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认知的定义
认知是指人们在对知识的获得及应用的一个具体的过程。它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想象和分类等多方面的内容。
文化认知的概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米尔便在其著作《语言》中就首次提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与信念。”“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与信仰的总和,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1]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语言教学专家C.C.弗里斯和罗伯特·拉博两人又同样提出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语言所处的文化,要注意不同文化存在的差异。
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际的双方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便是对别人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文化认知就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基础,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认知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一)文化认知与文化差异的理解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感觉以及行为倾向都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的。
人们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通常会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去对待其他不同的文化,而不去探索这些文化表象后所具有的文化深层次的含义。对于文化的不同的认知是文化出现差异性理解的物质基础。文化之间若想要相互了解和交流,必须重视这一差异。但是从文化认知到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的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主要是由于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受到了政治、历史、社会环境以及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也使得对文化差异进行理解时需要采用多种学习和训练的途径来认识文化,如直接学习、直接经验,以及参加培训项目等方式,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加深文化认知的内涵。
(二)文化认知深化理解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认知所具有的本质和特点使得文化的拓展与延伸成了人们进行自我完善、增进文化共同点的基本手段之一。文化的差异已经深深地同人类自身结合在一起了,成了一种不可改变的事实。但这种差异性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障碍,也使文化具有了多样性,使整个社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在存在着差异性的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文化的各种震荡与变化,如蜜月期、危机期、复原期、双文化适应期。经历这样的过程,不同文化之间能够更好地适应对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锐度。并且在文化对比的过程我们还能够学到很多自身文化所没有的文化特征。
(三)文化认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如前文所述,文化认知的内容是构成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基础。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都必须依托于对文化的认知。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不断地得到了滋养发育、成长和传播,最终得到成熟,它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规范。因此如果想要使跨文化交际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的便是对方所具有的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不是对对方文化的简单的适应或同化,而是希望交际者之间通过真诚的对话,相互取长补短,使得双方的文化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共同改造世界进而推动人类的前进。
文化认知的具体内容明确地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得到减少,但却不可能完全消失。因此,我们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应该分别从地理、历史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来解读文化差异,理解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交际双方都可以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突破那些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不合理的界限,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文化认知的过程就是从对他文化表层的理解到隐藏的文化内涵深层的理解,最后到站在对方角度去看待他们的文化,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
(四)文化认知帮助理解文化表面特征
在文化认知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刻板印象”。所谓的刻板印象是指一种表面性的理解、概括,它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其通常是来自教科书、媒体或第一印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准确的刻板印象是建立在一种经验性的研究之上的,而不是没有经过验证的偏见。尽管刻板印象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当我们将其仅仅是当作一种和他人互动交流的临时基础来看,刻板印象对于交流的有效性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例如,在李和迪纳斯(1995)对墨西哥人和美国人之间的会谈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双方都对另一方的时间取向存在着刻板印象。美国人认为墨西哥人是“香蕉人”,他们眼中的墨西哥人通常是采用放松的方式同时进行数项工作的执行,对于时间的使用没有得到严格规定。而墨西哥人说美国人是机器,他们认为美国人更加偏好于线性的、有秩序的、在同一个时间里只做一件事情。[2]刻板印象能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个基础,使得沟通交流的双方能对不同文化的差异进行一定的调适和协商,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对这些刻板印象准确理解的过程,也就是理解文化表面特征的过程。
三、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与词汇相关的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的现象。每一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都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将其所储存的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都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威尔金斯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出文化的一个部分,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会赋予词汇其特有的含义,每个词汇都代表着一定的意义。[3]
语言学家莱昂斯曾经是这样描述词汇文化的含义的:“每一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都会反映这种语言的社会产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词汇最能反映出社会文化的特征,也最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词汇中的习语、典故等内容都含有这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如果对于词汇中所展示的文化内涵不能理解,即使其所具备的语音、语调和语法等知识再好,也难以在实际的交际中得到很好的沟通。(www.xing528.com)
词汇所具备的意义主要是由两各方面组成的:其一是表概念的部分。这是词义的文体部分,这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是相同的,它的作用是将所要展示的内容通过文体、字形表现出来。二是表示文化信息的部分。这是词汇词义所附加的隐藏着的部分,这部分便体现出了词汇所在的民族的文化具有的特色,这也是词汇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4]
我们以词汇所具备的典故为例。词汇蕴含的典故是来自于古代文化汇总的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其含义往往包含着具有哲理性和指导性的内容,单纯地理解词汇内容通常是不能体会到底,因为它并不是词汇构成的成分意义简单的相加。比如我国成语中的饮鸩止渴、孤注一掷、曾子烹彘、人定胜天等词汇都显示出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所具有的历史典故也是中国所特有的,如果其他不了解这些典故的人来理解这些词汇是不能体会到其所要表达的意思的。不仅仅是在汉语的词汇中存在这种现象,在其他文化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习语。如英文词汇中的“an apple of discord”直译为汉语其意思是“苹果的纠纷”,单纯地凭借词义来看,我们是无法理解这个词汇的意思的。然而结合这一词汇所具备的典故我们便能很好理解了,这一词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希腊神话故事,由于一个金苹果而最终导致了特洛伊和希腊两个城邦之间长久的战争。因此,在英语中的“an apple of discord”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比喻“any subject of disagreement and contention,the root of the trouble;dispute”等意义。
因此,我们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一方面对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典故的交际者尽量避免使用具有隐藏意义的词汇、典故等,在交流中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直观清楚;另一方面,要不断了解对方文化中的习语甚至是俚语,了解其文化典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二)与交际环境相关的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一定的交际环境才能使其顺利进行。词汇文化的认知同样需要通过某种环境产生作用,所以对与交际环境相关的文化认知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保障。
交际环境是构成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了具体和宽泛两方面的交际环境:具体的交际环境包括了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多个因素,而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文化、民族心理等各方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对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都会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交际的双方对所处的交际环境认识得愈深刻,交际的敏感性就越强,对于对方文化的理解性也就越深入,从而达到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高效性。
(三)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我们将那些不通过语言的方式就能向对方传达信息的行为和特征都称之为非语言交际。非语言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沟通方式。非语言交际存在着无所不在性、关系性和文化制约性等独特的特点。尽管有着少量的非语言信息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可以在不同文化、种族间或国与国之间进行很好的沟通,但是对于大部分非语言信息来说,其仍然是受到所属文化的制约,仅能在本文化或者是能够理解其意义的异文化交际者之间得到很好的交流。
因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样一个非语言信息在不同的时空下会存在不同的含义。这使得交际者在使用非语言信息时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存在着模糊性,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个非语言信息在本文化代表着好的意义,而在异文化中却代表着不好的意义,这样对于交际者之间极有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这也使得我们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不能仅从自己的文化角度来解释他人所展示的非语言信息,还要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来理解。
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比例相对于语言交际来说是十分巨大的,这其中的原因便是在非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途径相较于语言交际更为广泛。比如依赖于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方面来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途径由于文化的制约而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因此,我们在对于非语言交际的使用时需要有着对文化认知的敏锐力以及小心谨慎的使用态度,避免造成因为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交际误解。
(四)与语用相关的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会随着交际语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在使用语言时仅仅是掌握其功能和意义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情景,否则便会导致语言词汇出现在一些不适合的场合,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性。
不同的文化对于人们行为的要求是不同的,这是属于文化对人们活动的规约。语言交际同样是一种社会的现象和行为,也要受到其所属的文化中的交际准则的制约。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常用的问候语、致谢语,到更加深层次的思想交流,都带有其语言所属文化的属性特征和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要能够正确识别和理解其他文化具体的行为功能,能够了解其国家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从对方文化的角度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认识。只有采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我们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合理地运用适当的语用策略,提高交际的成功率。
语用行为受制于其所属的文化具体背景,因此,显而易见的是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人们的语用行为出现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社会活动中表示道歉、委婉、谦虚、问候等交流的语用规则都存在着不同之处。另外,组织信息的方式、实现会话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方式等内容同样是有差异的。这也使得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流时需要根据时间、空间、对象、身份、地位、场合等因素采取不同的交流技巧和方式,避免不合时宜地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语用,减少语言交际中的障碍。
【注释】
[1]孙琳.论二语习得中的文化认知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0(33):148.
[2]史密斯,彭迈克,库查巴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M]严文华,权大勇,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谭勇.跨文化交际中词汇文化的盲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2):231-234.
[4]同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