的细节,透彻地理解现象的本质,从而提升语言交际的效果。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制约着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交际目的的发散考验着交际者的思想修养以及见识水平。
三、语言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区别
语言交际能力,是指交际者在使用语言对信息进行表达和传递时所展现出的一定的交际目的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语言交流的技巧、表达思想的准确度和传达信息的及时性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语言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语言能力是指语言结构方面所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等方面对语言知识进行认知的能力。而语言交际能力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信息传达所具备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语言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而语言交际能力则是语言能力在特定环境下的具体运用。
另外,语言交际能力不仅能够体现出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语言运用能力,它还能够展现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学识、思维、心理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因此,交际者如果想增强其语言交际的能力,在熟练掌握语言知识时,还需要加强文化和心理素质、观察和思维能力、思维和表达修养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具体来说,如果个人具备较强的文化素质,那么其语言交际的话题、内容就会十分宽阔,他在对别人所提出的话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述的过程也会显得十分全面和深刻;个人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观察和思维的能力,便能够很好地分析事物所具有的本质,能力越强,所观测到的事物细节也就越多,离完全理解事物本质也就越近;另外,个人的思想水平能够限制其表达语言的能力,表达修养是交际者所拥有的语言交际能力能够充分展现的平台。
四、语言交际风格与文化
交际风格是指说话的特点。交际风格体现了特定文化的人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方式,因此交际风格与文化关系密切:布里斯宾(2000)认为,交际风格的不同是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者们在讨论跨文化交际的不同语言交际风格时,谈得最多的是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谦虚与自信的交际风格、归纳与演绎的交际风格。
(一)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
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是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西方文化在交际风格方面最显著的差别。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谈话以说话者为中心,喜欢直截了当,不喜欢拐弯抹角,而且主要通过语言来解读对方的意图。而高语境文化的人们以听话者为中心,喜欢比较委婉的表达,经常通过暗示表达真实想法,听话者根据语境揣摩对方的意图。高与汀-图梅(1998)引用了以下三段对话,来说明美国人的直接交际风格和中国人的间接交际风格的不同,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引起的误会和沟通的不顺畅。
场景1
美国人1:这个周末我们要去新奥尔良。
美国人2:真有趣。希望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你们在那里待多长时间?(如果他需要我送他们去机场,他会提出来。)
美国人1:三天。另外,你能开车送我们去机场吗?
美国人2:当然可以,什么时候?
美国人1:这个星期六的晚上10点半。
场景2
中国人1:这个周末我们要去新奥尔良。
中国人2:真有趣。希望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你们在那里待多长时间?
中国人1:三天。(我希望他能开车送我们。)(www.xing528.com)
中国人2:(他可能需要我开车送他们去机场。)需要我送你们去机场吗?我可以去。
中国人1:不会给你添太多麻烦吧?
中国人2:一点儿也没有。
场景3
中国人:这个周末我们要去新奥尔良。
美国人:真有趣。希望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你们在那里待多长时间?
中国人:三天。(我希望他能开车送我们。)
美国人:(如果他需要我送他们去机场,他会提出来。)祝你们玩得开心!
中国人:(如果他想开车送我们去机场,他会提出来的。我最好找别人帮忙吧。)谢谢!回头见。
场景1中两个美国人的对话体现了直接的会话风格,场景2中两个中国人的对话则表现了间接的会话风格,在美国人之间和中国人之间的交流都没有出现误解。但是场景3中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交流却出现了误解。在美国人看来,如果对方需要自己开车送到机场会直接提出来,如果不提出来就表示不需要送。而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如果对方想送自己去机场会主动提出来,没有提出来就表示不能去送。直接风格与间接风格的差异导致了这次交际的误解和失败。
语言交际风格往往是价值观的外在反映。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对交际风格有直接的影响。个体主义文化强调尊重个人的隐私,喜欢使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美国文化是直接交际风格的典型代表。而集体主义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喜欢采取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东亚国家的文化是间接交际风格的代表。
交际风格还与面子的观念有关。东亚国家的人多采用间接的交际方式,主要出于维护自己和对方面子的考虑。直接请求别人而被拒绝会让自己丢了面子,而且对方拒绝自己的请求也会感到不好意思,这样也会伤害了对方的面子。因此,出于保护自己和别人面子的考虑,人们往往采用暗示、试探或模棱两可的间接策略,而不直接地表达请求、拒绝、反对和批评。在东亚国家的人看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比真实表达更加重要。
交际风格的不同可能是东亚国家的人和西方人在跨文化交流中感到最困惑和沮丧的方面。西方人常抱怨中国人很难理解,不够真诚;而中国人往往会觉得西方人过于直率,不懂人情。
(二)谦虚与自信的交际风格
谦虚与自信的交际风格是东西方文化中另一种比较明显的交际风格差异,也是一种容易引起跨文化误解的交际风格差异。
中国人崇尚谦虚的美德,在语言表达上也尽量低调、含蓄。明明送给别人比较贵重的礼物,却说:“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主人却说:“只是家常便饭,你凑合着吃吧。”本来拥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学者却在发言的开头说:“我的研究不太成熟,若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请原谅。”布里斯宾(2000)曾经总结了美国人和日本人在演讲方面的不同:美国人的发言常以讲笑话做开场白,日本人则常以道歉做开场白。西方文化强调自信和直接表达,送给别人一件小礼物时会说:“这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礼物,希望你喜欢。”招聘会上应聘者会信心满满地说:“我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下面两段话分别摘自国内外两本跨文化交际专著的前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自谦和西方人自信风格的不同。关世杰(1995)的《跨文化交流学》是国内出现较早并很有影响的一部著作,作者在书的前言中写道:
作者由于主客观条件,深感学力有限,书中自然有疏漏和缺点,热切希望读者不吝赐教,以待来日改正。但愿此书能作为引玉之砖,促进我国跨文化交流学的发展。
萨莫瓦尔、波特与麦克丹尼尔的《跨文化交流》(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是西方一部经典的跨文化交际专著,作者在第七版的再版前言中是这样表达的:
Our pleasure was great when we realized that our previous efforts were successful enough to warrant this new edition.It means that during the last thirty-eight years,our message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ppears to have had merit—and an audience.Our excitement centered on the realization that we were once again going to be able to tinker with what we had done in six earlier editions.…We believe that we have been able to fuse 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o this new edition.(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以往的努力成功地保证了这一版的出版时,感到巨大的满足和愉快。这意味着在过去三十八年里,我们关于跨文化交际重要性的看法显示出了优点,并拥有读者。我们也很兴奋,因为我们又一次能够把过去六个版本中的内容加以修订。……我们确信能够把跨文化交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在这个新的版本中。)
两本书的作者都是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知名学者,然而在介绍自己的书时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交际风格。中国学者使用了“学力有限、疏漏、缺点、不吝赐教、改正、引玉之砖”等自我贬抑的谦辞,表现了谦虚低调的风格;而美国学者则使用了“successful、merit、be able to、believe”等自我肯定的词,表现出充分的自信。
谦虚或自信的交际风格也是价值观的体现。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人的自信和争先精神,追求与众不同。而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崇尚谦虚的美德和含蓄的表达方式。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很多格言和谚语是倡导谦虚的。汀-图梅(1999)指出在应聘时美国人努力表现自己的能力,而中国人则对自己的能力尽量淡化。她认为这两种不同的交际风格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逻辑。中国人的逻辑是:如果我做得好,我的上司会看到,不用我自己去表白。而美国人的逻辑是:如果我做得好,我要表白以便让我的上司知道。
中国人谦虚和含蓄的风格在与西方人的交流中可能会引起误解。诸如一位中国教师给美国大学生上第一堂课进行自我介绍时,说自己在某个领域没有特别的研究,而且英语不太好,请大家谅解。下课以后与学生们闲聊,一个美国女学生告诉这位教师,一般美国教授不会这样介绍自己。如果教授说自己的研究不够好,那么学生就会质疑教授的水平和能力,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既然没有什么研究,为什么要来这里浪费学生的时间?”的疑问。但是中国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自我介绍,一般会觉得老师谦逊低调,会产生良好的印象。看来不同的文化对于谦虚风格的感受和解释是不同的。
(三)归纳与演绎的交际风格
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交际风格方面另一个明显的不同点是话题的引入方式。R.斯考伦与S.W.塞伦(2001)认为,在谈话中亚洲人通常使用“主题—评论”的说话顺序,主要的观点在等到有充足的背景性介绍之后才提出来,或者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寒暄之后才引入正题;西方人大多在谈话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主要观点,然后再提出论据加以说明。他们把前者的会话风格称为“归纳式”,后者的会话风格称为“演绎式”。
张(1995)比较了归纳式和演绎式谈话风格的不同。同样是教师通知学生做课堂演讲,一位丹麦老师是这样说的:
我给你打电话是想知道你是否可以做你的课堂演讲。这不是我们的原定计划,但是更适合课程的结构。当然如果你没有准备好的话,你不必一定要答应,我可以考虑找别的同学。
中国老师则是这样表达的:
是赵军吗?我是胡云。我想跟你说件事。最近学校要求给学生一周社会活动的时间,所以我们的教学计划得改变,那将影响你们课堂演讲的安排。你可以抓紧一点儿提前一周做你的课堂演讲吗?如果时间太短,你可以两周以后再交书面报告,怎么样?你可以做吗?
丹麦老师首先直接告诉学生打电话的目的是询问他是否可以做课堂演讲,然后再说明这样做的理由是考虑到课程的结构,用的是演绎式的谈话策略。而中国老师则先解释改变教学计划的原因是最近学校要求给学生安排社会活动的时间,然后才提出让学生提前做课堂演讲的请求,使用的是归纳式的谈话方式。
采用归纳式还是演绎式的谈话方式体现了人们不同的文化观念。R.斯考伦与S.W.塞伦认为中西方在话题引入方式上的差异与面子的观念有关。中国人先陈述理由或原因再下结论是考虑对方的感受,并给自己留有余地,因此面子协商的热身时间比较长。这种交际风格优先考虑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对双方面子的维护。而西方人喜欢直截了当,他们认为直入主题可避免谈话的模糊性,提高效率。R.斯考伦与S.W.塞伦引用了一位美国商人的话来进行说明:“所有你需要说的就是五个‘W’和一个‘H’,即‘What、Who、Where、When、Why、How’,如果太长,你就损失了金钱。”
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误解是由这种谈话方式的不同引起的。因为西方人会把注意力放在谈话的开始部分,而中国人则把关注点放在谈话最后的结论。西方人直入主题,会给中国人留下唐突无礼的印象;而中国人先聊其他再进入主题的方式会让西方人不明白对方要说什么,造成双方的误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